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把致富當成習慣

王梅
user

王梅

1999-10-18

瀏覽數 8,100+

把致富當成習慣
 

大多數的人都夢想有錢,心中總是抱著發財致富的希望。但是,這個世界上,永遠是沒錢人占大多數,有錢人占少數。有一種概略的推算,富人和窮人的比例是一:九。美國人曾經做過研究調查:平均每一百二十二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能成為百萬富翁。

正因為「有錢人」太少,所以,富人總成為一般人羨慕的對象,幾乎每個人都渴望找出富人發財成功的秘訣。聽起來也許是個笑話,卻是千真萬確;歸納起來,真正使人致富的方法只有三種:第一種,繼承家族龐大的遺產;第二種,找一個有錢的對象結婚;第三種,省吃儉用,再加上正確的投資。

其實,如果觀察那些百萬富翁,會發現他們大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致富的原因不是運氣,而是辛勤工作。

設定近目標累積財富

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行銷學教授史坦利,曾經調查了數千名百萬富翁。他發現,這些富翁的財富並不是因為繼承遺產或是發現油井,也不是因為娶了一個富家千金(或是嫁了一個億萬富豪),而是靠著他們平日經營的一個不起眼的小行業,譬如乾洗店、漢堡店、旅行社等等。他們平均一個星期工作七十五個小時,但是,他們一點也不以為苦,反而深覺樂在其中。

史坦利得到一個結論:一個人能不能發財致富,和收入多寡無關,也和聰明與否無關,而是跟一個人的習慣有關。能夠成功的人,幾乎都是因為養成了好的習慣,而且非常懂得自律。

投資理財專家曾經歸納出一個公式:時間×企圖心×正確的投資 財富。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強烈的企圖心,並且願意投入努力,再加上投資的方向正確,最後便能累積出可觀財富。

很多年以前,日本媒體曾經報導過一則真實新聞——意外的大富翁。

事件的主角是一群專門替高樓大廈打掃的清潔工,他們的薪水都很微薄,但是,每個人都存了上千萬元以上的巨款。有趣的是,這些人連作夢都不敢想像自己居然會有這一天。一開始,他們只是想「能存一百萬就好」;等到存足了一百萬之後,又想「我再存一百萬」;結果,就這樣愈存愈多,不知不覺竟然存了一千萬元。

假使,這些清潔工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定下存一千萬元的目標,可能就沒有今天的局面。按照心理學的解釋,他們是利用一種近目標的設定法,先完成計畫的某部分,再繼續剩餘的部分,這樣較能減輕心理負擔,也容易激起努力的意願。根據經驗法則,通常一個人的財富在到達某一個程度之後,會產生不願再減少的心理,反而會更努力地累積財富。

志短人就窮

如果解釋不能成功致富的原因,應該把中國的成語「人窮志短」首尾互換,以「志短人窮」表示才比較合理。因為沒有志向和夢想,又不思圖改進,才會扼殺了自己的「錢」途。

很多人想發財,結果卻失敗。歸結原因,大都是缺乏追求金錢的動力,拚命澆自己冷水。扳起指頭算,自踏入社會以來,用幾根手指頭就能數得出來賺的錢,距離「富翁」一途既遙遠又虛幻,於是頹喪地喃喃說道:「算了!算了!」其實,你已為自己製造了「夢的劊子手」而不自知。

不知何故,在很多電視、電影情節中,老是喜歡把有錢人描寫成為富不仁的壞蛋,窮苦的市井小民則大多扮演被這些惡人欺壓的善良老百姓。這種刻板印象使得很多人對「富有」心存偏見,認為有錢就是罪惡,貧窮才合乎美德。

這種「為貧窮美言」的心態,正如《伊索寓言》裡一則「酸葡萄」的故事:在葡萄園中,樹上結滿了成熟的葡萄,一隻貪吃的狐狸對這些葡萄垂涎欲滴,卻怎麼也吃不到,最後在牠準備離去時,忍不住忿恨地說道:「哼!那些葡萄一定是酸的!」

