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蕭萬長:三個作法 突破歐盟

林美姿、宋繐瑢採訪;張元祥整理
user

林美姿、宋繐瑢採訪;張元祥整理

2004-06-01

瀏覽數 14,500+

蕭萬長:三個作法 突破歐盟
 

本文出自 2004 / 6月號雜誌 第216期遠見雜誌

5月1日以後,歐盟增加十個東歐國家,變成二十五個會員,人口達到四億五千萬,經濟實力接近美國,GDP還大於美國。歐盟東擴因此被國際社會視為是區域經濟整合的重大突破,會進一步催化區域經濟整合。

我相信,未來美國將會加速推動中南美國家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結合;在亞洲,中國非常積極主導整合,所以台灣沒辦法加入,台灣廠商憂慮會因此被邊緣化。

這樣的發展趨勢,對於WTO(世界貿易組織)所標榜的「全球貿易自由化」,是有一點相牴觸的。

例如歐盟二十五個國家現在一結合,他們彼此之間所有的往來都不需要簽證、不需要關稅,不需要一些行政手續和貿易障礙,但我們的貨進去還是要有關稅,還是有差別待遇。這是為什麼,現在所有的國家都在合縱連橫。

善用策略 深入歐盟

面對這種情勢,我們要採取的因應措施,可能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真正深入歐盟會員國,在那裡投資設廠,或設立營運中心,完全享受它的優惠、好處。第二個作法,是我們要跟歐盟國家的企業達成「策略聯盟」的關係。歐洲企業也想到亞洲來投資,我們絕對有這個條件和它策略聯盟。第三個作法是業者和歐洲企業進行更多市場與技術合作,或是合夥關係。這比策略聯盟的關係更密切。

我們加入WTO之後的好處,到現在還不明顯,但區域經濟整合的壓力已經來了,這是多邊貿易體系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絕對需要和外國簽定自由貿易協定。

以我的看法,要與兩個國家簽了自由貿易協定(FTA)之後,才會有大的突破,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中國,如果兩個國家都能簽,這是最圓滿的,其他國家很容易跟著簽。

但是兩個當中,最困難的是中國,因為它要求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才跟台灣談,這樣困難度就相當地高,如果這樣,我們至少要簽下美國。台灣如果與美國簽了自由貿易協定,慢慢就會有其他國家會跟著美國的腳步,漸漸我們就會有所突破。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如果與美國簽FTA有進展的話,那台灣就不必怕被邊緣化,因為台商到大陸的投資雖然很大,但到目前為止,大部分還是做加工外銷,最後的市場是美國,所以美國還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國。

這樣的市場特性在可預見的十年、二十年都不會改變,所以如果與美國簽FTA,對台灣廠商將來做全球布局,或是做中國布局,都是非常重要的,是重點中的重點。

歐盟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與外國簽FTA,所以台灣想跟它們簽約,恐怕很困難。如果美國願意與台灣簽約,亞洲其他國家有可能會願意與台灣簽約,因為美國簽了,台灣和美國的貿易關係就變成世界貿易的問題,就像是WTO一樣,台灣也能跟中國同時進去。一樣的道理,如果台灣不要太強調非貿易面的策略,而只是純粹從貿易的角度去切入,政治敏感性就低,簽約的可能性就會大。

對於和台灣簽FTA,美國現在的立場很清楚,希望台灣就四個問題(稻米進口、藥品、電信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有所表示,讓美方覺得滿意,他們才願意重啟雙方貿易官員之間的會談。這部分就看政府的態度,我覺得美國已經釋出很大的彈性。

在我看來,這四項問題不是很難解決,不過要解決到美國人完全滿意,還是需要一點努力。因為我國既然參加WTO時都已經考慮過,要履行當然不難。

去年,中國跟香港、澳門簽了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當時中國商務部高級官員就表示,也可以和台灣簽CEPA。

我想台灣要用FTA,北京大概不可能同意,因為會被解釋成國對國。要台灣接受CEPA,也不可能。我當時就想出一個新名詞,如果彼此都覺得有必要簽的話,兩岸是不是可以簽一個CEOF。如果CEPA是澳門、香港簽的,我們改後面兩個英文字,兩岸就叫作「更緊密經濟運作架構」(Closer Economic Operation Framework)。

兩岸經貿很多問題是運作架構的問題,例如將技術標準一致化,根本不涉及政治,台灣講「軟體」,大陸說「軟件」,這些都可以把它規格化,雙方可以來談。

雖然我認為名稱不是很重要,不過政治人物既然在意,雙方就找一個彼此都可接受的中性名稱,坐下來談。

歐盟給我的啟示,就是追求兩岸永久的和平,要從經貿著手。所以我倡導兩岸共同市場,這可能是很遠的目標,但必須要有這樣一個夢,才可降低兩岸的緊張、營造兩岸人民的福祉,希望兩岸有識之士朝這個方向去走。(林美姿、宋繐瑢採訪;張元祥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