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升上大四的小艾,在暑假期間做了一項整形手術,讓她原本胖嘟嘟的臉突然清瘦下來。
談到「痛下整形決心」的原因時,小艾抱怨著,大三時有許多企業提前到學校徵才,但天生的娃娃臉總讓主考官再三確認她的年紀,讓她的面試總是以失敗告終。
任職客服部經理的喬先生,由於年過四十,臉上的皮膚漸漸鬆垮,自己每天看了都嫌自己沒精神、太老氣,為了在下屬的面前維持年輕、威嚴的形象,於是喬先生開始了他的拉皮療程。
業務員阿文由於愛好菸酒,一微笑便露出兩排「黃澄澄」的牙齒,在與客戶的近距離交流中常常一覽無遺。雖然業績一直不錯,但阿文認為想要更上層樓,就要把自身的條件再提高,因此他接受了最新的牙齒冷光美白手術。
這些五花八門的整形手術,儘管在價錢、整形部位、療期等大不相同,但患者卻都是為了在職場上有更好的表現,而選擇走入整形診所。
雖然每一個人都知道,「姣好的外貌」與「優秀的工作表現」無法劃上等號,然而,是什麼樣的力量把這些求職者與在職者推上手術檯?
企業對於員工的能力要求,從過去講究學歷、成績的IQ,到注重情緒管理能力與人際溝通能力的EQ,時至今日,老闆與主管重視的工作表現,已經慢慢從對頭皮下的內涵要求,轉變成在意員工的PQ(Performance Quotient),包括一個人的外表、容貌、儀態、表情等外在表現。
美國一項與「美麗」相關的經濟學研究顯示,受訪者中,9%的男性認為自己貌不驚人,時薪也比「帥哥」低9%,而「美女」的薪資也比平均薪資高出4%。
另一項針對需自行招攬客戶的私營律師與無須招攬客戶的公部門律師所做的研究發現,長相好的律師傾向投入私營律師事務所工作,並獲得較高的薪資報酬,相貌平平的律師恰恰相反。
外表比內在更重要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梅若比(Albert Merribie)一份為期十年的調查顯示,人們對一個人的印象,55%來自於外型與肢體語言(look & act),38%來自於語調(sound of voice),剩下的7%才是談話的內容(words)。
整形風氣不僅瀰漫全球,還影響其他亞洲國家,南韓也有相同的調查發現。75%的南韓年輕人贊成為了謀職就業而接受整形手術,51%的受訪者更透露,確實曾因為外貌長相,而在就業面試中,遭受不公平待遇。
這股「職場整形風」,也悄悄的吹入了台灣社會裡。今年6月一項求職整形調查指出,86%的人曾因外型問題而較難找到工作,高達88%的人認為,外型俊俏的人比較容易得到好待遇。新竹縣新仁醫院醫學美容中心發現,愈來愈多新鮮人在求職前會去美容,為的是建立信心、增加親和力,常常有上門的求診者說,「相貌平平,自卑得連人都不敢見,怎麼參加面試?」
企業主管是否如此「以貌取人」,不僅數字會說話,104人力銀行品牌總監邱文仁也觀察發現,「這件事沒有被企業嚴肅討論過,但卻是實際在發生」。從事美髮產品代理的中美嬌兒公司總經理鄭淑芝更直言,「我看面試者的外型,一分鐘之內就可以決定要不要繼續跟他談。」
邱文仁強調,主管因為外表而產生差別待遇,的確是件事實,也是自然的反應,「如果你有兩個能力相當的男性朋友,其中一個長得很帥,但是你只有一杯咖啡,你會請誰喝?」
敏盛醫學美容中心醫師黃培書也說,在職場競爭激烈下,良好的外貌能給人精力充沛的印象,絕對可以在職場中加分或是勝出,甚至順利獲得職場升遷。國泰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吳瑞星補充,十位來求助的上班族,有一半以上都是因為工作上的考量,「這些例子都不勝枚舉了。」
因此,一場「白領美容」運動,開始在各個辦公室裡悄悄上演。
「這是個行銷的時代」,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吳睿穎斬釘截鐵地解釋企業重視外表的原因。他表示,在現在的社會裡,每一個人都相當於一個企業,必須經營自己、行銷自己,而行銷要素裡最重要的就是包裝。