就像那隻吃不到葡萄的狐狸,有時候,愈想發財的人,表面上愈輕視富翁,他們會找出各種理由數落有錢的壞處,實則是為了掩飾心中的失落感。

即使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中,也散播這種「志短人窮」的消極觀念。他們不鼓勵子女去冒險競爭,以及追求金錢上的成功,而要子女被動地遷就環境,忍受貧窮。等到孩子長大了,便只能一輩子過著平庸的生活。

古今中外,太多的例子可以證明:很多成功的人都是靠著赤手空拳起家,在他們發跡之前,生活都曾經窮苦不堪,可是他們不甘向劣勢屈服,立下大志做為奮鬥的目標,最後終於創造出傲人的成就。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和統一集團總裁高清愿,學歷都只有小學畢業,年幼時都吃過很多苦,他們雖然人窮,志卻不短,也都成就出令人羨慕尊敬的事業王國。

假使一個人窮,又不思改變,不力圖振作,才是造成他貧窮的真正原因。人對財富如果抱著不想求勝的心態,就是「不戰而敗」,結果真的只能一窮到底,永遠富不起來。

全國電子常務董事邱義城很年輕的時候就立下目標,要在三十歲那年財務獨立——擁有車子、房子、存款以及一份不錯的工作。他相信,一個人如果不能財務獨立,天天為五斗米折腰,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身心的自由,無法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

邱義城果然做到了。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不斷地累積儲蓄。大約在二十八、九歲的時候,他終於存下生平第一個一百萬元。後來他與人合夥創業,這一百萬元就是他的創業資金。一百萬元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可能算不了什麼;但在二十多年前的台灣,一百萬卻是足以買一幢房子的財富。

財富的形成靠自律

邱義城看到很多時下的年輕人,手邊不留任何存款,總把賺來的每一塊錢都花得精光。他觀察這些年輕人,對未來好像沒有希望,譬如房價那麼貴,自己再怎麼努力還是差了十萬八千里,似乎永遠達不到目標。「但是,他們忘了,任何事都是以小坐大啊!」邱義城說。

不論做任何事都需要「本」,如果一年可以賺一百萬,就規定自己非存下五十萬不可,這也代表一種努力的精神。邱義城最反對一種論調:看到別人成功,就埋怨自己「為什麼沒有一個好爸爸」,只會怨天尤人,卻從來不檢討自己努力了多少?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說過,財富的形成最主要的是靠一個人「自律」的習慣,而自律必須從「自制」而來。譬如,儲蓄就是一種高層次的自律習慣,不論儲蓄金額多寡,總不如儲蓄本身的行動來得重要。如果能養成這種儲蓄的習慣,就顯示出這個人基本上已具備了成功的特質。

好的金錢習慣能讓人成功致富,相對的,壞的習慣則可能讓人一文不名。

很多人都曾經發生過金錢失控的例子,特別是在受到打擊或者情緒低落的時候。有的人是喝悶酒、暴飲暴食;有的人是暴買暴賣,錢不當錢,恣意揮霍。如果只是一時的失控還可補救,但若已成為固定的習慣,就會變成致命傷。

根據心理學研究,有一種具有「強迫性負債」性格的人,他們的特徵是「非把自己陷入金錢的窘境不可」。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低,喜歡胡亂揮霍,花錢就像滾雪球一樣,不自覺地愈花愈多。

「強迫型負債者」很容易導致個人財務困難,形成惡性循環,讓自己負債累累。但是,這並不會讓他們心生警惕。對這種性格的人而言,欠了別人五百萬和一千萬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是數字的差異而已。

因為負債成為習慣,他們自然把「控制預算」「儲蓄」「延遲滿足」等理財手段當成是「壓迫」自己的象徵,認為強迫性花錢可以擺脫枷鎖。他們甚至普遍存有「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想法,以為只要自己撐得夠久,最後總會有人解救他們。

心理研究人員發現,強迫型負債者除了造成個人經濟動盪外,情感上也會一直處於不安的狀態。他們經常欺騙和編造謊言,企圖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我就是沒辦法改變!」「我想花錢就花錢,我就是不喜歡被金錢控制!」甚至,他們也經常被自己的謊言蒙蔽。

