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0年代,全球出現二次大戰後,最長的一次景氣復甦。
幾乎長達七、八年的黃金歲月,使得一些經濟學者不禁宣稱、景氣循環理論失效了;只要不斷創造有效需求,經濟是可以歷久不衰的。
沒有只上不下的經濟
但歷史證明,這種美麗、充滿希望的假設並不存在。沒有一種經濟是只上不下的。
如今,世界各國又經歷一次長達五年高成長、低物價的好時光。有人忍不住要問,這一波的景氣是不是已經到了頂峰,景氣衰退,通貨膨脹會不會來?
大部分的人都同意,要判斷台灣經濟走勢,必須以美國馬首是瞻。
在雷根任內,美國經濟一口氣有六十九個月的景氣復甦,至今不但沒有減緩跡象,反而好消息頻傳。
失業人數滑落到谷底(五%)、工廠機器轟隆隆轉動(開工率八三%,自一九八0年來最高),人民也愈來愈有錢(前兩季國民生產毛額均以三%以上的速度成長)。
經濟部次長王建瑄就認為,美國經濟好,台灣也不會壞到那裡去。反之亦然,「這玩意兒準得很。」他說。
台幣匯率持穩,輪到韓圜升值,也是令人樂觀的重要原因。
像隨時會爆炸的火山
光華證券信託投資公司總經理馮本立,很有信心地指出,今年上半年受去年台幣升值影響,出口不好(以台幣計算,比去年同期負成長一%),但國民生產毛額(GNP)都還有六%以上的成長,現在匯率穩定,「下半年一定更好」。
追求經濟成長,有時候像逐日的夸父,在還沒有倒下之前,絕不會覺得沒有希望。儘管台灣經濟成長率已經從兩位數字(去年約一0%,前年一一%左右)滑落下來,但經建會經濟研究處處長李高朝認為,這可能是一次「小循環」,展望下半年,甚至明年,應可以維持六~七%的成長率。
但就在一片看好聲中,仔細觀察這一回的景氣復甦,仍有一些令部分經濟、金融、企業界人士不安的跡象。
「我總覺得有一座火山,隨時會爆炸。」中興票券副理甘正宗,對表面欣欣向榮的經濟,揣揣不安。這種不安的情緒,源於經濟發展的不均衡(見表一)。
金融服務業和製造業的分歧發展,是這次景氣最大的弔詭。
經建會每月制定景氣對策指標,挑選九個經濟金融重要項目,幫助政府瞭解狀況,以採取因應對策。翻開最新的對策指標,很清楚看到;到今年五月,金融類指標(貨幣供給額MlB、放款金額、股價指數的變動率),幾乎是連著十個月以上的紅燈(表示過熱,要剎車)。
相較之下,產業的成績黯淡許多。製造業新接單數變動率疲軟不振,亮了十個藍燈(表示需要政策刺激),工業及製造生產指數變動率,也有三個月的藍燈,景況淒涼。
「上半年經濟能成長,是靠服務業。」經建會的李高朝說。
強弱分明的兩極發展,不止存在於金融服務業與產業之間;即使在產業內部,也發生不平衡發展的現象:一是上、下游榮枯互異,另一個是營建業獨占鰲頭。
聯合證券公司副總經理蔡瑞修分析,這一次的景氣,主要動力是供給不足,而不是需求增強。石化原料、鋼鐵、IC,甚至穀物、非鐵金屬的缺貨,使上游產業猛加價(乙二醇不到一年漲價四倍),下游廠商(如成衣、鞋類業)因競爭、匯率因素,卻叫苦連天。
營建業一枝獨秀
據經建會李高朝引用的統計數字,上游原料每漲一百塊錢,下游廠商只能轉移約五十塊給客戶,利潤一片片削去。 「我們也覺得下游的訂單在萎縮。」台塑關係企業總管理處財務部經理黃明富表示,儘管台塑不懼怕原料賣不出去(可外銷),但台塑總認為下游若不強,上游即使再好,也不算健康。
在非上游工業中一枝獨秀的是營建業。事實上,房屋建設、房屋買賣的頻繁,維繫工業景況於不墜。
察視經濟部的工業生產指數統計,跟去年同期比較,房屋建築業是各類工業項目裡,成長最快的,因此拉高了總指數。
比較去年和今年前六個月,工業生產指數(工業包括礦業、製造業、水電燃氣及房屋建築業)成長近四%;其中,房屋建設成長高達一八%,而整個製造業只小步前進三%左右。
總體經濟倒向金融服務業(尤其是股票、投資公司),產業又倒往上游、營建業。中央標準局局長吳惠然認為,這已經是經濟體質轉變的警號。
錢是真多,整個銀行體系過去為爛頭寸所困,近一年來,拚命放款。去年六月以前,銀行體系放款年增率只有六%上下,到今年六月已高達三0%。然而,國內投資意願仍然沒有明顯上揚趨勢,錢流到那裡去了?
