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分享一個軍媒界有名的鄉野傳聞:美軍顧問年年參加的漢光演習,在役期縮短為一年後,有一年漢光演習結束後,美軍派來的顧問即詢問國軍,「為什麼你們後備部隊的表現比常備部隊好?」台灣軍事訓練役出了什麼問題?或許這故事就已點破。
2013年,是台灣兵役制度走上歧路的一年。就在該年,1994年後出生的男性不再需要服兵役,改接受四個月、可分兩次受訓的「軍事訓練役」。環顧全球,有敵國入侵之虞的國家中,台灣將自身安危全押在全志願常備部隊上的做法獨樹一格。但在國際地緣政治愈來愈緊繃的情況下,國防部已預告一年期義務役將捲土重來,代表四個月軍事訓練役將成歷史,而這10年的冤枉路,台灣為何會踏上?
民主化後討好選民 16年來役期一路縮短
首先,會帶來這樣的改變,是隨著台灣民主化,為了討好選民,兵役制度成為爭取選票的政治工具。從記錄來看,陳水扁執政任內不斷縮短役期,從原來的1年10個月,縮短至1年;接著馬英九時期,更讓1年義務役成為歷史,改全力推動募兵制為主。如此輕視自身的國防,是這16年藍綠執政的歷史共業。
根據過往流程計算,一個合格的戰鬥兵,需要1.5年的訓練流程,因此在陳水扁任內將兵役制度縮短為一年時,「沒有合格士兵」的問題就在台灣軍方內部出現。
曾在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打滾超過15年,在當時也親身參與整個過程的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分享一個軍媒界有名的鄉野傳聞:美軍顧問年年參加的漢光演習,在役期縮短為一年後,有一年漢光演習結束後,美軍派來的顧問即詢問國軍,「為什麼你們後備部隊的表現比常備部隊好?」
這個故事的真假雖無法應證,但點出的問題卻相當實際。由於役期縮短一年,待在常備部隊的士兵,超過半數以上服役均未達半年,都只是半生熟;但後備部隊的每個人,至少都服了一年兵役,能參加的,又是退伍不久的「老兵」,這就讓後備部隊的整體素質,高出常備部隊不少的怪象。
由於義務役士兵役期僅剩一年導致的戰力低落,到了馬政府時代,國軍內部就有「全募兵制」去蕪存菁的聲音,且這樣的聲音不但符合政府高層的期待,藍綠兩大黨的政治領袖也都樂見,在這個大背景下,四個月軍事訓練役的時代順勢而生。
當時會將軍事訓練役的役期限定為四個月,主要有兩大原因。揭仲說,首先是國軍仍有後備動員的需求,且《憲法》規定國民有服兵役的義務;再來是四個月的話,役男就可以在兩個暑假共四個月中,分兩個暑假就將軍事訓練役服完,讓年輕人一畢業就可以進入職場、社會,減少服役為社會帶來的成本,「政治考量確實比較多一點」。
戰略處境複雜嚴峻國家 無一可輕視自身國防
但放眼世界,只要有敵國入侵疑慮的國家,在兵役制度上,幾乎都會選擇徵兵制。
這些國家選擇徵兵制,主要有幾點考量。首先是一但國家遭入侵,打的是國土防衛戰,必然需要大量的地面部隊,唯有徵兵制,才能將龐大的人事成本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避免將國家吃垮。二來是徵兵制除了可以提供大量的現役部隊,讓大多數人進行軍事訓練外,也有利國家進行後備動員,便於緊急狀況中,立刻召集百萬大軍抵御外敵入侵。
例如和周遭阿拉伯世界關係不睦的以色列,全國人口雖然只有900多萬人,但卻維持一支人數超過16萬人的軍隊,且規定男性服役2年半、女性服役2年,預備役人數超過50萬,即便退役每年仍需教召28天。
同樣面臨北韓威脅的南韓,也是採取相同作法,分不同軍種,役期介於1年6個月至1年10個月,並儲備450萬的後備大軍。
就算是奉行和平、中立、不結盟外交政策的新加坡,500餘萬的人口也維持一支人數7萬以上的軍隊,更擁有90萬人的後備部隊,從人口占比來說,均雙雙超越台灣、南韓兩國。新加坡男性需服役兩年,每年需教召40天,且連續10年才結束。
這些例子都說明,戰略處境複雜嚴峻的國家,沒有一個可以輕視自身的國防,否則國小又弱,缺少話語權,易成鄰近不懷好意國家刀俎下的魚肉。
戰略環境丕變 留給台灣的時間不多
不論是陳水扁或馬英九時代,當時台灣面對的戰略環境遠遠較現在輕,台灣或許只需要維持10萬的地面部隊,就足以應對北京登陸犯台的危機。但到了現在,隨著中國國力大增,軍事改革及新型武器籌獲速度愈來愈快,中國武力犯台的門檻越來越低,讓台灣後備制度迎來改革的時機,且留給台灣的時間,愈來愈緊迫。
隸屬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的立委趙天麟指出,兵役制度改革的原因,主要就是要避免戰爭發生時,第一線兵源不足、後備戰力無效,讓敵人順利登陸或封鎖成功,然後台灣就沒步舉白旗投降,「說穿了,就是要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
「台灣有三道防線,第一道是濱岸決勝,第二道是縱深戰鬥,第三道是全民防衛,如果台灣將三道防線給建立起來,老共打台灣就要去思考。」面對外界不斷猜測中國武力犯台的時間點,不論是2027、2035或2049,前國防部全動室主任韓岡明強調,對台灣來說,不要管中國會不會打過來,因為那是無效的,反而應該將自己準備好,讓中國不敢按下那顆犯台的按鈕,而後備制度的改革,就是那關鍵的一步。
回顧台灣兵役制度走過的10年冤枉路,過去已經造成的,改變不了;但尚未實現的未來,是可以追求的。放棄舊思惟,擁抱新作法,執政者應該勇於做出正確的決定,這或許是這段冤枉路給台灣人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