想致富,先「愛錢」

養成好的習慣和養成壞的習慣,哪一種比較容易?也許有很多人認為壞習慣比較容易養成;事實上,並沒有科學證明養成好習慣比壞習慣難。人類既有能力養成壞習慣,當然也有能力去除壞習慣。

著名的石油大王保羅‧蓋蒂說過一個關於習慣的故事:

保羅‧蓋蒂年輕時,菸抽得很兇。有一年,他到法國的鄉村去度假,連續開了好幾個鐘頭的車子找到一家偏僻的旅館投宿。他在半夜醒來,突然想抽菸,但搜遍了全身上下竟然找不到一根菸,抽菸的慾望不斷地撞擊著他,愈是得不到,他的不安感就愈強烈。

整個晚上,保羅‧蓋蒂在床上輾轉難眠,為了想抽一根菸而睡不著覺。想著想著,他突然大笑了起來。他發現自己養成了一個深不可拔的壞習慣,而且被這個習慣控制到幾乎不能動彈的地步。他下定決心要徹底擺脫這個習慣,從那天晚上起,他沒有抽過一根菸,再也沒有抽菸的慾望。

習慣的力量的確很大,讓人不知不覺變成習慣的俘虜。但是,如果你有自覺,並且願意誠實面對問題,想要擺脫壞習慣的控制就容易多了。

想「拯救」自己嗎?理財專家建議一個方法,可以幫助你把那些形成壞習慣的元凶一一揪出來。拿出一張紙和一枝筆,分條逐列寫下你的「罪行」。譬如,在憤怒的時候去花一筆大錢、借一筆根本還不出來的錢、為了面子擺闊、經常搶著付帳,或賺錢不多、但經常把錢花在奢侈品上,或是經常期待別人對你做財物支援等等。寫完之後,再把這些罪狀貼在四周你可以看得見的地方,隨時警惕自己,必須嚴守規定,不能再觸犯。唯有如此,你才能逐漸擺脫惡習。

俗話說:「無夢不富」,致富必須以熱情為後盾,再加上好的習慣為方法,才能開花結果。任何事的起頭在未實現之前都是一個夢,有的人能夢想成真,有的人則夢想成空。成功者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即使在邁向目標的中途有任何阻礙與耽擱,也會想盡辦法排除萬難。

有致富志向的人,起床後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如何使自己成功?「贏」的心態非常強烈。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說:「一個人若想要致富,先決條件就是必須『愛錢』。」也就是說,要把致富當成日常生活的行動,就像是每天吃飯、睡覺一樣,而且要樂此不疲。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松下強調,錢是活的東西,若無心去抓,就絕對抓不到;唯有愛錢如命,財富才有可能增加,不懂得愛惜金錢的人,即使把錢送入他懷裡,也會很快就流失。

視追求財富為愉快的過程

美國一位名叫拿破崙‧希爾的富翁曾經把自己成功的經驗寫成一本書,銷售超過五百萬冊。希爾非常強調一個人致富慾望的重要性,並且建議每個人應該積極地把這種慾望轉換成實質的行動。希爾列舉出幾個具體的步驟:

一、先確切訂出希望擁有金錢的數額。光是想「我希望能有很多錢」還不具體,一定要訂出明確的數字,譬如「五年內存兩百萬」,並且銘記在心。

二、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採取哪些行動?你決定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有關實行計畫的細節,也要明確地寫出來。

三、訂出實現目標的確切時間表,什麼時候可以獲得多少,都要一一列出。

四、每天至少一次到兩次把你的目標覆誦一遍,時間最好是在每天臨睡前,另一次則是在早上起床後,以加強自己的信念。

五、不管你是否完全準備妥當,先實行再說,不要費時費日蹉跎,因為永遠沒有萬事具備的那一天。

由這些步驟就可以看出,希爾是一個百分之百「把致富當成習慣」的典型。他把追求財富視為一種愉快的過程,而且讓自己每天沈浸在這種氣氛當中。

追求財富成功,絕對不會不勞而獲。一旦夢想開始燃燒時,便應積極為自己尋找方法,猶疑不決、優柔寡斷,或者把錢視為罪惡,沒有賺錢的動力與活力,都是阻絕自己通往財富之路的障礙。財富絕對不會自動來報到。

