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用大陸再創台灣第二春

林祖嘉
user

林祖嘉

2004-04-01

瀏覽數 17,350+

用大陸再創台灣第二春
 

本文出自 2004 / 4月號雜誌 天下第1店

大陸自從1979年採行改革開放以來,其經濟體系就以非常驚人的速度在發展,不論是人均GDP或是對外貿易,都成長得很快。由於大陸人口眾多,因此當經濟快速發展時,其展現的經濟實力就相當可觀。相較之下,台灣在同一時間雖然也維持還不錯的經濟成長率,但相對的速度與規模都比大陸要小且緩。

一、GDP與進出口規模比較

經過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到2003年時,大陸人均GDP已達到9030元人民幣,平均年成長率為8.34%;而GDP總產值也達到11.67兆元人民幣,平均年成長率更高達9.58%(見頁120表一)。

依2003年人民幣對台幣匯率為4.20計算,去年台灣人均GDP是大陸的11.55倍,但GDP總產值則只有大陸的20.10%,剛好是五分之一。由於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速度呈現下降的趨勢,未來兩岸人均GDP會逐漸縮小,而GDP總產值的差異則會擴大。

在兩岸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外貿易都是帶動經濟成長的引擎,因此在台灣經濟成長中,對外貿易的成長速度超過GDP成長速度。以1980年到目前來看,台灣出口總值由198.11億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441.80億美元,出口年增率為9.01%。同時,進口年增率也達到8.45%,都高於GDP的成長率(見頁120表二)。尤其是台灣屬於小型經濟開放體系,對外貿易依存度自然高居不下,在1980年時已達到106.4%,其後雖然有些上下波動,但近年來一直都維持在100%左右的水準。

大陸的人口數目龐大,屬於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大國」,但是由於其國內部門成長相對較慢,而對外部門則成長快速,使得其對外貿易依存度也不斷上升。到2003年時,大陸的進出口貿易總值達到8514.57億美元,已經成為全球貿易第四大國,僅次於美國、德國、與日本。

大陸龐大與快速的出口,使得大陸成為「世界的製造工廠」;而在此同時,大陸的進口也快速的成長,因此未來大陸很可能成為「世界的消費市場」。事實上,近一年來國際上的鋼鐵、能源、大豆等許多原物料價格暴漲,都與大陸的大量消費與進口脫不了關係。

大陸的外匯存底也同樣的快速成長,由1980年的-12.96億美元迅速上升到去年的4032.50億美元,大約是台灣的二倍,僅次於日本,高居世界第二位。

造成大陸外匯存底快速累積的原因,一方面在於貿易順差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每年有大量的外資流入大陸。

二、金融市場規模比較

長久以來,台灣家庭的儲蓄率一直很高,於是隨著經濟成長,台灣人民的存款總額也水漲船高(見頁120表三)。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大陸。在1980年時全大陸的民間存款總額只有0.17兆元人民幣,到2003年時已成長到20.81兆元人民幣,年成長率高達23.37%,其存款總額的規模大約是全台灣的四倍。在人均存款方面,由0.02萬元人民幣增加到1.61萬元人民幣,年成長率為21.93%,也十分可觀。

若再就個別銀行的規模來看,大陸四大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與交通銀行)的規模都已超過台灣的規模許多,而且成長率也都比台灣的銀行成長更快(見頁120表四)。我們要指出的是,台灣在1990年初成立十三家民營銀行以來,金融業的發展有很大的變化,再加上近年來通過金融控股法以來,金融合併不斷發生,所以金融產業有很大的結構變化。

同樣的,大陸在1995年通過人民銀行法與商業銀行法以後,許多國營銀行轉民營,且許多地區銀行也紛紛成立。再加上2001年底大陸為因應加入WTO,開放外資銀行進入,所以近年來,大陸金融體系也同樣出現結構性的變化。

隨著大陸經濟快速成長,其國內消費也不斷增加,尤其在其龐大的人口下,消費市場的潛力十分可觀。

三、代表性製造業企業生產規模比較

以家電業為例,大陸海爾十年前1994年時的年營業額為9.26億元人民幣,只有台灣聲寶的18%,不到五分之一。但是到2002年時,其營收已達到115.54億元人民幣,以人民幣兌台幣匯率4.20計算,其規模已是聲寶的3.70倍(見頁121表五)。其每年平均成長率為37.09%,非常驚人。電腦業的情況也十分類似,1994年大陸聯想的營業額為47.60億元人民幣,不到當年宏?產值一半(44.62%),但到2002年時其產值已超過宏?的兩倍,其平均年成長率亦達20.28%。

聲寶與宏?成長率較慢,一方面與其公司營運策略正確與否有關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台灣經濟體系已漸趨成熟,消費市場成長有限,使得聲寶、宏?、及其他消費性產業,想要在台灣有大幅度的成長幾乎是不可能。台灣的中油公司與大陸的中國石化相比,則是另外一個例子。過去十年,中油平均年成長率為4.37%,但大陸的中國石化成長率則達到10.18%,其成長率超過中油兩倍以上,主要原因還是由於兩岸總體經濟消費成長率不同所導致。

唯一例外的是台灣的中鋼。中鋼是台灣鋼鐵業的龍頭,其產品同時銷售國內與國外,因此受到台灣國內市場銷售的限制較少,過去十年的平均年成長率達到13.30%,超過大陸首鋼的8.96%。不過,就生產規模來看,中鋼產值目前仍然只有首鋼的61.70%。

綜觀兩岸過去的經濟發展,台灣較大陸早三十年,使得兩岸國民所得絕對水準仍相去甚遠。然而,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呈現逐漸減緩的現象,而大陸仍然維持高速的成長,造成兩岸的差異逐漸縮小。

另一方面,由於大陸人口眾多,使得其總產值的規模大於台灣,而且在快速成長之下,對於周遭國家產生很明顯的影響。在出口方面,其世界製造工廠的角色,對東亞國家的出口造成壓力;同時,其快速成長的進口市場,也使得未來可能成為世界的消費市場,也同樣給鄰近的東亞國家帶來不少困擾。

台灣往外發展成為不可避免的方向,尤其是大陸市場近在咫尺,因此如何利用大陸的市場,來壯大台灣的企業,從而再度創造台灣經濟的第二春,應該是政府與企業都必須再更加努力的目標。(作者為政大經濟系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