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化是控制機制

洪蘭
user

洪蘭

2004-11-01

瀏覽數 20,300+

文化是控制機制
 

本文出自 2004 / 11月號雜誌 曹興誠分紅創天下

最近去德國開會,住在柏林的一家旅館中,清晨六點多,突然聽到喇叭聲,在寂靜的歐洲早晨,這是一件不尋常的事,所以我走到陽台看個究竟。原來有一輛運送漿洗好床單的大卡車,車尾擋住了停車場車道的出口,有一輛小客車要駛出,因而按喇叭。

我從上往下看,覺得卡車只有擋住一部分車道,小客車只要開上人行道一點點便可繞過去,但是駕駛然顯然不知道,持續地按喇叭。這時與會的一位印度籍醫生晨跑回來,看到了這個情況,便上前比手畫腳地告訴他可以開上人行道脫身離去,想不到這位駕駛搖搖頭,大聲說「那是違法的」,硬是等到卡車司機出來移動車子才駛出來。

看到這一幕,我心中很震撼,因為突然之間,我瞭解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的人類學家Geertz在《文化的詮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書中所說「文化是控制機制」(control mechanism)的意思了。

文化不僅僅是服飾、習俗、生活型態與傳統,它是思考方式、計畫策略等無形的規範。文化直接影響思想型態,它使你根本不會去想可以那樣做,它是無形的控制,當你做一件事時,你以為你是在執行你心智的自由意志,殊不知這個自由意志,其實是千百年來文化加諸於你身上的規範:李鴻章出使英國時,在維多利亞女皇的皇宮地氈上吐痰,別人側目,他卻絲毫不覺失禮,因為在中國的文化中,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行為,他根本沒有想過這個行為是不可以做的,這就是文化是控制機制的意思,文化使你根本不會去想其他的可能性。毛澤東深深瞭解這點,所以才會發動文化大革命,只有改變思想,控制思想,政權才會鞏固,槍桿子固然可以出政權,但是想要保有政權,必須靠筆桿子去宣導新的文化,塑造典範人物去形成新的風氣,政權才可持久。在任何社會,上位者的喜好都會造成風氣,形成時尚,人民會競相效法,例如宮中好細腰,民間自然就有餓死的女子。

瞭解到上行下效的厲害,不由得不為台灣現在政壇的歪風憂慮,因為目前的時尚是愈粗鄙、愈下流的愈出鋒頭,電視爭相報導,小學生競相學習,這種惡質文化再不匡正,恐怕再回頭已是百年身了。

台灣的社會確實是走到了轉型的臨界點,舊的文化逐漸崩潰,但新的文化仍未成型,所以整個社會展現的風貌就是迷惘無依,此其時,也是建立新文化的契機,一個好的榜樣,就會使我們的新文化有品味、有格調;相反的,壞的榜樣愈多,則所建立的新文化就只有一個字——tasteless,這就是沈淪。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