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個評比
做為一個國際能見度不高的中華民國,做為一個近年來經濟發展成長出現警訊的台灣,每次對國際競爭力排名的公布,是既緊張,又期待。
當前兩個最重要的競爭力評比均來自瑞士。一是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年報」(Annual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另一是位於日內瓦之世界經濟論壇(WEF, World Economic Forum)的「全球競爭力報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一般說來,台灣在IMD的排名較後(今年5月公布之排名台灣為第十二名),WEF中的「成長競爭力」則排名較前(今年為第四名)。
(二)排名第四,亞洲第一
世界經濟論壇在10月中所公布的一百零四個國家全球排名中,台灣由於科技製造及研發表現突出,名列第四,超出第七名的新加坡,第九名的日本,為亞洲之冠。超越台灣的前三名,與2003年相同,分別是芬蘭、美國、瑞典頁33。儘管台灣位居第四,但是官方與民間對這樣高的榮譽,內心不免忐忑。我們真的會比瑞士(第八名)、新加坡、韓國(第二十九名)更有競爭力嗎?
此處,我們必須重溫什麼是「競爭力」?
競爭力是指一國在世界市場上能創造出每人平均財富的能力。競爭力愈強,創造財富的能力也愈高。諷刺的是近十年來,台灣的每人所得一直徘徊在1萬3000美元左右(1995年為1萬2686美元,2003年為1萬3157美元),而南韓則在十年中,每人平均所得增加了近4000美元。
競爭力不僅是指狹義的生產力,更包括了多種經濟與非經濟因素:如公共建設、行政效率、生活品質、自由化程度……。因此,競爭力高的國家,所反映出來的是一個社會的全面進步:
在這次公布的排名中,有些指標有顯著的進步,如
●總體經濟排名第九,較去年進步九名。
●節制政府浪費排名第十三,較去年進步七名。
另有一些指標則滑落,如
●合約與法律為三十一名,與去年比退步七名。
●貪污為二十四名,退步五名。
與名列前茅的北歐國家相比,它們嚴格掃除貪污,並重視法治和合約,足可為我們借鏡。
(三)生命力vs.惡勢力
對台灣長期發展來看,由於計算上的各種權數與假定,以及國際情勢的變化,任何一年的排名變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排名起伏所帶來的自我警惕及激勵。
我一直認為,從觀念上來看,競爭力實在就是「生命力」與「惡勢力」的搏鬥。表二列舉出相互抗衡的因素。
二者搏鬥的結果,產生三種可能:
情況1:生命力超越惡勢力,競爭力上升。情況2:生命力與惡勢力難分上下,競爭力遲滯。情況3:生命力抵擋不住惡勢力,競爭力下降。
(四)最終目的
創造財富只是一種過程,提升競爭力的最終目的是在:(1)使全體人民享有優良的生活品質。(2)使全社會能夠擁有公平、正義、和諧的大環境。(3)使國家擁有永續發展的遠景。
如果真能接近這些願景,全民就有可住之屋、可飲之水、可呼吸之乾淨空氣、可看病之醫院、可休閒之空間、可安定之環境、可發展之空間、以及可信任之民主與法治;同時也要使社會上無黑道之威脅、無金權之干預、無歧視之存在、無口水戰之猖獗。
遠在1996年,我就寫過:「今天的台灣:已有民主的選舉,但缺少公平的競賽規則;已有所得的提升,但缺少精緻的生活品質;已有意見的多元,但缺少擴大的社會公平;已有教育的普及,但缺少理性的思考。這不就是我們群體驕傲中深沈的迷惘?要破除迷惘,只有全面提升競爭力。」八年後的此刻,台灣競爭力已躍升為全球第四,在驕傲聲中,是否迷惘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