六合彩、股市、土地、房屋、投資公司,都有可講。這些金融活動,重新分配每個人所得、財富,但對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卻毫無貢獻。
曾在工業局任副局長,跟企業界頗有接觸的吳惠然指出,金錢遊戲的盛行,轉移廠商對本身經營的努力,投向股市、房地產,而不做扎根的投資,「這種經濟能好多久?」
如果說不均衡的發展像隱隱欲爆的火山,那麼另外一個威脅每一個人的壓力--通貨膨脹,就像有攻擊慾的巨人,一隻腳已經跨入每個家門、工廠裡。
「只有美金最便宜」
孩子唸大學的學雜費漲了,菜籃裡的青菜漲了,出門開車,停車費都要漲……。中興票券的甘正宗開玩笑說,什麼都漲,「只有美金最便宜」。
通貨膨脹是所謂的「痛苦指數」之一,是因為銀行存款利率、一般受薪階級加薪的幅度,總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見表二)。所以儘管表面的收入和銀行存款數字增加,但往往是實際的購買力降低,並促成貧富差距的擴大。
「沒有人喜歡通貨膨脹,這直接影響選票。」經建會經濟研究處專員黃文治指出,因為通貨膨脹對中、下階層不利,但因為他們是大宗票源,故各國政府執政當局往往把通貨膨脹當做頭號敵人。
通貨膨脹的形成,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需求拉動型(景氣好,消費增加,太多的錢追逐較少的商品);第二種是成本推動型(工貨、問料成本升高,帶動成品漲價)。目前,這兩股壓力同時作用,物價因此蠢蠢欲動。 我對經濟因素是樂觀的,通貨膨脹壓力雖然有,但不致於造成大問題;至於景氣方面,要看美國,我看美國明年好也好不到那裡,壞也壞不到那裡去,應該跟今年差不多;如果我們正常的話,台灣也不致於太差。
台灣的生產原料、大宗物資、能源多靠進口,所以國際物價波動,對國內廠商成本影響很大。而上半年台灣進口物價,依年率看,已高漲一成(過去六年,每年平均下跌九%),已為國內物價上漲,埋下伏筆。
勞資關係趨於緊張,工資節節高升,更火上添油。鐵公路罷駛後,像細菌傳染一樣,台北、宜蘭、苗栗、員林客運也有樣學樣,要求加薪;公營事業的待遇調整,勢必引起民營企業的仿效。同時加高企業的營運成本,及一般人對物價調高的預期心理。
通貨膨脹前的警訊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台灣勞工的生產力提高,都超過薪水調升的幅度,所以對企業經營者而言,是划算的;但今年上半年,這個傳統,開始有逆轉的趨勢。今年一到四月,全體產業,因為勞工生產力增加的速度,趕不上工資漲速,使得單位勞動成本提高七%,對競爭力低的勞力密集工業、出口業,相當不利。
看起來,物價上漲是「萬事俱備」,但到目前為止,數字卻告訴大眾,台灣消費者物價,仍然停滯在低水準。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薛琦分析,這是因為台幣升值,關稅在二月大幅下降並解除部分關稅障礙,才壓住物價,「只有不能進口的商品(土地、股票、勞工、公共服務),才能像脫疆野馬一樣地飆馳。」他分析。
即使如此,這些壓抑物價的藥方,也逐漸失效了,第一銀行副總經理柯飛樂指出,今年物價指數雖然還是相當低,但從四月開始就一點一點往上爬升,已經形成不容忽視的趨勢。
「明年通貨膨脹至少五%。」經建會的李高朝處長,根據經建會最近所做的一項研究報告,如此斷言。
當景氣連著兩季負成長,才算不景氣;景氣是不是到了顛峰,物價會不會開始上揚,現階段的經濟似乎己經到了關鍵點。再加上一些不可測、不確定的因素,更使形勢撲朔迷離。
兩伊停火後,曾經兩度把世界經濟打落谷底的油價,會不會再度興風作浪?
雷根簽署通過的綜合貿易法案,會不會拿台灣開刀?
台灣對美出超雖然縮小,但自五月份起,又有增加趨勢;同時美國的貿易赤字儘管今年可以降到一千四百億左右,但金額依然龐大,台幣是否將再度面臨升值壓力?
民眾看經濟發展,總是同時有樂觀與悲觀的存在。不管如何,就像聯合證券的蔡瑞修所說 採審慎樂觀態度,是比較恰當的。
他將景氣循環比喻為花朵盛開時,也就是即將凋謝的時候,沒有花朵是可以只開不謝的,「不要被全盛的花朵迷惑了。」他說。
王建瑄擔心什麼?
我擔心的是非經濟因素,像公權力、法律的尊嚴不受尊重,治安壞,給人不安的感覺,投資意願也不會高。法治沒有做起來,這是非常危險的,所有的成果都會曇花一現。
例如你欠我錢不還,應該有公權力在那兒執行;不能說,你不還錢,我就打你。工廠准設了,居民說不行,圍住大門,警察說他趕不走。廠商不知道那天大門會被圍,工人那天會罷工,他們常說:「叫我怎麼辦呢?」
這件事政府和民間都要負責,但我願意說政府該負多一點的責任。現在政府叫人民守法,但守法會吃虧,不守法占便宜;人都是「利」的動物,會吃虧的事,當然不幹。
大家期望十三全會,不是期望新面孔,而是新氣象,這類問題,例如五輕、六輕,非克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