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知識分子是中國的希望

杜維明
user

杜維明

1988-07-15

瀏覽數 13,450+

知識分子是中國的希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8 / 8月號雜誌 第026期遠見雜誌

我覺得遠見雜誌七月號推出的大陸專輯,是我看到的報章雜誌中,做得最全面的。其中不僅有自己的觀察,而且還藉各種不同的渠道,讓大陸學者對各種問題做自我反視;更好的是,選用的文章都有特色。

李怡、勞思光由香港特殊的角度,長期觀察大陸問題,再對台灣和大陸之間的互動提出看法。如此一來,足以代表海外的中國文化區面對大陸問題的第一波震盪。

浪費太多時間

勞思光在文章中所提的兩個觀點,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其中一點是,近代中國人實在浪費太多時間。從清末的洋務運動、思想運動到五四運動,再到今天,中間雖然經過翻天覆地的革命,但中國文化前途仍然是一片朦朧,社會仍然在等待啟蒙運動的震盪。

到中國大陸旅行後,會發現問題重重。改革的步調雖然已經開始提高了,但仍然非常困難。以前是意識型態走不出路來,發展方向東倒西歪。但更嚴重的,是人的素質問題,連人與人之間非常基本的互信、互賴與禮貌,都出了毛病。

現在閘門一開,下流的東西先湧進來,而民主、自由、人權等西方的精神都沒有引進。充分的商業化、文化的庸俗化、人的自私自利,使得各種不同的西方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因素都出現了。

有人認為,即使有這麼大的困難,在面對現在中國所謂的封建官僚制度、封建遺毒等很多社會積習時,商品經濟是最大的自由主義者,就拿它來衝一下,即使是有混亂,還是健康的。

我接受這種看法。可是該引進的,因為各種不同的壓力,如政治壓力,而不能引進。該排拒的一些浮面的東西,卻沒辦法排拒。該要繼承的傳統,我認為是比較涵蓋性的人文主義,傾向儒家的那種傳統。以前中國人驕傲的是,人與人的關係搞得比較好。如今,我們有某種精神素質沒有繼承下來。

真正該揚棄的,是從五四以來,魯迅所講的國民性,及後來柏楊所講的更露骨的「醜陋的中國人」。這些從五四以來就使中國覺得沒有辦法騰飛、沒有辦法發展的積習,經年累月傳下來的封建遺毒,不但沒有驅除,而且變本加厲。

現在居於領導地位的這一批人,多半來自工、農、兵,以前在長征的時候,他們也許代表一個有理想的革命精神,經過幾十年以後,卻變成了利益集團。因為馬、列主義所代表的革命的理想主義已經消失了,在他們內心底層湧現出來的,正又是中國傳統社會極保守、為私利、為家庭利益不惜犧牲一切的權威主義,認為天下是我們打下來的,現在該由我們來享福。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人的素質出了問題

以前在中國遺留下來的優良的機智,例如避諱(廣東人就不在廣東作官),可以防止地方的惡勢力;現在不僅那些機智完全被摧毀了,新的結構機智也沒有建立,所以遊戲規則完全沒有了。最壞的權威主義,配合上現在的控制技術,這是在政治文化上的情況,所以使得人的素質出了問題。

最後還有一個嚴重的課題,就是在當代中國,知識水平最高、反省能力最強,而且最能夠推動改革運動的,就是知識分子。他們代表社會良心,有理想,又是社會真正的犧牲者;改革的成功靠他們,而改革成功後,因物價上漲、工資不能提升,犧牲者也是他們。

換句話說,在社會中,最有理想、最有遠見、最有知識而最為社會負責的,卻是最沒有權、最沒有勢、最沒有錢的。這樣的社會當然難以維持,所以我覺得,一定要有很大幅度的改革。

現在學生運動的出現,知識分子仍抱持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心情。海外的傳播媒體、知識界,應該給他們真正的支援。對知識分子的體會與支援,很可能就是將來中國究竟能不能進一步發展的真正關鍵。

我在一九八0年的時候,正好遇見所謂大陸七七、七八年級,經過文革以後,不分年齡大小,也沒有其他考慮考進去的大學生(現在都是研究院學生,正好在主持重要工作)。這些人本身不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但即是改革的靈魂、改革的動力。我認為他們是中國的希望。現在這些人散布各處,在美國就有兩萬多。我在美國碰到很多很突出的留學生,一問之下幾乎都是七七、七八年的。

青年的虛無主義

當然七八年以後,無疑也有好的學生,但是如七七、七八年那樣好的不多見。下面更年輕一點的,若由學生運動看來,他們有理想,但在另一方面仍有虛無主義,甚至產生像美國的雅痞心態:希望以最少的勞力,獲得最高的代價;希望在最短時間內,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東西;而沒有很長遠的,為社會服務、為人類前途奮鬥的使命感。

(溫曼英訪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