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長達一年半的超低利率之後,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以幾乎一個月一碼的速度,半年內讓利率水準連升三次。從市場短期變化來看,油價飆升是迫使聯準會結束寬鬆貨幣政策的主因。升息並非意在減緩經濟熱度,而在於預防通貨膨脹。
雖然今年全球第一季經濟明顯復甦,但油價飆升、中國宏觀調控,與恐怖攻擊的陰影,讓剛起步的經濟成長頻受威脅。近日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就表示,油價高漲使美國第二季經濟成長減少0.75%。
經濟前景晦暗不明,許多人開始懷疑,美國過去的低利率政策是否失當。怎麼走到這境地?葛老的失算,得從東方巨龍的崛起說起。
十年來,中國製造的低價商品源源湧入全球市場。匯豐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金表示,東亞生產的廉價商品,與資訊科技革命促成的產能增加,是全球經濟結構性變革的一部分,並非股市泡沫前奏曲,聯準會卻誤判此通貨緊縮性質,定下長期低利率政策。
全球經濟結構性變遷,也削弱美國對他國貨幣政策的影響力。即使美國開始升息,南韓今年調降利率的動作仍舊持續;台灣雖然在9月底宣布升息一碼,但步調維持緩慢。中國則打定主意不倉促行事。
事實上,這些國家的央行確實受到美國升息的壓力,但壓力沒有反應在匯率上,而是透過外匯準備調節來釋壓。《經濟學人》表示,去年亞洲新興市場總貿易盈餘高達1000億美元,外匯存底高達1.2兆美元。其中,單單中國政府就已累積483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
擁有強大的吸金能力與債權實力,中國經濟近年迅速壯大。為促使中國調升人民幣,以舒緩歐美債務壓力,今年9月底,七大工業國財政部長高峰會第一次邀請中國參加。
然而,正如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麥肯農表示,人民幣若升值,美元資產持有者將透過購買人民幣來降低損失,這項慣用來抑制通貨膨脹的政策,反而將引發更多的熱錢湧入,是以中國始終對美國的升息呼籲不為所動。
此外,聯準會的升息,提高了美國國內的資產報酬率,全球資金回流美國,反紓解人民幣升息壓力。《經濟學人》認為,由於無法掌握以中國為首的東亞新興經濟體對於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聯準會似乎已失去撼動全球經濟的能力。
葛老能否保住聯準會的影響力,還得讓時間來證明。但可以確定的是,即使第三季經濟走勢目前仍屬樂觀,西方先進國家都必須重新調整面對亞洲的態度,否則,錯估情勢導致的損失可能會一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