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陸聯想集團以12.5億美元購併IBM個人電腦事業部,分別以6.5億美元現金與6億美元股票購買(約占該公司資產18.9%的現金與股票),另外再承擔該業務部門5億美元的債務,購併之後聯想可使用IBM及其個人電腦與筆記型電腦相關商標五年。目前IBM占全球個人電腦市場5%、聯想約占3%,合併之後,聯想將成為全球僅次於戴爾(Dell)與惠普(HP)的個人電腦廠商。
雖然購併國際品牌是切入國際市場最快的方法,但目前很多人並不看好聯想此次的購併動作,因為所承擔的風險是非常大的,更何況IBM個人電腦事業部獲利並不高,甚至可能是賠錢的事業!既然如此,為什麼聯想要花這麼多資源、冒這麼大風險做這件事情?
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提出「品牌的價值=重置成本+(品牌定位×品牌知名度)」,其中品牌定位指的是產品的獲利性。知名度很高的品牌也可能不賺錢,例如IBM的個人電腦事業部;也有知名度不高,但品牌價值非常高的案例,例如趨勢科技。要讓品牌價值最大化,就要同時讓知名度和定位都大,最有名的就是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IBM的個人電腦事業部不賺錢,聯想花大錢購買,表示建立品牌的重置成本是很高的。沒有品牌的公司在清算的時候,要多付清算成本;有品牌的公司因為重置成本高,雖然公司賠錢,但也有可能賣很高的價錢。從很多國外的購併案例可以瞭解,購併一個很有歷史、很有形象的品牌要花很高的代價,這就是所謂無形資產的價值。
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品牌的思考跟以往的固定資產大不相同。大陸企業購併國際品牌的策略意涵,是企圖從原代工業務、大陸國內市場為主,轉為瞄準品牌、國外市場,做大格局的國際布局,對與大陸企業互動微妙的台商而言,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策略議題。
大陸企業以購併進軍國際
大陸企業國際化與管理的能力還不足,為什麼要購併國際品牌?主要的原因是建立品牌要花很長的時間。對聯想、海爾、TCL等大陸企業而言,購併無疑是切入國際市場的捷徑;就如同海爾集團執行長張瑞敏所說,加入WTO之後,即使是大陸最知名、市占率最大的公司也必須與外國知名企業對抗,縱使大陸企業的管理能力相對於被購併者可能不足,但國際化確實是不得不走的路。張瑞敏認為邁向國際化的過程中,重點是必須要管理國際化、服務國際化、品牌國際化,下功夫提升自身的素養,打造國際化企業。以目前的狀況來看,中國企業的規模和能力很難與國際化企業抗爭,原來是與狼共舞,加入WTO後必須是與狼群共生共贏,不實行國際化將無路可走。
外國企業用品牌去換大陸市場的卡位,大陸企業槓桿運用這些品牌,期從代工跨入品牌,進而在國際市場上占一席之地。若能快速整合,聯想對台商的威脅不可小覷。
塑造品牌極為耗時,即使是三星也花了十幾年才成為世界品牌。大陸大企業以財務資源換取時間效益的作法,其實也潛藏很大的風險。
以聯想購併IBM個人電腦事業部為例,雙品牌的問題就是風險之一。
過去宏碁購併德州儀器(TI)的筆記型電腦事業,但因兩個品牌彼此互補性小,重疊性和衝突性大,造成在市場上彼此牽制的情形,所以雙品牌的操作並不容易。
另外的風險是投資品牌需要時間,以聯想為例,如果只能使用IBM商標五年的時間,聯想是否有動力去持續投資這個品牌?以消費者的觀點來考量,後續的維修服務、零組件供應都有不確定性,這都可能影響消費者的採購意願。最後的風險是人才流失。
IBM個人電腦事業部的設計、研發及行銷人才,先不論其與聯想高階主管間之薪資差距,能否習慣聯想的管理模式與企業文化而願意繼續留在新的組織,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些風險對台商則是機會。
台商以合作切入國際
此外,物流平台業者聯強做了一個重要的布局,為台商的品牌廠商建立切入印度及中東的橋頭堡。日前聯強投資2400萬美元(約新台幣7.92億元)入股印度第二大通路商雷廷頓集團(Redington Group),取得對方36.3%的股權,建購以亞太為主、印度為輔的全球通路布局。雷廷頓是印度第二大資訊通路商,2003年營業額為6.55億美元,營業範圍除印度外,觸角還延伸至沙烏地阿拉伯、伊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安曼、卡達、埃及與奈及利亞等七國,為橫跨南亞及非洲的通路商。
有別於聯想和TCL,聯強對於文化、市場差異大的地區以合作模式共同經營當地市場。由於聯強在通路品牌的資訊系統和管理知識上非常有經驗,透過合資,對方得以仰賴聯強在物流核心技術方面的能力,而聯強則穩健建立在南亞、中東等未來新興市場的布局,對台灣的廠商是非常大的機會,尤其是品牌廠商。投資雷廷頓以後,聯強將代理IBM、英特爾(Intel)、三星、微軟、宏碁等產品,未來也將協助公司代理如華碩等台灣品牌,並協助雷廷頓集團改建發貨供貨系統。聯強為台灣企業開了先機,台灣的品牌廠商可以槓桿運用物流平台進入僅次於大陸、最有潛力的新興市場——印度,透過競合模式在南亞和中東建立品牌。
大陸企業和台灣企業打國際品牌及國際化的策略企圖相近。但大陸國內市場很大,可以用較大的籌碼購併世界知名的廠牌;台灣企業資源有限,要穩紮穩打,就像施振榮先生所說「不打輸不起的仗」。台商偏好結合通路商、品牌商、製造商共同切入海外市場,台灣有一套國際化的步驟。大陸由於產業成長太快,企業企圖心比台灣公司大,動作也比較大。兩種模式孰佳?需要時間來證明。最重要的挑戰是,台灣廠商的策略思考必須更具全球視野,全球布局的腳步恐需加快。
(作者為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