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爵會館的人工瀑布水聲淙淙,無法消除讓人汗出如漿的燠熱暑氣,然而鏡頭前的張曼娟沒有半點不耐,優雅地端坐在深色大理石砌成的水池邊,眉眼間盡是盈盈笑意,宛若一朵初綻的雪白蓮花。
自1985年以《海水正藍》一書崛起於文壇,「張曼娟」三字似乎已成為暢銷作家的代名詞。銷售超過五十萬冊的《海水正藍》,被文化評論家南方朔形容為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新鴛蝴文學的代表作品,散文集《緣起不滅》出版迄今已超過百刷。
皇冠總編輯盧春旭認為,張曼娟的作品以文字唯美、精緻見長。此外,「張曼娟總是眼中有讀者,永遠知道大眾讀者要的是什麼,」女作家周芬伶表示。
張曼娟作品一貫的多情,來自雙魚座善感的性格。初中時,剪著短短學生頭的張曼娟,常會收到滿江紅的數理考卷,念書等同於痛苦的煎熬。加上曾寄住在舅舅家,表哥、表姊的成績都相當優異,更加深她的自卑感。
欠缺自信導致自我封閉,青春期的張曼娟只能藉由文字抒發滿腔愁思,用伏案寫作構築出心靈的堡壘。直到作品接連受文學獎及廣大讀者的肯定,才慢慢找到自己的價值。「我是因為『寫』而漸漸開始有自信。有讀者喜歡,加上繼續讀書、創作,才把自己打造得比較完整,」張曼娟回憶。
隨著時光遞嬗,昔日的憂鬱少女蛻變為大學教授,溫婉的張曼娟並不諱言自己的年齡,甚至言談間不時以「人到中年……」開頭。然而看到一身粉紫色緞面背心,搭配粉紅露腳趾細高跟鞋的她這麼說,總會覺得「中年」兩字似乎是言之過早。
「外觀可以自己去設計,內心的感覺卻是無法掩飾的,許多東西年輕人看了沒有感覺,你卻會百感交集,」張曼娟解釋。說穿了,就是經驗、記憶的積累改變了觀照世事的態度。她以時裝為例,二十多年前時流行喇叭褲,後來直筒褲當道,現在喇叭褲熱潮又捲土重來,「好像事物都在輪迴,新的輪迴總會勾起上個輪迴的回憶,」張曼娟悠悠地說。
用飲食建構回憶
這種中年心情,清楚反映在新作《黃魚聽雷》中。宣傳雖以「飲食散文」為號召,寫作手法卻迥異於梁實秋的引經據典,或美食專家韓良露的食材講究,倒像是藉食憶往的懷舊篇章。
其中,張曼娟剖析自己不喜歡吃菜肉餛飩,是源於童年失落的回憶。
張曼娟家裡一向包薄皮餛飩,有回一位慣吃菜肉餛飩的親戚到訪,當時懵懂無知的她,熱情地邀請親戚享用,卻被潑以冷水:「那有什麼好吃?你們家就愛吃鼻涕餛飩」。
「我楞在那裡,半天回不過神。我偷偷看著忙碌地招呼大家吃餛飩的父母親,彷彿完全沒有聽到這樣的嘲諷,」書中續寫道,「但,我的童稚世界確實不一樣了,認識到被糟蹋是怎麼一回事,熱情和善意,原來是會遭到這種待遇的。」
食物承載了張曼娟各個生命階段的點滴心事,看到紅豆,張曼娟會驀然想起特地為她熬煮紅豆,摶上糯米,做出上海味豆沙粽的鄰居外婆;吃火鍋時,她會憶起一位堅持用大白菜,不用口感遜色的包心菜魚目混珠的涮涮鍋店老闆娘;聽到路邊小販叫賣糖炒栗子時,一位曾經交往,卻因缺乏生活常識,把「糖炒栗子」誤稱為「糖沙粟子」的男士身影,也會在張曼娟心中悄然浮現。
不過,「回憶最多的應該是芒果吧!」張曼娟笑著說,因為散文集《夏天赤著腳走來》的折口提及她喜歡吃芒果,之後每年夏季,她總會收到各地讀者寄來的一箱箱芒果,讓研究室溢滿芒果香。甚至在她要離開客座的香港大學時,也有當地讀者送來一顆沈甸甸的大芒果,祝福她一路順風。
沒有特殊飲食嗜好,卻喜歡在飲食中體驗生活的張曼娟是否也下廚做菜?「我二十五歲前會下廚,還頗受好評呢!只是之後忙著念博士、教書,父母覺得下廚沒那麼重要,也就沒再做了,」她有點不好意思地搖頭說道。
