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積極打造智慧城市,運用在增進交通建設的便利上有顯著的成效。多年來參與桃園交通建設的鼎漢國際工程,以智慧科技導入桃園市公車規劃,從路線流量到偏鄉服務,藉由桃園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創新實踐用路的正義。
「城市交通建設的升級挑戰,關鍵在公共運輸上有積極的作為。鼎漢國際工程投入桃園交通規劃,納入鄭市長八年前的政見來布局,桃園市府一直給予很大的支持,讓鼎漢團隊能循序漸進地去落實升級。」鼎漢國際工程協理陳柏君表示,以智慧科技的大數據分析,執行桃園交通建設升級,可分為三個重點:一是體質提升,二是政策整合,三是偏鄉路網改革,讓桃園市的都會與鄉鎮都能享受暢行的幸福。
公車費率、補貼與優惠一體化,讓市民有感
首先是交通體質提升,包括公車路線檢討調整、市區公車票價檢討、公車票價優惠方案研擬,讓市民對日常交通的改善有感。受到票價與補貼制度的差異,過去桃園市的兩家公車營運公司,有著同路線競爭、路網整併困難的問題,時有載客搶客的爭議。因此,桃園市府在升格之際,首先達成所有市區公車與移撥公路客運路線的票價、補貼制度一體化,「如此也能達到車班距均勻調度,降低省道車流容量,更能縮短行車時間,效率也升級。」如此讓民眾有感,又能達到里程計價具公平性。
陳柏君表示,因市民反應良好、驗票系統穩定,桃園市府擴大至全桃園164條市區公車路線,達到市區公車路網、票價、優惠和補貼一體化制度,也成為五都升格的公路客運移撥案例中,唯一將費率、補貼與優惠達到一體化的成功案例。
「桃園市的公車票證使用方式,是上下車得各刷一次,恰能充分收集乘客的上下車站地點與人數,透過大數據區分路線特性,讓交通預算與服務能量重新調配。」陳柏君表示,鼎漢長期深耕桃園公共運輸政策與發展規劃,透過收集桃園市公車、捷運、臺鐵及共享運具等票證資料,掌握大眾運輸旅次需求,再以信令資料掌握潛在大眾運輸旅次需求。
以大數據為路網分級,規劃最便民的路線與偏鄉服務
首先,依桃園發展環境與趨勢,將路網依功能與層級分為「快、幹、支、微」,提升線網的主要目標、覆蓋邏輯,提升運輸資源的有效利用,整併調整路線之際也能保障乘客權益。所謂「快、幹、支、微」,「快」是指高快速道路;「幹」是五大路廊,沿線多為住家、商辦、商圈者;「支」是指一般公車行駛的次要道路,串連社區、學校;「微」則是指微循環,接駁鄰近據點的小路線。「從票證資料數據分析可以發現,某些路線運量大,則應該讓路線短一點,班次要多、多跑幾趟,才能便民;有些路線主要是學生上下學,則安排重點班次、站數直截,準點最重要。」陳柏君指出,票證數據會說話,未來,透過整合桃園市公車、捷運、臺鐵及共享運具等票證資料,掌握大眾運輸旅次需求,將有助桃園捷運的路線規劃,掌握潛在的新興需求。
面對偏鄉運輸不足的狀況,地廣人稀的特性讓客運以及一般計程車業者無法維持營運,桃園復興區幸福巴士就是良好的轉型示範。陳柏君表示,滿足山區居民就醫、就學、採買的生活需求,就是幸福巴士的目標。民國109年,部分免費公車路線改為中巴、9人座混合型式、並增加原有班次的幸福巴士。其中,幸福巴士行駛路線又分為「固定站點」、「彈性站點」等兩種班次;固定站點為行駛既有免費公車站點;彈性站點是民眾透過在地單位、電話或Line預約搭車,兼具安全、人性、便利的友善交通環境,讓當地的交通變得更幸福。
「幸福巴士的司機多是在地人擔任,特別對每天固定搭車上學的學生很熟悉,司機還會點名,孩子沒出現就打手機問一下,確保學生不會逃學!」陳柏君笑說,包括老人家就醫回診可以相約一起去,讓幸福巴士充滿濃濃人情味;而且平日服務在地民眾,假日則兼具觀光服務性質,搭配桃園旅遊巴士一日券,讓遊客可以飽覽復興區的美景。
近十年與桃園市政府的合作,不僅參與桃園市公共運輸的蛻變與進步,也讓鼎漢以「應用大數據檢討桃園市免費公車轉型規劃」榮獲「2020年運輸學會傑出計畫獎」肯定,展望未來,期許與桃園市府持續共創公共運輸的新里程。
(桃園市政府交通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