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數學題中的中國大陸
在今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上,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在演講中,以數學上的乘除加減,討論中國的和平崛起。他說:「乘法題是:無論看似多麼小、因而可以忽略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難點,只要乘以十三到十五億總人口,那就成了一個大規模、甚至可能是超大規模的問題。除法題是:無論絕對總量多麼可觀的財力、物力,只要除以十三到十五億總人口,那就不僅不會多麼大,而且會是相當低的,甚至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了。
加法題是:如果亞太經濟加上十三億人口這樣的大市場且迅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將產生多麼巨大的增長潛力;減法題是:如果亞太市場減去這個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市場,將出現多麼巨大的市場真空。」
這個深入淺出的看法,十分傳神,可以刺激大家對大陸經濟做多層面的思考。
我也要在這裡借用數學上的平方與開方來討論台灣。
(二)台灣的「平方」與「開方」
算術上的平方與開方,正反映出當前社會上普遍的焦慮:台灣是愈做愈大?或者台灣是愈變愈小?
「平方」是把一數自乘後所得的數,以級數倍的增加,如十的平方就是一百,愈變愈大。
「開方」是把一數折算成某一個數的自乘數,以級數倍銳減,如一百的開方是十,愈變愈小。
在本文中讓我引伸出兩個「新」名詞:
「平方效果」:是指經由一股力量,一個變局,一個過程,一種組織,一種文化,一種人性……的相互影響,產生了正面的擴散作用,其結局是愈變愈大。十分的資源產生了倍數上升的效果,相當於俗稱的「事半功倍」。
十加十變成「二十」是「加」,「超」過二十,就可以泛稱它產生了「平方效果」。這是良性的增加,值得鼓勵。
「開方現象」也是指經由一股力量,一個變局,一個過程,一種組織,一種文化,一種人性……的相互影響,產生了負面的萎縮現象,其結局是愈變愈小。十分的資源只發揮幾分效果,相當於俗稱的「事倍功半」。
十減一變成「九」是「減」,小於九,就可以泛稱它產生了「開方現象」。這是惡性的下降,必須避免。
這裡先要強調:一個和諧、合作、團結的家庭、政黨及社會,才會出現「平方效果」;反之內鬨、內耗、內鬥必然產生「開方現象」。
台灣的大與小,台灣的進與退,就取決於「平方」與「開方」的較勁與拉鋸。
(三)努力擴散「平方效果」
無庸置疑的,一個有執行力的政府,就是要盡所有力量開創一個有活力的大環境,孕育一個公平的大氣候,使「平方效果」在政府機構、在企業、在城鄉、在社區、在學校、在家庭擴散。
這不能靠口號與文宣。這需要靠有效的政策與績效。
台灣此刻的問題,當然是出現了愈變愈小的「開方現象」。顯著的例子即是近來新任命的一些重要人事是「愈來愈狹」。
另一個「開方現象」是:半世紀以來台灣所累積的有形與無形資產——從憂患意識、社會安定、族群和諧、教育經費、出國深造人數、國內投資及儲蓄率,到水土保持、青山綠水,都在快速衰退中。
民進黨政府如果能夠守住下面幾個原則,良性的「平方效果」就可以出現,惡性的「開方現象」就可以減少:
(1)意識型態不要再主導經濟決策。
(2)人民的福祉與台灣的安定是取決於兩岸關係的穩定。
(3)6000億元的武器採購,不能帶來國家安全;不獨不統的「維持現況」則可以。
(4)以節省的軍費投資於教育與科技。
(5)需要調整的稅率要勇敢的向上調升。
(6)不必要的福利支出要勇敢地減少。
(7)司法的獨立必須要加快建立。
(8)社會的正義必須要全面提升。
當「平方效果」逐漸出現時,企業的投資會增加、社會的安定會增加、人民的愛心會增加、兩岸的互信會增加。如果「平方效果」持續擴散,就會帶來和諧的小康社會。
我們別無選擇,只有共同努力來擴散「平方效果」,減少「開方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