外表是行銷利器
邱文仁也舉例,一些高度專業的行業也難逃行銷的壓力,例如自己當律師的朋友,也必須開始研究許多新奇的行銷技巧,而一個人的外表就是自己最重要的行銷包裝術。
美好的容貌除了可以成功替自己行銷,更可以讓自己在云云大眾裡展現差異化。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劉維公分析,現在人愈來愈重視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期望凸顯自己與他人不同的特色,而外表就是一種市場差異的要素,「同樣是教書,內容也許都一樣,所以要利用美的東西去花點心思做區隔。」
外表不僅讓人不同,更可以左右其他人對自己的印象。邱文仁強調,每一個人在形成對另一個人的想法時,都被外貌左右而不自知。
她舉例,自己曾經在一個演講場合認識一位講師,當對方自我介紹,表示自己一年有兩百多場的演講時,邱文仁當時直覺這位講師是「騙人的」,「因為他的穿著、外表真的太差了,這種反應不是因為勢利眼,而是直覺性的。」
吳睿穎也以公司裡的員工舉例,一個設計小組裡總共六個男生,唯一的一位女孩長相甜美,其他單位需要支援時,都會點名那位女孩前去幫忙,「其他六個男生做死做活都沒人管,但是這個女生幫一次忙大家就記得她。」
任職公關顧問公司的朱慎愷,上個月剛剛為自己的臉頰動了小手術,讓自己笑起來多了顆深深的酒窩,常常面對客戶的他笑著說,「客戶覺得我笑起來很可愛,所以我也更敢笑。」
朱慎愷更透露,由於公司的工作性質必須時時面對客戶與媒體,因此老闆相當注重員工的外貌形象,為了增加同仁的自信心,公司特別將今年的員工旅遊福利金,改為讓同事整形的補助金,「現在已經有一堆人在報名了。」
整形 只為保全飯碗
不僅下屬員工希望以姣好外貌獲得良好的待遇,連中高階主管都希望透過整形美容的方式,增加自己在公司的認同感與重要性。
一位紐約整形外科博士曾說,愈來愈多中年男人來整形,這些主管想在他們的位置上得到提拔,也擔心自己的老化,無法符合公司愈來愈年輕化的形象需求,甚至不能保住現有的職位。
亞東醫院整形美容專科醫師林佐武表示,很多中年求診者為了因應公司裁員的壓力,都會來選擇拉皮療程,讓自己更年輕、有朝氣,「公司如果看你就覺得老舊,當然不要你!」
國泰醫院的吳瑞星醫師也說,中年主管經常面對下屬年輕、有衝勁的挑戰,為了在開會或管理時讓自己感覺更有威嚴、有活力,通常都會要求醫師將下垂的眼皮往上拉,讓眼睛更有神,也讓下屬能夠更加服從他。
綺色佳整形美容診所張高榮醫師更大呼,過去幾乎沒有中年主管到診所求診,現在四十到五十歲的男性求診者反而變成求診者的最高族群。
張高榮補充,每一位來求診的中年男子都是因為事業考量才決定做整形美容,自己曾碰過一位隆過鼻的老闆,因為鼻子變挺後,生意也愈做愈好,因此來回總共隆了三次鼻,希望業務更興隆,「他真的覺得鼻子對他的事業有幫助,但是隆到太高了,連我們都不敢做了。」
追求美麗的焦慮症
人們對於美的追求、對美的事物擁有較高的評價,古今皆然,即使主管對於下屬的外表差異沒有明顯的待遇之分,但邱文仁卻提醒,很多老闆或主管不是「沒意見」,只是「忍住不說」。
邱文仁解釋,中國社會一向迷信「實力比較重要」,因此對於這種人性的自然反應,老闆只是不討論,而不是不在意,她一位身為主管的朋友,就常常覺得自己的一位下屬皮膚不好、髮型太糟,經過他身邊總會興起一股「怎麼不花點錢把自己整理好」的念頭,但是卻從來沒有當面告訴這位員工過。
儘管大量的數據、各式的案例,都顯示著外表的好壞的確會影響一個人的職場表現與待遇,但劉維公認為,外表的美麗是一種「高度替代性」的技能,因為大家對美的觀感隨時在改變,藉由人工方式改變外表以求職場的升遷,更會面臨「隨時都有人比我好看」的焦慮,「這樣的美就沒有價值了,連林志玲也要會走秀、擺pose,我們教書雖然也要靠外表跟人區隔,但是我們還是需要每天看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