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老人不服老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88-08-15

瀏覽數 17,250+

美國老人不服老
 

本文出自 1988 / 9月號雜誌 第027期遠見雜誌

雷根總統今年七十七歲,仍然是全世界最有權威和影響力的人。克勞德.派珀爾,八十七歲,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州民仍然推舉他為眾議員,代表他們說話。

美國原本就是一個活力充沛的國家,今天,連它的老人也不再服老。他們在家庭、工作單位和社區中,都扮演了相當積極的角色。他們的轉變不僅一新眾人耳目--不再認為「年老」就象徵了衰弱、無能;更進而為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分配帶來新觀念的衝擊。

不再服老的老人 

由於過去幾十年中,教育普及、醫學進步,今天的老人不但活得長,而且活得好。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七十五到八十四歲的老人中,至少有一半以上行動自如,無需他人照顧。這些「健康的」老人各有充實生命的方式。

一部分老人在辛苦一生之後,發現世界上原來有太多消遣的花樣,可以任其選擇。對這些重新享受生命的老人而言,老年生活就像大學生活的再版:各式各樣的球類、社團、約會、學習課程……,生活中充滿了新鮮的刺激。

胡達.庫魯克六十五歲退休後開始爬山,到今年九十一歲,一共爬了九十七座山。七十四歲的詹姆士.傑最近剛參加過紐約市二十六英里馬拉松賽跑。一0三歲的珍.史脫佛在八十九歲時,才開始學習駕駛小飛機;她同時是跳探戈舞和打高爾夫球的好手。

在佛羅里達州聖彼德堡有一支老人棒球隊,人會者的年齡必須在七十四歲以上。球隊教練開玩笑地說:「趁他們跑壘的時間,我可以吃一個三明治。」球員可是興味盎然,「你不能告訴他們,太老了,別玩了。那簡直就像往他們的心上插把刀!」

曾擔任詹森總統夫人新聞秘書的麗絲.卡本持今年六十七歲,她的生活信條是:多享樂、不要拒絕約會、有戀愛的機會就戀愛。

也有一部分老人雄心不老,退休後重新創業,打下另一片江山。

喬治亞太平洋公司總裁羅伯特.潘普林退休後,買下一家小小的砂石公司,十年後發展成年收入四億兩千萬美元的企業。他認為:「上帝賜給我們能力,就是要我們去用它。」

當然,不是每一個想回到工作崗位的老人都像潘普林那麼幸運,他們找工作往往遭到拒絕。不過美國企業界漸漸發現這是一股可利用的人力資源;他們的動作雖然比較慢,可是經驗和工作熱誠可以彌補缺陷。自一九八0至八六年,速食和旅遊業等服務業,紛紛招收老人做兼差(part-time)工作。麥當勞甚至為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開設了特別的訓練課程。

商人也不敢忽視他們 

對某些老人來說,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排遣空閒時間和作為精神寄託,金錢的報酬倒在其次;他們因此成為目前美國義務工作的主力,填補了年輕婦女紛紛投入工作市場所留下的空缺。

八十八歲的布魯斯.藍道夫在每年感恩節,都要為幾千名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預備晚餐。六十七歲的退休幼稚園教師羅易絲.艾斯曼,巡迴全美的學校、托兒所,為聽力有障礙的兒童做測驗。另一位服務於人道協會,六十七歲的退休空軍上校韋恩.麥特森說得好:「如果你不致力於某一件工作,就是空占土地。」

今天的老人不但比以前活躍,也比以前有錢,連商人都不敢再忽視他們。老人學家狄其華指出,過去市場上所有的產品都是針對年輕人設計的;報紙的字體、衣服上的鈕鈕、緊密的瓶罐蓋子、門栓,連過馬路的綠燈間隔也是照年輕人的步伐設定的。

