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代,企業資訊化的呼聲甚囂塵上,美國大量研究在企業及組織中的資訊管理(MIS),並設立許多資訊管理研究所,資管遂成顯學,資管博士至今仍為台灣最難覓尋的博士之一。
資訊化狂潮下,資管系日益熱門。「找工作沒有問題,」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系主任林東清分析,所有企業必須資訊化,以增加競爭優勢,資訊人才的需求與供給始終有落差。根據《電腦世界》雜誌(Computer World)的報導,在美國,資訊科技企管碩士的薪資比起一般企管碩士,約高出三○%以上。
主導組織電腦化的靈魂人物
資訊管理系是企業管理與資訊科學的混血兒。由於是在企業或組織中應用資訊技術改善效能,所以必須懂管理;但具備的技術能力,即資訊科學或資訊工程知識,又必須豐富到足以解決各式的問題,達成營運目標。稱職的資管人才,是扮演主導公司或組織電腦化的靈魂人物。
師資是問題所在。國內資管系開課多以管理課程、資訊課程及整合專業課程各三分之一來規劃,但由於資管博士師資缺乏,遂有教授批評國內「資管系像資訊工程系,財管系像企管系。」中央資管與中山資管即以一系六、七位資管博士,占專任教師約三分之一的高比例,加上教師在資管研究的學術成就,師資面向獲得肯定。
在各校發展方面,台大資管課程在第二專長的培養得分很高,有二分之一學生考管理方面研究所,教師的學術研究能力受到肯定,學生在學習態度、基礎訓練上評價優良,但在課程規劃的完整性上落於中央、中山、政大之後。
中央大學資管系課程整體規劃完整,師資陣容優良,在本土化資管研究上頗有成績,並強調資訊與人文融合的課程,遂在聲望調查中掄元。中山大學資管理論與實務結合度高,課程規劃具前瞻性,注重大三後的專案研究,以及強調國際化。
元智資管雙班各屬於一、二類組,大三下或大四上學期,一週三天實行專業實習,與惠普電腦等三十家公司共同合作,師資、課程、學生表現在私校中表現突出。銘傳資管教師年輕,專任教師多,選修課豐富。實踐資管分為數位媒體組、商業自動組及資訊系統組,靈活發展。
大葉資管重視實習經驗與理論結合,學生替台灣民俗村、羽田機械、正興輪胎等公司寫系統程式,教學落實師徒制。義守資管課程注重電子商務,教師多有十年以上海外經歷。文化資管則強調網路多媒體及資料庫設計,並重視和國際企業管理的結合。
由於資訊管理是一門科際整合的學門,學生必須同時具備資訊與管理的興趣,以及整合性的發展期許。
大葉大學資管系四年級學生林益洲,從勤益工專轉到大葉大學,原來是對電腦有興趣,後來卻發現自己從中學到許多管理科學的知識。在擔任班代表、系學會幹部及參與大專運動會籌劃的經歷中,林益洲發現自己除了個性熱誠外,對溝通與領導也很有興趣,希望有時間去修工業關係和法律方面的課程。「人要有被利用的價值,」眼光流露積極的他,透過辦活動找到自己任勞任怨的整合價值。但卻也有同學發現資管系必修會計統計學,而大呼受不了。
知識管理時代的新尖兵
大葉資管系系主任包冬意強調:「資管人最後會走向經理人角色,」所以學習必須多元化,不可偏廢。以資訊科技為工具,朝向多角化進修,才可能成為優秀的資管人。
資訊科技三個月就一變,更新進步十分重要。「永遠都在學新的東西,好像無休無止,」中央資管系三年級學生林純伶大一學習C語言,發現外界好像已經在使用別的程式語言工作;大二學校開始趕上教C++語言,但還有Delphi、Foxpro等新程式語言等著要學。除了在學校選修這些新語言課程外,她還自修學習,每次放長假,她就把整箱的電腦參考書寄回家。她還和同學組成讀書會,每週閱讀《時代》雜誌等中英文刊物,吸收財經政治新知,砥礪自己成長。
另外,如何溝通協調,進而解決問題,是資管必備的訓練。中山資管四年級學生莊巧華透過專題研究課程,從組員中學習。他們一起合作一項軟體實作,老師規定大家每個月輪流做組長,由於她的領導方式偏向集權,導致她和好朋友感情破裂。從不同組員的領導模式中,莊巧華自己改進了很多。