關於致富,並沒有所謂的「天生的贏家」或「永遠的門外漢」之分,每個人都有機會。有句話說:「貧窮和富裕並非由上帝命定,而是由你個人決定。」財富永遠屬於那些能勇於作夢,並能不辭辛勞、全力以赴的人。

人追錢不如錢追人

根據觀察,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對自己的財富感到滿意,即使大企業的老闆也常常嫌自己賺得不夠,甚至對財富也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國內一名投資開發公司的負責人常感嘆:「荷包怎麼老是填不滿?」他解釋,金錢的目的如果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滿足基本需求,那很好辦;如果是超過生活以外的需求,恐怕就是無限大了。

在商業社會,一個人的事業規模通常是衡量成功與否的準繩,金錢則是幫助人通往成功的工具。當手上握有愈多資金時,才可能擴大戰場,介入更多不同的事業領域。

這名企業負責人形容在自己坐的位置上,每天看到各式各樣的投資機會向他招手,他總是想:「如果我有足夠的財力,我一定不會輕易放棄這些機會。」

許多「以錢滾錢」的目的只是為了單純地累積財富,但這名企業負責人聲稱自己是為了「實驗」想法。雖然這些想法有的很天真,有的可能最後血本無歸,基本上都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

心理研究人員發現,金錢的特性就是「不能滿足人」;但是,追求這種不能滿足的東西,卻是人類文明最強烈的驅力。

大多數人對財富的需求都是無止盡的,特別是經過比較之後,都會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競賽心理。不管你賺了多少,總是有更多的錢財等著你賺;當你賺得愈多,好像還有更多的目標等待去征服。

無可否認,追求成功賺大錢的念頭,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態度,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價值觀。「會賺錢的人」猶如「時代英雄」,成為廣受注目的焦點,大家對這些英雄發跡的過程總是興致勃勃,充滿探討的興趣。

不過,人們熱衷追逐金錢時,常常忽略一件事:每一個人可以消耗、擁有、使用的金錢其實非常有限。

事實證明,當極度渴望的財富到手之後,很快地就會失去原味。過度暴露在追求成功的刺激下,會讓人逐漸感應遲鈍。一旦玩膩了,金錢就會變得毫無意義。由很多大富豪的例子可以證明,「無限財富」其實並沒有什麼用處。

石油大王洛克斐勒就是這種「財富無用」的最佳寫照。他十六歲靠替人做帳房起家,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已經擁有十六條鐵路和九家礦業公司的股權,以及名下數不清的產業。

年輕的時候,洛克斐勒拚命擴張財富;等達到目的後,卻發現金錢對他根本沒有用處,反而是一個沈重的負擔,讓他變得愈來愈不自由。他想到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把錢送走」,狂熱地把錢捐出去,用施捨來減輕痛苦。

有錢到了這個地步,不但無法帶來幸福,甚至斷絕了從前的快樂。因此,心理學家曾經提出,唯一讓人停止瘋狂追逐財富的方式,就是學習「放輕鬆」,發現自己內在的滿足。當一個人開始進入豐富的內在,把自己放在平靜鬆弛的狀態,不做過度努力的時候,反而容易感受到財富的不虞匱乏。

永慶房屋董事長孫慶餘就深深領受到這點。對於金錢,他一貫抱持的態度是「不強求」。他強調,人生的價值不光是為了累積財富,而是為了追求成就感。「假使一個人只知道賺錢,對這個社會卻毫無貢獻,就算賺到了全世界又怎麼樣呢?」孫慶餘感嘆地說。

過去,房地產一直被人批評為暴利的行業,孫慶餘看到很多人玩到傾家蕩產的地步。他說,自己不是唱高調,但他對賺錢的態度始終不是很積極,錢雖然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必要。當初創業是為對這個行業懷抱理想,認為只要做得好,既可以回饋社會,又可以發揮才能。

