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掛董事總經理頭銜的吳傳文,位在大直總部十一樓的辦公室卻是空空盪盪,只掛著一幅畫。原來這位主管行事作風相當洋派,喜歡與同仁「混」在一起,所以自做主張,將自己的辦公地點悄悄移到九樓的交易室,「這樣才有與同仁一起作戰的感覺」,吳傳文眼神發光,堅定的說。
吳傳文入行很早,從1993年於美國信孚銀行在台分行工作開始,接觸股票衍生性金融商品已逾十年,其間未曾間斷。到中信證後,他帶進在外商銀行服務的經驗,提供國際金融市場的新視野,並找出適合在台灣本土發展的國外技術與產品,充分發揮他的優勢。
畢業於輔大企業管理系,赴美取得企管碩士學位的吳傳文,是純正的金融科班,目前帶領的旗下同仁大部分也是學財金出身,不過他也觀察到一個新趨勢:愈來愈多理工科系人才有意進軍金融業,不像以往大多鍾情於科技業,其中又以基礎科學的理工學歷,再攻讀應用科學的MBA為主力。
他在遴選部門的財務工程人員時,偏好數學或物理系,最好還擁有財務工程學位的人才。吳傳文認為,不同背景的人才,才能激盪出不同的想法。尤其在追求新觀念、創意的新金融商品部門裡,更需要多元化的組合,「只要有當交易員的本能,任何科系都可加入這個團隊,美術系出身也未嘗不可。」
從吳傳文的用人哲學,不難看出他是個求新、求變、不拘泥於窠臼的人。在同事眼中,他採行外商體制的管理風格,但在做人處事上卻將中國的「中庸之道」奉為圭臬,甚至運用到做生意上。
吳傳文說,以前他當交易員時,操作即以「中庸」為原則,但中庸不是指最中央,而是平衡的意思,他以該部門為例,以前獲利來源著重於股票交易面,但他上任後,主張平均分布在結構型商品、選擇權及認購權證等各類商品上,有別於部分券商重兵放在單一產品的策略,為公司創造的利潤也從去年的4%、5%一舉提高到今年的8%至10%。
吳傳文率領平均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團隊,四十一歲的他,已是部門最年長的成員。由於衍生性金融商品已列為公司重點發展項目,目前十六名人員編制,計畫在年底增至二十人,部門所在的樓層也早已預留空間因應未來進一步的擴編。
一肩扛下亞太區股票衍生性商品業績,吳傳文勤跑業務,常當空中飛人,每月在台灣、香港及泰國三地跑。不過忙碌歸忙碌,周末一定會飛回香港陪老婆、小孩,還特別辦了兩支手機,一支給家人專用,就連桌上放的杯子,也印有老婆與女兒的合照,愛家的他,笑稱自己是「weekend爸爸」。
他空無一物的辦公室內,放了一張裱框的畫,這是他女兒六歲半時畫的,對他而言,這幅畫的價值可與國際大師畫作匹敵。
歷經國際級公司的洗禮,吳傳文所要開發的市場,不以台灣為限,而是著眼於整個亞太地區。他說,新金融商品業務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但他仍將秉持平衡發展的策略,「不一定要搶第一,不過做不到第一,則一定要前三名,這樣市場才看得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