資管具有理工背景又同時訓練管理技巧,這樣的整合型人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資管系畢業的黃先生(化名)與幾位他校資工所畢業的碩士同時進資訊工業策進會當工程師,一年之後,主管捨其他碩士而選擇他做專案經理,主要原因是他有管理的相關知識。
微軟總裁比爾蓋茲(B. Gates)在新書《數位神經系統》中預言,在後資訊化社會,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速度」。資管系所學就是如何用資訊科技,縮短企業營運周期,加速實現願景。資管人才很有機會成為知識管理時代的新尖兵。
就業出路
資管系畢業生如果朝向資訊業發展,初期與資工系從事的工作可能相同:必須先進入程式設計或紀錄(coding)的部門,負責寫程式。工作管理經驗增加後,可升格為系統分析師,做系統品管或分析的工作,進而成為產品經理(PM),主導產品生產行銷的各環節。
如果寫程式能力強,也可走軟體設計的路,或自行開發新軟體。資管系創業還多具備了商管相關的知識。
若進入其他產業,近年來金融服務業、電信服務業對資訊管理的人才需求增多。資管人才可做系統維護、系統服務、系統開發與維修個人電腦等工作。傳統製造業則較需要系統開發人才。
通常大公司的資訊管理部門較有發展空間,中小企業的資訊部門,由於不是核心部門,容易不受重視。
管理資訊,匯成知識,是十倍速時代專業經理人需具備的能力。從紛雜資訊中統整出意義來,是新「知識管理」風潮。工作經歷累積或工作相關領域再進修之後,走向資訊分析或管理資訊領域,資管人的潛力很大。
除此之外,電子商務(E-commerce)就像蠻荒時代的美國的大西部,潛藏機會與寶藏。
資訊業﹕程式設計師、軟體設計師、系統分析師、產品經理等
金融服務業﹕會計師事務所資訊人員或顧問、銀行資訊人員等
電信服務業﹕程式設計師、系統分析師等
傳統製造業﹕程式設計師、程式開發人員、系統維修工程師、
系統分析師等
其他﹕網路商店經營者、網路媒體發行人、研究單位研發人員等
處境的好壞取決
於自己的感受
陳柏棟,三十三歲,文化大學資管系畢業後,曾擔任有關電腦軟硬體的工作數年,現在是統一超商公司系統管理專案經理。進入職場後他發現,過去所學的財經知識開始派上用場。
◆ ◆ ◆
我對電腦是有點癡狂。大概民國七十一年、我高中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外型像坦克車、小小的蘋果電腦。初期電腦書籍並不那麼普遍,除了使用手冊,約只有一本像樣的電腦書,我都一一閱讀。那時父母以一萬元昂貴的價錢,買給我第一部電腦。每天下課我就跑到光華商場,看有什麼新的軟體。
文化資管一開始歸屬工學院,後來又改到商學院。兩學院我各念了兩年,幾乎該學的都修到了。讀理工的人,念經濟、會計、統計都念得不好,我也相同。最後以商學院學士畢業,還有點受騙的感覺。直到進入企業才發現,各個部門的業務我可以很快瞭解。雖然大學時曾抱怨,但現在感覺那時念商管科目的苦,還是滿值得的。
大學開始寫程式,老師對我的啟示很多。他教導我們很快看完一本書,先知道大致的涵義,再就不懂之處細讀。這給我不同的讀書訓練,較容易融會貫通;以前都是讀懂一頁後才念下一頁,不曉得後面的內容可能對瞭解很有幫助。
剛開始工作是接門市的訂貨資料。我必須由處理訂貨的小電腦當中,隨時掌握貨物的流通狀態,然後接受訂貨、進行補貨。我們必須解決一天二、三十通的系統查詢或求援電話。每通電話都很緊急,壓力挺大,面對不客氣的言語,心情起伏也較大,甚至有時想離職。
大學在課業之外,我還參加易學社,擔任幹部。原本內向、不擅表達的個性,也在社團擺攤、為人做命理諮詢的經驗後,變得外向許多。我也學到,境由心生,一個人評斷自己處境的好壞,通常是取決於自己的感受。這對我工作面對門市人員心急刁難的逆境時,可以做心態上的轉化與調適。
人際溝通變得重要。技術人員都有些技術的堅持,會在象牙塔中繞不出來;我們在企業工作,會更瞭解整個企業的需求和脈動,知道對企業來說營業行銷最重要。於是我們要與合作廠商密切溝通,管理廠商情緒,並建立良好關係,這是目前我在努力的方向。
(季欣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