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微不足道的米,其實蘊含無窮的商機。
米是國人的主食,但近幾年來隨著國人飲食多元化,食用米量節節下降,消費者的健康意識卻步步高升,寧願付出較高的代價,以換取吃的營養和安全。
因此,多家企業不約而同看到台灣米的新商機。
為了避免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和重金屬殘留帶來的飲食危機,除了前端朝有機生產外,企業也開始運用科技,從後段加工提高食米安全。
義美以科技米賣健康
例如,2000年初,義美投資新台幣3億多元,以獨步全球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淨米」專利技術(即將二氧化碳加壓、加溫到一定程度,形成流體狀態),推出「義美出好米」品牌包裝米。由於使用超臨界狀態下的二氧化碳清洗食米,可以有效去除米中殘留的農藥、重金屬,並殺死細菌與蟲卵,消費者煮飯不需洗米,米的營養不怕流失,米飯還變得更好吃。
這種「以科技米賣健康」的策略,除了符合市場趨勢,還能提高國產米的價格空間,因應低價進口米的衝擊。
南僑以常溫飯銷售便利
最近南僑集團挾其在冷凍麵糰和急凍熟麵的優勢,也投入3億多元,計畫在2005年初推出創新的「常溫米飯」,進攻國內外食米市場。
「每個人每天都要吃飯,米飯能不能差異化?能不能以創新手法讓飯變得更吸引人,讓人在吃飯時,也能感受到農夫栽種、收割、曬穀的心意?」南僑集團董事長陳飛龍認為,只要米飯能變成隨手可得,讓現代忙碌的上班族、家庭主婦不必費時洗米煮飯,讓小家庭不用因為煮一鍋飯而連吃幾餐隔夜飯,必然可以增加食用米量,助台灣稻農一臂之力。因此幾年前,常溫米飯的念頭已在陳飛龍的心中孕育滋生。
其實早在1986年,日本就已出現「常溫米飯」,尤其近幾年日本人為了重拾家庭溫暖,逐漸從外食導向,改為「在外面買現成菜餚回家,配上自己煮的飯」的「中食」趨勢,「常溫米飯」因而大受歡迎。
在陳飛龍堅持下,三年來南僑不斷試驗,結合台灣各地好米,煮出好吃的飯,再以高科技的無菌技術生產包裝米飯,沒有防腐劑,也不用冷凍、冷藏,在常溫下可保存一年半載,只要加熱即可食用。
先後替義美及南僑籌備米、飯生產計畫的(南僑化工常溫米飯專案經理)廖怡禎博士表示,透過高科技的食品加工技術,可以讓稻米產值的附加價值提高兩、三倍,同時提供消費者更多樣的選擇。
2001年,日本推出無需用水清洗即可放入電鍋的「免洗米」,雖然價格比一般米貴了不少,但因節省水費與時間,廣受青睞,短時間內市占率就超過5%,連具備免洗米特性的電子鍋也跟著大受歡迎。
只要懂得掌握市場趨勢,善加運用科技,台灣米也能闖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