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No.1與Only 1

刁明芳
user

刁明芳

2004-07-01

瀏覽數 15,600+

No.1與Only 1
 

本文出自 2004 / 7月號雜誌 第217期遠見雜誌

「這是一個人才選擇城市的時代!」

談到城市競爭力,這期《遠見》雜誌專訪了好幾位縣市首長,他們大都意識到:好的居家環境(生活便捷、人文薈萃)比稅收減免、土地便宜等招商條件,更能吸引高科技人才的駐足。

在「二十五縣市特色競爭」的調查報導中,看到各縣市政府卯足了勁,或是利用地方特產辦活動(鮪魚季、花博會),或是整治自然景觀吸引人潮(淡水河觀日、愛河泛舟),或是融入文化創意再造商機(平溪放天燈、苗栗桐花季),綻放地方風情,也凝聚在地人的士氣,正如高雄市長謝長廷所說:「不用人人去搶No.1,做到Only1更有價值。」

所謂的「競爭優勢」,不只用在企業,城市競爭與國家競爭亦然。

策略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為何某一產業可以在某一國家產生優勢地位的「菱形理論」,共有四組關鍵因素:1.生產因素2.需求條件3.相關支援產業4.企業策略、企業結構和同業競爭相互影響,再受到「機會」和「政府」變數的牽連,共有六個面向,構圖宛如鑽石又稱為「鑽石體系」。藉此深入剖析,為什麼表面看起來缺乏效率的義大利,會是全球家具和流行服飾的中心?小國如瑞士卻能成為世界一流的鐘錶重鎮?從戰敗陰影中站起的日本,又是如何建起消費電子王國?

例如韓國的鋼鐵業和半導體產業,就是以「低成本競爭優勢」,雇用低工資、高生產力的勞工,加上國外供應商的先進技術,生產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而德國的工具機業,則是採取「差異化競爭策略」,強調優異的產品性能,可靠度和滿意的服務,與競爭者抗衡。

波特的建言是:「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每個產業中所向無敵,或是只出口不進口。每個國家的人力與資源都有一定的限制,最理想的狀況是把資源應用到最有生產力的領域。」

談到台灣的競爭優勢,管理大師許士軍在他的新著作《許士軍談管理》中有精闢的見解:在過去台灣中小企業的競爭優勢,最先為低成本,然後是專業化,近來已提升為全球運籌管理的能力。這種優勢,主要建立在「連結性」(connectivity)的特性上:一是數位化資訊的利用,大大增進企業與企業間,活動與活動間的配合效能與效率,另一則是「信任」關係的加強,克服了層級組織與市場交易低效率的限制。

以戴爾電腦為例,它的競爭優勢不在產製或是設計能力,而在他選擇與管理供應商的能力。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再以廣達或華碩為例,表面上看,主要倚賴低成本和交貨彈性,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其實是他們多年來發展的全球運籌管理能力:整合協力廠、選擇適當地點、建立靈敏的物流和存貨管理效能,使他們所擁有的優勢,難以被他人取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