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住在伊利諾州佛羅拉市五十年的汽車推銷員說的話:「多年前,當鎮內的火車站消失時,我們以為完蛋了,但石油開始崛起;石油沒落,鞋廠又開始進駐;鞋業結束,高科技公司又來了……」
這位樂觀的美國人堪稱是真正的現代人:知道改變、擁抱改變。現在的佛羅拉市民再也不用憂慮誰來誰走,因為:網路、數位打破了一切,也可以取代一切。
真正快樂的現代人是隨時敞開心胸去迎接改變。
最近一期的《策略與企業》上有一篇文章,提醒企業主管要抓住年輕員工的「科技化行為」優勢。
什麼是這種年輕人的科技化行為優勢?
看看你身邊三十歲以下的同事,他們是不是上網訂機票、買書、買衣服?他們是不是用手機傳簡訊、照相、看新聞?
有人把這群三十歲以下的一代稱為「數位在地人」(Digital Natives),稱三十歲以上的是「數位外來客」(Digital Immigrants)。
「數位在地人」的特徵是,在他們大學畢業以前,平均已經玩過一萬小時的線上遊戲,接收過超過二十萬封電子郵件和簡訊;已經看過五十萬個網上各式各樣的廣告了。
一旦當上主管,他們的管理行為鐵定和「數位外來客」不一樣,他們吸收資訊快,決策也快,而且可以同時進行多項任務。「因為他們天生就是數位高手,」「他們絕對不嫌資訊過多,還巴不得有更多訊息。」
據說1990年代,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當紅之際,原本不把網路、網站放在眼裡,但企業內部的年輕員工雪片般的e-mail塞滿了他的電子郵箱,警告蓋茲如果「忽略網路」,公司就會陷入危機。
這種聲浪震撼了老闆,蓋茲終於寫下著名的改變策略備忘錄:「網路要成為微軟行事的重心。」
這種由下而上的模式,也發生在美國軍方。一群在阿富汗打仗的年輕美軍,不經過傳統採購程序,逕自上網買自己的軍需品,如衣服、裝備,因為他們最清楚中東多塵、溫差大的戰場穿戴什麼最合適。後來,軍方領導也被他們說服了。
企業求改變,人生要改變,也許都要從聽得進年輕人的話開始;然而大多數的資深者總是陷入傳統的「信仰」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