很多人喜歡炫耀財富,比房屋大小、汽車豪華、比勞力士手表等。孫慶餘說,他身上從來不掛任何值錢的東西,甚至連只手表都沒有;賺來的錢全數交給太太打理,除了投資兩、三棟房子之外,其他各種投資商品一概不碰。他說,「人的價值絕不是靠『比較』得來,每天過得充實、滿意,對自己有交代,就能過得心滿意足。」

孫慶餘曾經聽過一句話:「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多年來他一直奉行這個觀念,覺得自己要是一天不做事,就會活得沒有意義。至於錢財之事,人追錢,不如錢追人,只要認真做事,把事業經營好,利潤自然就會跟著來了。(王梅)

聚財從節省開始

錢賺得多就一定存得多嗎?未必。

行政院主計處曾經做過調查:台灣地區最會賺錢的是台北市人,但最會存錢的卻是苗栗縣人。台北市平均每人賺十塊錢存兩塊七毛錢,而苗栗縣每人賺十塊錢就存了四塊錢。

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等我再多賺個一萬、兩萬,到時候再存錢也不遲。」結果,錢賺多,花得更兇,到頭來發現還是不夠用,遑論存錢了。理財專家說過,「聚財才能生財。財富的累積不是看你賺了多少,而是看你存了多少錢。」光是會掙、會花,但不會存,一定不可能發財。

古有明訓:「浪費是致富的宿敵。」一面賺錢,一面浪費,就像是把水倒入竹簍一樣,財富會一一流失,擋都擋不住。希望財務健全,就必須嚴守「量入為出」的原則,除了在收入範圍內做適當的支出外,還要從其中挪出若干做為儲蓄之用。

很多有錢人之所以有錢,就是因為他們具有節儉的美德,按捺得住花錢的慾望,精打細算,也不在乎買廉價品,這才是他們真正的看家本領。

前美國總統布希的夫人有一回參加國宴,以「第一夫人」身分之尊,頸上戴的卻是只值二十美元的假珍珠項鍊。但她絲毫不以為意,這串假珍珠項鍊也未損及她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反而贏得更多的尊敬。

沒錢的人正好相反,愈是沒錢的人愈喜歡裝闊,愈裝闊愈沒錢,結果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始終無法跳脫貧窮。

根據心理學研究,很多窮人的虛榮心比有錢人強,沒錢的自卑感讓他們忐忑不安,覺得低人一等。面對自己買不起的東西時,他們的內心經常陷入交戰:「難道我只能用便宜貨嗎?」

研究指出,不善存錢的人,大都具有一種「歇斯底里」或「躁進」的性格,經常做出超越能力以外的事。尤其是當慾望無法滿足時,會不顧一切把手邊的錢花個精光。反觀善於存錢的人,大多個性執著、耐力強、有持續力。這種人通常在心態上也比較謹慎,為了防患未然,拚命努力存錢。

理財專家建議,一個人若是要改掉亂花錢的習慣,首要之務就是做好節流的工作,砍掉無謂的支出,過著預算的生活。此外,要定時、定量地儲蓄。儲蓄的時候,先從小處著手。譬如,決定一年內存十萬元。當你蠢蠢欲動想買昂貴東西的時候,因為已經有了一個目標,就會心生警惕,不至於輕率出手。

根據經驗,第一筆錢通常最難存下來。大多數人在剛開始的時候最容易氣餒、半途而廢:「才不過這麼一點而已,要存到何年何月?」一旦你咬緊牙關存到第一個十萬元之後,再存第二個、第三個十萬元就容易得多。

這是一種心理作用,一般人都喜歡「維持整數」的理財習慣,當手上好不容易存了一筆錢,就不願意減少數目。這時候,錢的分量已不可同日而語,儲蓄的意願會因為存款已到達某種期望,反而變得更加執著。

一旦有儲蓄的決心,最好在念頭興起的時候就立刻付諸行動,即便是存五百元、一千元都無所謂,關鍵在於自己有沒有存錢的決心與意願。否則,慾望有如無底洞,永遠填不滿;永遠想花錢,就永遠無法存得住錢。(王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