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醫生說不嚴重,但我還是很痛?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問題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2-09-29

瀏覽數 19,100+

《疼痛先醫腦》/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jannerboy62
《疼痛先醫腦》/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jannerboy62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寫這本書的初心是臨床上太多為慢性所苦的病人,儘管再怎麼告訴他傷得不嚴重,與疼痛不成比例,這個痛可能有其他問題,但他還是不相信。(本文摘自《疼痛先醫腦》一書,作者為王偉全,以下為摘文。)

因為「我的疼痛明明是在受傷之後才產生的!」於是產生了一個根深柢固的信念:「受傷才是我痛的原因,只要把這個傷治療好了,我的痛就會好。

這邏輯乍聽之下沒錯,一般人都是這樣想的;根據你的經驗法則,大部分的痛確實這樣都會好,但超過三個月的慢性疼痛則不然!因為這邏輯中有個很致命的違理之處:

為什麼你的痛會慢性化?

受傷是肇因(誘發因子)沒錯,也就是最後一根稻草,但它不是慢性化的根因(前驅因子)。要同時治療你的前驅因子、誘發因子及維持因子(Antecedents, Triggers, Mediators, ATM),病痛才能真正改善!

正常來說,一般的肌腱韌帶損傷,應該三個月以內就要好了,你為什麼沒有好?

是不是修復出了問題?吃太多消炎藥?沒有好好休養?機械性關節不穩定?核心無力或動作控制異常導致功能性不穩定?

損傷本身及關節不穩定部分,可以參考我前一本書所提到的增生療法來改善。動作控制則需要靠釋放代償者→活化弱連結來改善,我會在這本書的第一章詳細說明。

就算沒有好,人體的設計是會逐漸適應它的。我們小時候應該都有受傷的經驗,現在照X光或超音波來仔細檢視,有些可能並未完全康復;但你卻不覺得痛,不為此感到困擾。

日本曾經針對1211位健康人做頸椎的核磁共振,發現高達87.6%的人有椎間盤突出,但他們都毫無症狀!美國針對3110位健康人做腰椎的核磁共振,發現二十多歲的人有37%,八十多歲的人有96%有椎間盤退化,我再次強調他們都毫無症狀!

《疼痛先醫腦》,時報出版

《疼痛先醫腦》,時報出版

慢性疼痛被解構分四期

1. 前驅易感期(Predisposition):先天條件如基因、甲基化、免疫反應、情緒等。

遠見39週年超值回饋 | 現在訂《遠見》最划算,再享限量贈品!

2. 傷害事件本身:當下組織受傷的嚴重度勢必也會影響。

3. 過渡期:為了避痛,前額葉皮層和伏隔核(有快樂中樞之稱)開始訊息交換,影響神經內分泌,逐漸疼痛中樞敏感化;同時身體的動作控制也開始變化,這在第一章會有詳細解說。

4. 維持期:大腦皮質重組,維持成慢性疼痛是大腦壞習慣。

好消息是,每個步驟的問題都是可以處理的!

這個明明有傷,卻可以適應而不感到痛的過程,與我們的中樞神經(包括大腦和脊髓)的下行疼痛抑制有關,你的下行抑制系統為什麼不工作了?

身上毒素太多?營養素不足?讓身體一直處於慢性發炎、慢性感染、慢性過敏導致肥大細胞活化症候群等免疫紊亂的狀態?壓力太大,自律神經失調、迷走神經被關掉、低甲基的狀態讓你的疼痛基因關不掉,對疼痛越來越敏感?中樞敏感化?

記不記得你以前小時候的扭傷?你全好了,或是沒有全好但是不痛,對吧?那就是因為你的修復能力和下行抑制系統運作良好!

同理可推論慢性疼痛不會好有兩個原因:修復能力不足或下行抑制系統出問題。傷勢很嚴重可能與修復能力不足有關,可以靠增生療法改善,但慢性疼痛的病人,常遇到一個現象,就是「醫生說我沒那麼嚴重,但是我就是很痛」,那想必就是下行抑制系統出問題了!

「要病灶好了,我才會不痛」是個錯誤的可怕迷思!治療慢性疼痛,你一定要破除這個迷思!因為會讓你痛的壓根就不是那個不嚴重的病灶,而是腦。

《疼痛先醫腦:慢性疼痛是大腦的壞習慣》,作者:王偉全,時報出版

《疼痛先醫腦:慢性疼痛是大腦的壞習慣》,作者:王偉全,時報出版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