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2022大選分析/別急著找戰犯!先看懂「三項驚奇」顛覆藍綠版圖

林仕祥
user

林仕祥

2022-11-27

瀏覽數 26,200+

2022九合一選舉結果出爐綠營慘敗。魯皓平攝
2022九合一選舉結果出爐綠營慘敗。魯皓平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2022九合一選舉結果出爐,從帳面數字來看是綠營慘敗、藍營大勝,但仔細推敲其中數據,卻藏著足以衝擊2024大選的三大驚奇,一起來看懂此次藍綠版圖的大洗牌!

2022年縣市長選舉落幕,扣除延期選舉的嘉義市,全台21個縣市中,國民黨拿下13個縣市長寶座,是自2018年「韓流」席捲全台後,又一次大勝。

民進黨則僅守下南部執政的4縣市,再加一個外島的澎湖,5個縣市長的成績,比2018年的大敗更慘。至於民眾黨,雖然丟了台北,但搶下竹市;此外,這次全台還有兩個無黨籍「變天」的縣市,分別是苗栗縣及金門縣,寫下又一驚奇。

嘉義以北一片藍,民進黨退守北港溪

觀察2022年選後的全國政治版圖,民進黨原先執政的基隆市、桃園市、新竹市全丟,全台僅剩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以及澎湖縣,北台灣全丟,防線退守至雲林縣及嘉義縣交界河的「北港溪防線」。

國民黨靠著社會充斥「討厭民進黨」的氛圍,一舉奪下這次選戰中關鍵的北北基桃,加上大部分尋求連任的縣市長均連任成功,讓全台超過2/3、一片水藍藍,一舉將綠營勢力困在南台灣。

兩個被無黨籍翻盤的縣市,苗栗的鍾東錦、金門的陳福海,其背景也較為親藍,因此嚴格來說,當地的政治結構並沒有真的「變天」。

至於柯文哲統領的民眾黨,雖然在三腳督的選戰中落居第三,丟掉了執政8年的大本營台北市,但卻找到了新的灘頭堡新竹市。這個結果對民眾黨來說,並不算全輸。

藍營大勝、綠營大敗,這個2022年縣市長選戰的終局,其結果並沒有讓人意外。

早在今年10月底,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就參考當時台灣媒體的各種民調和報導,在臉書中預測選舉結果。當時他預估,民進黨只能拿下5席縣市長、國民黨15席、民眾黨1席、無黨籍1席,整個名單中,只有金門縣預測錯誤,精準率超過9成。

而對於即將在下個月舉行的嘉義市長選舉結果,依照小笠原的預測,結果可能對民進黨也不是那麼樂觀。

驚奇一》投票率低迷!不出門的多是綠營支持者

整體選舉結果,雖然沒有令人太意外,但拆開來看,仍能看到三大驚奇。

首先,投票率奇低。根據中選會,2022直轄市長選舉投票率為59.86%、縣市長選舉投票率為64.20%,而「18歲公民權」修憲公民複決投票率只為58.97%。

受今年選戰被負面選舉籠罩、爭取連任縣市長多,以及疫情等因素,2022年縣市長選舉的投票率,相較2018年更低。過去平均投票率約65%,部分縣市甚至會出現7成以上的投票率,但今年大多數的縣市投票率均不如以往,甚至有的縣市連六成都不到。

低投票率是今年選戰的一大特點,也是影響多個縣市勝敗的關鍵因素。

投票所現場。張智傑攝

投票所現場。張智傑攝

【台北市】

雖然如此,但今年選戰熱區台北市,投票率相較2018年的65.95%,2022年提高至67.7%。而從藍綠白三方的政治板塊競合,國民黨蔣萬安今年拿下57.5萬張選票,跟4年前差不多,甚至還較少。顯示藍營在北台灣的勢力,在這4年中並沒有擴大。

民進黨2018年在台北市僅拿下24.4萬張選票,今年票數大幅提升至43.4萬張選票;而柯文哲2018年拿下58萬張選票,到了2022年黃珊珊票數滑落自34.2萬張選票。

民進黨陳時中角逐台北市長失利。魯皓平攝

民進黨陳時中角逐台北市長失利。魯皓平攝

若將綠白雙方票數合計,2018年及2022年分別是67.8萬及77.6萬票。雖然目前外界多以「分手」一詞來看待綠白之間的關係,但從選票來看,雙方似乎仍「藕斷絲連」,支持者的選票仍有一定的流通性。

【新北市】

新北市方面,侯友宜在2018年拿下116.5萬張選票,2022年並沒有在這個「高基期」上繼續擴大,僅拿下115.2萬張選票。

但民進黨卻算大敗,只拿到69.3萬張選票的支持。使得藍營和綠營票數的差距,從原來的近30萬票,擴大到破紀錄的45萬張,讓外界對侯友宜挑戰2024總統大位,有了更多的想像。

對比這兩個選舉年的投票率,新北市2018年64%、2022年56.6%,今年少掉7.4個百分點。凸顯今年許多綠營支持者,並沒有出門將選票投給林佳龍。

【台中市】

藍營選票並未大規模擴大,但因綠營支持者不想出門支持民進黨,讓藍營獲得大勝的情形,並非新北市特例,台中也出現相同的現象。

盧秀燕在2018年拿下82.7萬張選票,到了2022年還略減至79.9萬張選票;但綠營方面,從林佳龍的61.9萬張大減至蔡其昌的52.4萬張。兩屆相差7.25%投票率,可推論今年主要受到綠營支持者不出門投票的影響。

