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十歲生日和友人一起登玉山,感觸良深,朋友問我和攀登富士山的感覺有何不同?
我做了一個比較:富士山很美,有種視覺的平衡與和諧,謐靜的氣勢能撫平人的心境。玉山則像一條龍,很有躍動的內涵,深邃到內心深處,會觸發人的哲學思惟翻騰不已。
尤其是登上山頂的那一刻,因為制高點的不同,視野極其開闊,頗能領悟古人名訓「登(升)其高陵」的意境。
翻開《易經》,「同人卦」談的是家族都能和諧共處,「大有卦」的理想則是大家都富足的均富目標,所謂的「世界大同」就是二者合而為一的理想境界。但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談何容易?
所謂「同人於宗」將一個宗族同化在和諧的氣氛裡,容易做到;但是要將好幾個族群融合團結在一起,達到「同人於野」的境界,就不是一般的胸襟氣度可以做到。
所以《易經》裡還出現四個字「登其高陵」,唯有登上高點,以更大的視野看天下,才能包容萬有,這要靠心靈層次的提升才能達到。
心靈層次談的是「形而上」的融合,靠文化、藝術、音樂、宗教等等,「形而下」的手法就是靠打仗。
歷史上斯巴達和雅典長年征戰,雙方國力耗盡,顏面上仍然不肯退讓,最後長老出面斡旋,建議他們從此用「體力」來競爭,就是今天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濫觴。
今天台灣在政治上的撕裂,要靠心靈上的「登其高陵」,形而上的智慧來弭平。
正如海峽兩岸的問題,站在平面的視野看世界,國與國之間都有界線,但從「形而上」的境界觀天下,音樂、藝術、文化,甚至資訊流和經濟流,其實都沒有國界;順應全球化的趨勢潮流,台灣必須要有更宏觀的視野。
治國如此,企業也是如此,起心動念間,決定了不同的命運和格局。
凡事從大格局思惟
我常提醒自己,凡事要從大格局去思惟,勿拘泥於世俗的眼光,勿陷入一時的你爭我奪,向歷史人物學習。
清末弭定太平天國的大功臣曾國藩,他有一千個機會可以反抗慈禧,打著「驅逐韃虜」的旗幟頗有正當性,但是他沒有這麼做,因為大清帝國從來沒有把漢人當異族統治,「血統不一樣不是大問題,思想不一樣才是大問題,」這就是曾國藩與人不同的胸襟視野。
古代名臣伊尹自幼父母雙亡,是在夏桀身邊長大,又一路從御廚擢升到大臣的職位,認清夏桀的暴虐無道,就遁隱山林不問世事;商湯幾度造訪力邀他一起聲討夏桀,他十分掙扎,最後不顧世人「忘恩負義」的眼光,選擇「對大多數人民負責」,也是大格局的思惟。
五代十國的馮道也是個將相良才,先後侍奉過十位君王,在「忠臣不侍二主」的傳統觀念下,馮道的歷史評價兩極化。一般人看他悖逆儒家思想,鮮有人知他輔佐遼太宗耶律德光(原契丹王)時,曾勸他不要攻打中國,避免了一場塗炭生靈的戰爭。
耶律德光的後代子孫耶律楚材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遼被金滅國後,他的祖先在金的統御下,世代為臣,後來成吉思汗一統天下,他也「數典忘祖」地輔佐過元朝三代君王。他對歷史的最大貢獻,就是勸阻成吉思汗勿再攻打到印度,偃兵息鼓,治國為重,天下才得以太平。(刁明芳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