此外,有次張曼娟在家料理咖哩餐點「葡國雞」,因為沒有控制好時間,發生小型烤箱爆炸事件,不但焦煙四溢,雞肉更不客氣地飛黏在烤箱內壁,造成難以清理的後果,「這也是後來我不下廚的潛在原因吧!」張曼娟打趣。
「三高」創作者
縱使文章懷舊,常對學生說「在我們那個年代……」的張曼娟卻對新鮮事物極度熱中。只要有新建築或購物中心落成,張曼娟一定會呼朋引伴,踩著高跟鞋去逛街。此外,她會用時下熱門的MSN、Yahoo!網路社群,還會跟著學生聽周杰倫、孫燕姿的歌,唱KTV,與一般人眼中的大學教授很不一樣。
與張曼娟相識十餘年的新銳作家張維中回憶,一次眼尖的張曼娟看到年輕人在用手機吊飾,馬上大呼有趣,沒多久就跑去西門町,擠在一群穿制服、背書包的學生間買「烤焦麵包」卡通吊飾。
「所以我常開玩笑說,我和學生沒什麼代溝,是因為我的心智年齡是七年級,」五年級頭段班,六年級外貌的張曼娟,把自己強烈的好奇心與充沛的活力,歸功於單身未婚,「沒有小孩,所以不必為教育問題煩惱;沒有婚姻,所以不需為不好的婚姻付出代價;不需背負生活重擔,所以可以一天到晚追尋新鮮事物。這或許可以說是我的幸運吧!」張曼娟總是掛著令人熨貼的微笑。
即使出國旅遊,也不想給自己壓力。每到外地,張曼娟總是睜著一雙大眼睛,好奇的觀看路上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或菜市場吆喝叫賣的小販,「不需要教書,不需要創作,甚至不需要閱讀,這種完全抽離原本生活的狀態,對我很重要。」
所以兩、三個月的旅行歸來,往往半年只生出兩千字,面對預期落空的編輯,張曼娟也只能不好意思的迭聲抱歉。
工作穩定,外型姣好,又是受歡迎的創作者,張曼娟的「三高」(學歷高,身高高,收入高)令許多人欽羨,不過聽到三高之說,她馬上笑著反駁,「我收入並沒有很高,我只是『自我滿足度』高。」被張維中形容「再生修復能力很強」的她,遇到挫折總能很快跳脫,有時甚至「很阿Q」。
1996年,張曼娟本著發掘、培養新人初衷成立了作家經紀公司紫石作坊,然而由於書市不景氣,出版社態度漸趨保守,提供新人機會的意願大幅降低,紫石作坊也經營得十分辛苦,時常遊走虧損邊緣。
前陣子大樂透頭獎飆高近新台幣10億元,張曼娟就對紫石作坊的創作者表示,如果自己中獎就捐1億元給紫石做為營運基金。「轉念一想,經營那麼困難都能撐上八年,那紫石不是早有1億元的價值嗎?」所以,彩券也不用買了,立時省下50元。即使被朋友嘲笑「瞎樂觀」,張曼娟還是能抱著「賺到1億」的想法,笑瞇瞇的樂一整天。
從灰燼中開出花朵
從過去容易為瑣事焦慮到無法入睡,到現在無入而不自得,側頭想想後,張曼娟表示,自己的人生觀受沈從文作品的影響不小,「他教我怎麼從一片殘破中看到生命的喜悅,讓我知道人生可以用不同角度去觀看。」
觀念轉變,行動也跟著改變。剪去長髮,換上俐落的短髮,衣著打扮更加入時,小說題材也突破過去局限,觸及家暴、家庭性侵害等社會議題。
「到了某個年齡後,你會覺得沒什麼東西是不能寫的,也覺得沒有什麼事是絕對的不倫,」她端起瓷杯、輕啜一口微溫的龍井茶後道,「我挑選了一些人們覺得匪夷所思的題材,然而這種事每天都在發生,古代如此,現在亦然。」
即使如此,張曼娟仍維持過往細膩溫婉的敘事風格,不過相較於早年情感的直接抒發,刻意催淚,中年的她開始沈澱寫作調性,為憂傷尋找轉化的出口,讓悲劇故事也能透出希望。「看灰燼中能不能開出一朵小花,」張曼娟眨眼妙喻。
走出多愁善感的青春年少,進入樂天知命的「前中年期」,張曼娟要以回憶為泉、時感為茗,為讀者們沏上一壺暖熱回甘的文學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