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通路成下一波新主流產業

林美姿
user

林美姿

2004-04-01

瀏覽數 34,500+

通路成下一波新主流產業
 

本文出自 2004 / 4月號雜誌 天下第1店

清晨七點半,李小姐上班前,總會到住家旁的統一超商買早餐;下午她最大的享受是到公司同條街的星巴克喝咖啡。她習慣到康是美買保養品,到家樂福買日用品,假日逛逛高島屋百貨,或是到統一佳佳做SPA。

從吃的到用的,甚至娛樂,李小姐每天穿梭在不同的「通路」裡。通路和消費者的生活息息相關,誰掌握了末端通路,誰就掌握了消費者,掌握了市場。若當消費者習慣往來的通路全屬於同一集團時,他在市場幾乎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賣東西比生產東西重要,」早在二十七年前,國內最大通路王國的領導人,統一集團董事長高清愿就從歐洲食品業的身上,看到未來的趨勢。看著他一塊塊拼起的通路王國,躍升為集團的核心事業,更多的傳產集團也忙著把土地開發成購物中心,連老字號的國營事業也紛紛開起連鎖店。

「通路型產業將是台灣未來的主流產業,」中華工商流通發展研究協會名譽理事長李孟熹指出。

這個新崛起的主流產業,擠滿了新玩家和舊贏家,共同重塑台灣通路產業的新面貌,也掀起新的生活革命。

因為市場的競爭加劇,逼得業者不斷創新通路經營模式,服務推陳出新,甚至異業結盟,共創新商圈。而這一切的努力都還只是前哨戰,今年底新一波的大陸登陸戰即將點燃。

趨勢1:製造集團搶搭通路列車

「台灣是全世界通路最複雜的地方,不僅有全聯社系統,更獨特的是製造廠商兼營通路,」味全總經理蘇守斌指出。世界第一的零售帝國沃爾瑪百貨始終如一,以零售業縱橫天下,台灣的通路霸主統一,卻是從製造跨足通路而睥睨台灣。從1978年統一超商成立後,國內食品業兼營通路的作法蔚為風潮,即使到今日,從小家電製造起家的燦坤實業董事長吳燦坤,也挺進通路,帶動台灣3C通路新風潮。

近來這股製造業跨足服務業的風潮愈演愈烈,許多集團和企業正規劃著自己的新通路。

本來就有通路經驗的,例如早期經營家電通路的東元集團,近來積極擴張餐飲連鎖店;遠東集團拿下SOGO百貨後,通路事業更形活躍。沒有通路經驗的,像厚生橡膠將台北縣的舊廠房改建為購物中心,裕隆的新店廠房將變身為汽車生活城,士林電機士林廠的土地將和SOGO百貨合建新商場。國營事業開店也熱鬧滾滾,台糖開量販店,台鹽開藥妝店,連中華郵政也在3月中開設「郵政銷售中心」,通路的魅力果真無可擋。

店面一家家開,製造業來搶通路生意,背後的原因是製造業移往大陸後,剩下的閒置土地須重新開發。李孟熹指出,未來台灣經濟成長要靠服務業,其中最具潛力的行業是流通業。

通路的關鍵地位,從統一和味全的勢力消長不難體會。台大國際企業研究所教授李吉仁分析,味全十年前比統一還大,但通路沒做起來,少了這個武器,今日味全就難以和統一競爭,證明通路的確可強化製造上的競爭力。

但通路經營是另一種專業,統一超商撐到第七年才轉虧為盈,燦坤3C虧了九年才成功。在流通專家眼裡,沒有和國外技術合作而能成功的本土通路範例,只有康是美和大潤發。

當新競爭者一步步逼進通路業,通路之間的排擠加劇,市場大餅也會產生變化。

趨勢2:通路進行市場區隔

內湖區新湖一路矗立著大潤發、好市多(Costco)、燦坤3C等現代化大型賣場,這裡是「批發倉儲工業區」,路旁空地雜草長得比人高,「這是台北市最有『綠意』的購物區,」大潤發總經理魏正元帶著戲謔的口吻說著。

國內流通業的總產值約3兆2000億元,其中連鎖流通業就占三分之一。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方正指出,批發業務有逐漸被量販店取代,轉而向物流服務發展的趨勢。但在法令上,量販店目前還妾身未明。

