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上天為每個人都量身訂作了一個演出的劇本,在大學生這個角色之後,接下來該扮演的是什麼?大多數的大學生總會為了他們的未來而焦慮,因為,人生的劇本並不在他們手上,他們必須要摸索出下一個場景在哪兒?下一個角色是什麼?他們也急於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該往哪個方向前進?迫切地想窺得那個別在身上的「名牌」會是什麼──老師、總經理,還是立法委員?
一位師大的女同學在念了多年的教育之後,發現自己不喜歡教學,反倒是想從事出版事務,於是向心理輔導中心求援,但是所學和所認知的性向之間是有差距的,於是師大輔導中心的老師建議她到出版界詢問這個行業的特色及生態;陽明大學醫學系學生在念完七年醫學院的課程之後,認為對父親的期望已有了交代,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卻無從著手於自己的道路,因此相當困惑。
大學的輔導中心都有提供性向測驗,並且提供相關的援助。
但生涯規劃是一個太複雜的題目,因為其中有太多的可能性和變項,即使接受了生涯規劃的概念,如何執行也成了另一種難題。
師範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系系主任金樹人說,性向測驗只是一種經驗累積而成的方法,並不能提供你「正確」的「生涯明牌」,只是用來替代平日應做的反省工作。
個人特質充分地發揮和擴展
「生涯規劃的本質並不是一把尺,或是一種設計圖,」金樹人說,生涯規劃是西方人的說法,中國人則是說「安身立命」。他解釋,安身是指維持基本的生活條件,立命是利用工作將生命充分地發揮。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所謂的「性」是指本性,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個人特質充分地發揮和擴展。
心理學家艾略森研究指出,青年期是自我統合、擺脫角色混亂的時期,所以在大學時,人對自己的理解成熟,就可以依其發展。金樹人強調,大學生應透過課業學習、社團活動和社會參與這三個指標來檢測自己的本質。例如,一個善於整理報告架構、具有組織能力的大學生,會在課業報告的成績、社團及社會參與中發現自己的這項特點,那麼他就能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去找出自己的方向;而一個不喜歡參加活動及和人群接觸的大學生,也必定是參與團體活動之後,才會瞭解自己這部分的不同,金樹人說,這就是一種多元的智慧,利用一個相對應的鏡子來反映出我是誰,或我不是誰。
政大企管系教授林月雲建議,尋找自我之後就可以要求自我實現。她表示,生涯是一種生活面的觀念,應該要平衡發展,很多人以為生涯規劃的實踐只憑課業上的表現,卻不重視其他可能發展的特長。「大學生應該要培養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她說,這要靠自己的思考和與別人交談的過程中發現。
瞭解個人特質,培養核心競爭力
政大新聞系四年級學生謝宏暉當初選擇新聞系是因為他瞭解自己的特質。大一時他參加許多社團,擔任系合唱團團長、系學會總幹事和實習報紙的主編,也是系棒球隊的隊員。他每天都寫日記來記錄每天的思考及行為,這是一種瞭解自己的方法;他也經由和朋友、同學的互動中,反思自己的特質和與人接觸的能力。
《與時間有約》中提到,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每天都能觀察到自己的天賦是否得到發展,並思索如何改善。因為寫下來的東西的確能深印腦海,而且有提醒的作用。當然日記是非常有用的紀錄工具,譬如當你決定重新擬定計畫再出發時,可能會回顧過去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來的經驗,這時候就會發現你的生活有一種重複出現的基調,因而更瞭解自己。
金樹人說,要把持經驗開放,允許自己做不同的事,如此透過經驗反思,才能知道真正的我應該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他並表示,很多事並不一定要刻意去追尋,而是要看清楚自己的本質。《與神對話》中說,represent這個英文字的意思是「代表」,present則是現在的意思,re-present便是不斷地重複現在的你;present又有禮物的意思,pre-sent便是上天之前送給你的,意涵你的天賦及本質。因此你的「代表」是需要靠當下不斷地經歷,並發現自己的本質。
尼采曾說:「如果人生沒有意義,我就給人生一個意義,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個有意義的人生。」生涯規劃並不是一個里程的旅遊計畫,你並不需要刻意打包,也不用訂好房間,如果這是你喜歡的旅程,應該每一個當下都玩得自在,也過得隨意。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有一段話:「每個人,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都知道自己的天命,在那個時候,每件事都清晰不昧,每件事都有可能,他們不害怕作夢,也不畏懼去渴望生命中任何會發生的事物,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一股神祕的力量將會說服人們,讓他們相信,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天命。他從來不明白,人類在生命的任何一個階段其實都有能力去完成他們的夢想的。」人生有很多的可能,找一個最適合的角色,在你的人生舞台上,盡你的可能去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