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定居倫敦五年,韓良露和先生朱利安,最常到波特貝婁(Portobello)市場逛大街。波特貝婁是條古董街,沿街的銀器、鐘錶、首飾等古董舊貨令人佇足。但讓韓良露每週六固定推菜籃車造訪的原因,卻是因為可以買到超便宜的朝鮮薊,每到盛產時節,她就買五、六個回家沾油醋或蛋黃醬吃。
韓良露也逛超市,但對她來說,超市功能僅止於購物。而逛傳統市場卻可融入當地風土、民情、人心。「每個超市都大同小異,但所有的傳統市場卻各有風情,」這是她逛遍無數市集市場後所悟出的道理。
比起人擠人的觀光區,傳統市場更能讓遊人體驗異國情調。
像法國波爾多(Bordeaux)市場,由於接近生蠔產地,每到入秋,總堆滿一座座小山似的生蠔,「幾千顆生蠔堆在一起,簡直是食物界的奇觀,」韓良露歎道。
滴著水的帶殼生蠔、空氣中漫著海的味道,當地人提著竹籃,買回大把肥滋滋的生蠔,這就是最道地的異地景緻。
英國倫敦蘇活區的貝里克(Berwick),也是有名的市集。野味店門口吊掛一長排的野兔、山豬、雉雞,有種恐怖的壯麗,「我想這是攝影師會想拍的景觀,」不敢買野味的韓良露說。
又如倫敦南部的黑人區——布里克斯頓(Brixton)市場,充滿加勒比海與非洲風情,處處有隨著雷鬼音樂邊跳舞邊吆喝的小販。韓良露對市場裡販賣的空心菜、地瓜、虱目魚感到無比親切,「可能是因為天氣和台灣差不多,加上農耕隊協助的關係,才會讓非洲食材和台灣那麼類似,」韓良露分析。
鄉愁的召喚
逛傳統市場,也喚起了遊人的鄉愁。
韓良露常懷想幼時北投露天市場黃澄澄、毛茸茸的小雞、小鴨。所以當她客住上海時,最常到陝西南路的大菜市場,這裡最能滿足韓良露對「活生生」的渴望。嘰嘰呱呱叫的活雞鴨、一大缸子的毛蟹、甲魚,在池裡竄動的鯽魚、鰻魚。「總之,上海菜中常見的海鮮,在陝西南路都可以看到牠活的樣子。」
匈牙利布達佩斯市場也讓她感到濃濃的家鄉味。大魚池裡,幾百隻黑灰色的鯉魚游來游去,誰要是看中哪條魚,魚販就把鯉魚丟在地上摔昏宰殺。「這種行為在英美會被告虐待動物,」在英美只能看到成塊、乾淨的魚排,但在匈牙利卻是賣去鱗去鰓的全魚。「台灣早期也是這樣的,」韓良露說:「從大魚池、把魚摔昏,到魚販幫忙去鱗去鰓,每個步驟都感覺很親切。」
造訪傳統市集,讓韓良露深刻感覺歷史的流動與延續。
倫敦古鎮聖亞本(St Albans),有著英國現存最古老的露天市集。歷經千年,市集從沒停過,好幾個賣乳酪、蘋果酒、鐵打農具的攤子,十幾代的攤主百年來都守著同一攤貨。「可能是因為英國比較封建,社會流動得慢,」韓良露總能從嘈雜的市場裡,觀察出深沈的意義。
在多數國家急速往科技、文明駛去的同時,市場也擔起保存傳統文化的功能。
前幾年韓良露到希臘克里特島(Grete)小鎮上,見到早市上竟有人販賣活羊,當地人付了錢便「順手牽羊」回家。摩洛哥市場上也有人牽著駱駝賣,「這都是藉市場所保留下來的畜牧文化。」
「好的市場會讓人有做菜的渴望,」喜歡親手做羹湯的韓良露說。所以,每到一處,她都盡可能租借帶有廚房的公寓或旅館。例如在布達佩斯市場,就買了鯉魚、辣椒、豆瓣醬,在旅館附設的廚房裡,做了匈牙利家鄉口味的魚湯。在義大利威尼斯時,更親自在里亞托(Rialto)市場裡挖寶,再到客住的友人家中煮了道地的海鮮湯。
在異鄉下廚,對韓良露來說意義重大。「會覺得不只是認識當地,而是和那地方的風俗、民情結成了朋友。」
最讓她遺憾的,是身在西班牙卻苦無廚房烹調國菜——西班牙海鮮飯。
製作西班牙海鮮飯的鮮蝦、魷魚、西班牙香腸和番紅花等食材,統統可在瓦倫西亞(Valencia)的大菜市場裡找到。這座由市府改建而成的菜市場,大理石鋪面、高闊的天花板,反而更像神殿。當看到市場中鮮美豐富的魚貨,這位美食家忍不住技癢。但萬事皆備,獨缺廚房。「下回去瓦倫西亞,一定要住有廚房的公寓,」她說。
南法普羅旺斯市場天堂般的顏色,也讓韓良露魂牽夢縈。盛產的青椒、黃椒、紅椒,與艷紫的茄子、鮮橘色的哈密瓜齊聚一堂,像極畫家斑斕的調色盤。
還有迷宮般龐大的土耳其市集,除了有金工區、珠寶區,香料市場中五顏六色的粉末、濃郁的香味,深吸一口氣,就能用鼻子感受中東的氣味。
菜市場的一角,上演著各式浮生。若想貼近土地,下回出遊,不妨割捨熱門景點,跟隨韓良露的腳步,細細品嚐菜市場的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