驚奇二》台南、屏東慘勝,民進黨在南台不再躺著選

【桃園市】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八年的綠色執政後桃園再次變天,由張善政當選。陳之俊攝

八年的綠色執政後桃園再次變天,由張善政當選。陳之俊攝

其他三個直轄市,桃園方面,2018年國民黨儘管在「韓流」帶動下,還是只拿下40.7萬張選票,這次選票大幅擴至55.7萬張選票,民進黨則從55.2萬張選票下滑至42.8萬張,讓桃園再次變天,從綠地翻為藍天。

從贏14.5萬張到輸12.9萬,民進黨在北台灣好不容易搶下的關鍵灘頭堡,一去不復返。

【高雄市】

高雄市在經過韓國瑜罷免案、市長補選等一系列事件後,藍營在高雄仍未恢復元氣。2018年國民黨在高雄拿下破天荒的89.2萬張選票,到了今年只剩下52.9萬張選票,這之間有36.3萬張選票的差距。

另一方面,綠營在高雄的選票數,從2018年選舉、2020年補選、2022年選舉,其實差距都並不巨大。2018年共獲得74.2萬張選票支持、2020年67.1萬張選票、2022年則是76.6萬張選票。可以說這70萬張選票,就是民進黨在高雄的「基本盤」。

對比2018年跟2022年,高雄的投票率出現劇烈變化,從超高投票率的73.54%,到了2022年只剩下58.61%,這將近15%的投票率,反映的就是藍營少去的36.3萬張選票。

【台南市】

而台南市,則是2022地方選戰中的另一驚奇。外界想不到,在台南經營許久,被笑稱「推個西瓜都會上」的民進黨,在台南市竟會經歷苦戰。黃偉哲僅以4.6萬張選票、5.17個百分點險勝。

其實早在2018年,黃偉哲首次競選台南市長時,民進黨這樣的隱憂就已經浮現。當時民進黨拿下36.7萬張選票,僅比國民黨的31.2萬張多了5.5萬張。同一時間角逐市長寶座的還有一位無黨籍里長陳永和,陳永和在2018年拿下11.7萬張選票,2022年選舉結果顯示,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成為謝龍介的支持者。

換言之,民進黨在台南不再是打不倒的巨人。

【屏東縣】

而台南市的慘勝,竟也在綠營票倉「屏東縣」上演。2018年,民進黨拿下26.2萬張選票,到了2022年只剩21.7萬張選票;同一時間,國民黨推派的蘇清泉,2018年拿下19.7萬張選票,2022年成長至20.6萬張,藍綠雙方的差距從6.5萬票拉至1.1萬票。今(27)日,蘇清泉也打算提出驗票聲請。

昨日南部開票過程中頻繁出現藍營反超的狀況,跌破許多人的眼鏡。而綠營在南部基本盤贏得這麼艱辛,可說是2022年選戰中的一大驚奇。

驚奇三》楊鎮浯意外落馬!藍營招牌在離島不再是保證

【基隆市】

國民黨謝國樑當選基隆市長。蘇義傑攝

國民黨謝國樑當選基隆市長。蘇義傑攝

這次選戰中其他「變天」縣市,還包括基隆市。

基隆市整體投票率雖然下降2.29個百分點,但藍營的選票從2018年的8.6萬張成長至9.6萬張;另一方面,2018年綠營破十萬大關的10.2萬張選票,大跌至今年的7.1萬張選票,綠營在北部再失一座城池。

【新竹市】

民進黨在新竹市支持力量大幅衰落,由民眾黨高虹安當選。張智傑攝

民進黨在新竹市支持力量大幅衰落,由民眾黨高虹安當選。張智傑攝

新竹市方面,2018年,民進黨拿下10.7萬張選票,大幅領先國民黨的6萬張選票,及無黨籍前議長謝文進的4.4萬票。但到了2022年,民進黨選票減至7.7萬票,國民黨更連4萬票都沒有,只剩下3.9萬張票。由民眾黨高虹安以將近10萬票的9.8萬票「翻轉成功」,當選首位竹市女市長。

新竹市選戰,除了顯示民進黨在這個地方的支持力量大幅衰落,票數少了1/4,一部分流入高虹安陣營外,民眾黨和國民黨出現的棄保現象,更是高虹安能成功當選的關鍵因素。

【苗栗縣】

苗栗縣部分,2022年再次出征的徐定禎,為民進黨拿下9.1萬張選票,跟他2018年拿下的11.2萬張相比下雖然更少,但藍營分裂,才是苗栗變天的關鍵因素。

這次代表國民黨的謝福弘只拿下3.2萬張選票,讓遭國民黨開除的鍾東錦,以12.4萬張選票順利當選,成為國民黨在這次選戰中,三個丟掉縣市的其中之一。

【外離島】

外離島部分,連江縣(馬祖)縣長寶座由國民黨的王忠銘拿下。國民黨今年派出兩位候選人:王忠銘與曹爾元,民進黨則是由李問出戰,黨內互打的最終結果由王忠銘勝選。

然而,民進黨提名的陳光復在澎湖縣復仇成功,在藍營分裂的狀況下,擊敗現任藍營縣長賴峰偉。

金門縣部分,代表國民黨的楊鎮浯意外落馬,前縣長陳福海順利捲土重來,這次楊鎮浯拿下的票數比2018年少4000票,而陳福海多爭取了逾千張的選票支持。這也讓全國投票率最低、僅39.32%的金門縣再次變天。

打著國民黨招牌在外離島不再是當選保證,成為這次選戰中的第三個驚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