開發老人產品 

如今市場調查人員卻要兢兢業業地觀察老人的消費習慣和品味,行銷推廣人員挖空心思設計投合老人心理的廣告,產品設計師更針對老人獨特的生理需要,開發新產品。

想在變局中搶先一步?遠見週年慶,訂遠見兩年送一年,給你國際政經與前瞻科技的深度導航>

老人在政治上也展現出驚人的影響力。擁有兩千八百萬名會員的美國退休人員協會和八萬名會員的灰豹協會,監督著國會中所有與健康保險、社會福利和房租價格有關的法案。

在這次的總統大選中,美國退休人員協會發出幾十萬封信,註明各候選人在各種老人切身問題上的立場。一位選舉顧問形容:當老人投入總統選舉活動時,大地都為之震撼。

面對龐大的老人投票部隊,沒有一個候選人敢掉以輕心。人人爭相宣揚自己的父母如何偉大,對保健法案更表示絕對的支持。數十萬元的電視宣傳費也已投入,以爭取老人的選票。 

老少兩代之爭 

可是老人的積極性也激起了一些反彈。年輕人認為政府為老人做的已經太多了。他們質疑:為何老人可享有政府提供的醫療補助,而兒童卻沒有同樣的保障?當政府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費用時,為何沒有人關心年輕的家庭必須拿越來越不管用的薪水,跟高漲的房租、所得稅、物價奮鬥?老人竟然還繼續要求福利,實在是太自私了。

以狄綴爾家為例。寡母瑪莎擁有三十萬美元的資產,一個人住在價值十五萬美元的公寓裡,出入開的是歐洲名牌轎車,每天跟朋友打打橋牌,喝喝下午茶,日子過得悠閒自在,每個月還能夠領到四百二十美元的養老金。

她的孫子、孫媳和他們的女兒卻住在月租五百美元的兩房兩廳公寓,每個月只有兩千美元的收入,還得繳七%的社會福利捐。他們心中的不平可想而知。

從老人的立場看來,他們以一生的辛勞,才在晚年換來一點點回饋,這是國家欠他們的。何況一個月幾百美元的養老金吃不飽,餓不死;真正患了慢性重病,更不可能指望區區一點醫療補助能幫上多大的忙!

美國老少兩代之間為了公平分配有限的社會資源,似乎有反目成仇之勢。爭取年輕人福利的團體紛紛成立,在國會中與爭取老人福利的團體分庭抗禮。即使是溫和理性的議員,也對日益沈重的老人福利負擔提出警告。

在雷根執政期間,老人的健康醫療費和養老金給付增加了三五%,目前聯邦政府花在這方面的經費,已超過政府支出的四分之一,而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只占美國人口的一二%。如果現行的社會福利再不加以改良,到了西元二0四0年,老人福利將占去聯邦總預算的六0%。

尋求平衡點 

然而削減老人福利的經費就能改善問題嗎?許多社會學家並不以為然。Our Aging Society雜誌的編輯指出:「這不是一個公不公平的問題,也不是可以在老年人和兒童之間做一個選擇的問題。」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妥善照顧社會上的弱者--不分年齡老少。

就在自稱代表老少雙方權益的遊說團體爭執不休之際,許多家庭和社區即悄悄地在自我調整。成年子女撥出時間、精力,來照顧年老的父母;祖父母慷慨解囊,貼補子女買房子的頭期款、孫兒女的大學學費、新婚家具;社區或學校召集有閒、有技能的老人指導年輕人等等。

光明面與陰暗面 

幾乎所有社會學家都同意,老少之間的互助合作對老人的幫助,遠大過任何政府機構所能提供的。因此,一部分決策者和國會議員建議,政府應考慮對照顧父母、祖父母的家庭,給予減免所得稅或房屋稅等優待。

經歷了戰後四十年經濟繁榮、低死亡率、低生育率、高平均壽命的社會進化過程,每一個工業國家都正面臨著相同的困境:社會老化。

老人越來越健康、越來越懂得自尋樂趣的光明面,所映照的是社會資源日益緊張、匱乏的陰影面。如何在快樂的老人和快樂的社會之間尋得一個平衡點,是許多先進國家目前正在憂慮的課題。美國的例子顯示,東方式的家庭制度或許是值得嘗試的新方向。

(取材自Time)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