「你們剛穿越了今生歷經的最高點,」我自豪的向一群來自美國威斯康辛州,準備視察高原乳品與乳酪製造基地的隊伍大聲宣告。
我們剛才穿越的山峰,高達四千五百公尺。「但我在牛舍喝犛牛奶茶時,卻好像達到人生的最低點,」威斯康辛大學雷河分校學生喬(Joe)苦笑著說。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哄堂大笑。
大夥兒往下走到三千九百公尺的海拔高度,在游牧民族的帳棚旁住了一晚。在西藏高原上,這樣的高度相對很低。但對來自美國的教授和學生而言,三千九百公尺實在是夠高了,想想美國內陸四十八州中的最高峰惠特尼山(Mount Whitney),也不過四千三百九十二公尺而已。
然而這個來自威斯康辛州的隊伍,志向比山還高。他們加入中國探險學會(CERS)的旅程,為的是幫西藏發展犛牛乳酪的家庭式工業。大家必須找出方法,來製造高品質又衛生的犛牛乳酪。
瑞妮梅(Ranee May)教授對於指導此類實驗駕輕就熟。她領導威斯康辛大學備受重視的乳製品發展科研計畫,已經超過二十年。美國境內這樣的科研中心總共只有三個。2002年,我返回母校領取傑出校友獎,很幸運的參觀了瑞妮的實驗室/工作室,同時也想到將她的寶貴經驗帶到西藏的機會。瑞妮曾幫許多國家利用小範圍的農場發展乳品工業,其中包括阿根廷、尼加拉瓜、烏克蘭,以及烏茲別克斯坦等國。而這是她第一次帶領學生同行。
2003年10月,威斯康辛大學校長里代克(Ann Lydecker)帶隊來到我們的中甸中心,做為視察之旅。當時同行的瑞妮已經開始商議要帶一隊人來此執行計畫。我也著手籌募資金,好在學會的中甸中心後山興建一間工作室/訓練基地,讓他們在5月底到來時能有大展身手之處。
不可或缺的高原之舟
傳統以來,西藏人就一直有飼養犛牛與?牛(犛牛與黃牛之雜交種)的習慣。犛牛是西藏人的命脈,牠是馱負重物的高原之舟,絨毛可以織成帳篷與毛毯,犛牛奶能做成奶油及酸奶酪,肉被當食物,糞便還能做燃料。而瑞妮希望能將犛牛的資源,開發出更多不同的運用形式。
在乳製品的製造過程中,犛牛奶主要會被做成奶油,小部分做為酸奶酪,剩餘的殘渣則用來餵養家畜或是直接丟棄。犛牛奶中含有7%的脂肪,濃郁程度是一般牛奶的接近兩倍。抽取犛牛奶的脂肪與乳脂做成奶油後,剩下的部分還能做乳酪,可是西藏人卻不得其法。好乳酪就像好酒,對世界的食品鑑賞家而言,具有極高的價值。我們希望能將犛牛乳酪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5月28日,隊伍一抵達中甸就馬上展開行動,走進廚房做起犛牛奶的實驗。犛牛奶是由高海拔的游牧帳棚區運送下來的,往返車程長達六小時。另一方面,瑞妮也忙碌地指揮眾人,將房舍改裝為適合乳酪製造的地方。下午,我們一行人湧進城裡,到市場上購買任何看起來能用在手工乳酪工廠的材料。原則上希望一切原料及工具都來自當地,因為如此,製造技術才能在當地農村輕易複製。
來自新加坡的實習生張婷江(Tingjun),剛念完佩伯丁大學(Pepperdine University)的大二課程。她擔任翻譯的工作,同時也是個得力助手,幫忙大家採購物品,並將老師的話翻譯給西藏當地的受訓者聽。婷江在夜間教導威斯康辛團隊國語,同時也提供中甸工作人員英語課程。
來自威斯康辛大學,主修食品科學的秋夏(Joshua),與其他學生一樣來自農場之家。這是他第一次坐飛機,從明尼亞波里斯(Minneapolis)出發,歷經溫哥華、香港、北京、昆明,最後到達中甸。只要有其他學生開他玩笑,害羞的秋夏就會抓起啤酒猛灌。
來自威斯康辛州綠灣地區,主修動物科學的查理(Charlie)對乳品業十分熟悉,因為家裡就養了五十頭牛。查理與農經系學生喬(Joe)都是農場長大的孩子,從小接觸擠牛奶的工作。來到游牧區的一早,兩人就迫不及待想擠犛牛的奶。不過犛牛奶卻不受控制的到處噴射,兩人都無法把牛奶準確地擠到小小的木桶中,最後只能學著用膝蓋固定擠奶的方向。
主修生物學的貝瑞特(Brett)身高六尺八吋,不論大家到哪裡,他都成為眾人的目光焦點。中甸中心的二十張床,沒有一張擺得下他的長腿。每次到隔壁村子玩籃球,貝瑞特都會把西藏孩子抓到他的肩膀上,讓孩子們感受一下當麥可‧喬登的感覺。
同心創造犛牛乳酪
幾天後,我們開始在新農舍製造出乳酪樣本。通常十公斤牛奶,能製造出一公斤乳酪。但由於犛牛奶非常濃稠,大家決定把比例降為原本一半(五比一)。十天內,就用了兩百八十公斤牛奶,想像一下,工作室會出現多大的一場乳酪盛宴。
之後,大夥兒向鄰近的蜂農購買了蜂蠟,將瑞妮滿意的乳酪仔細密封起來。屆時還要把這些乳酪樣品帶到香港進行檢驗與試味。如果保存得宜,我們還可以在即將到來的北京晚會與11月的中國探險學會年度晚會中,請客人親身品嚐這些乳酪。
未來幾年,我們會開發更多種類的乳酪,像是切達乾酪、瑞士乳酪、煙燻乳酪,或義大利乾酪。甚至可以邀請歐洲各國,如法國、瑞士、荷蘭、義大利的乳酪專家共襄盛舉。目的是希望能協力幫助西藏人民建立自己的品牌,並開發出利基市場,行銷國內外。同時,這項家庭工業也能引領高原上的其他資源,做進一步的開發。想像一下,香格里拉品牌的乳酪、野生蜂蜜、蘋果醬、胡桃油、甚至大麥啤酒。新世代的人們還會爭相購買這些產品呢。
我曾在瑞妮學校的工作室裡嚐過供應至學校飯堂,極端美味的冰淇淋。從現有的犛牛奶看來,菜單上的下個產品已經浮現——犛牛冰淇淋。
(本文轉載自《China Explorers》2004年冬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