「台灣的零售業其實是落伍的,」魏正元分析,現代化的賣場包括超市、百貨公司、量販店只占零售市場的20%,傳統市場還高達八成。不過在法令未鬆綁,政府政策不明確前,市場已出現飽和期的購併和排擠效應。

邱方正分析,2000年之後國人所得減少,整體通路成長緩慢,唯有超商持續快速展店,加上新商品和新服務的開發,2002年營業額成長15%以上,同期間量販店營業額,卻因萬客隆和高峰等第一代業者停業,衰退10%至15%。

為了避免被淘汰出局,新通路策略不斷推陳出新,以吸引消費者的眼光。特易購(TESCO)和家樂福改採往市區發展,以節省消費者的購物時間。惠康百貨營運董事蔡裕人預測,精緻、迷你型的都會超市將可能是新方向,這樣量販店才能和大街小巷的超商競爭。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即使是通路霸主統一集團也不停創新通路模式,從中型綜合商場——power center,到大型商場——夢時代購物中心,均有別於舊型態。李孟熹分析,統一通路王國是一塊塊拼圖拼起來的,像便利商店、咖啡、麵包、藥妝等,小的已拼得差不多了,所以往上拼大的。

大型化也是屈臣氏的新嘗試。今年屈臣氏陸續開了兩家三百坪的生活館,跳脫慣常約九十坪店面的格局。屈臣氏台灣董事總經理李國樑表示,大型化可以測試新商品和新創意。同業則猜測屈臣氏有意以小型百貨公司的定位拓展新市場。

去過101購物中心地下室Jasons超市的消費者,大概很難聯想這家頂級超市和遍布街坊的頂好惠康超市竟屬同一家公司。六百五十坪超大面積、國際化的熟食賣場、專業酒區,為的是迎接信義計畫區的高消費族群。蔡裕人指出,「創造差異化就不用打低價戰。Jasons一家等於四至五家頂好的利潤。」

趨勢3:創新服務抓牢客戶心

能夠抓住消費者的新需求,也有可能創造新市場。統一超商的「零基點」策略,從無到有,打出便當和年菜外帶的市場,是業界津津樂道的成功傳奇。

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大潤發試辦宅配,並研發出個人紅利商品,將促銷權改由消費者自行掌握;燦坤首推三十六期分期零利率,還免收手續費;全國電子推出免費維修策略等,都是突破窠臼的新作法。全國電子總經理蔡振豪指出,免費維修策略多少降低了消費者購買新品的誘因,但營收反而會增加。

趨勢4:異業結盟,商圈共榮

各種型態的通路遍布台灣,至今獨缺購物城(Mega Mall)。這種日本當紅的巨型商場是由好幾種不同型態的Mall聯合在一起,還包括遊樂設施,滿足民眾食衣住行育樂的需求。在台灣主要是受限於土地面積而難以成形。

李孟熹認為,101大樓也許三到五年後,可能產生Mega Mall的雛型。不過從通路業近來流行以「生活」為主題的異業結盟,已可看出零售通路業者往Mega Mall邁進的企圖。

去年開店數高達一百三十家的燦坤,急速擴張,在中南部採取複合式賣場的策略,結合亞藝影音、新學友書局、日奧生活、三商巧福等,形成新的Mall,面積可達四百坪。裕隆新開發的汽車生活城,也將有家樂福和特力屋進駐。頂好在台北市的東湖店已設有麥當勞,蔡裕人指出,單店難以滿足購物的便利性,未來開發大型的超市時會考慮異業結合,這已經是趨勢。

趨勢5:大陸戰場可能重組排名

台灣通路的下一步是大中華區的整合。今年底,大陸即將開放外資投資零售業,許多通路業者已摩拳擦掌,急著展開布局(見本期附贈之《認識中國》專刊)。

燦坤在兩岸同時布點,去年大陸門市開了四十五家,今年仍積極拓展;在國內幾乎沒有對手的DIY連鎖店特力屋,董事長何湯雄也指出,今年底HOLA會去上海開店,因為台灣的零售據點三到五年內就會開滿,為了未來的成長必須往大陸擴充。

泡麵在台灣進不了統一超商的頂新集團,在大陸天羅地網地架構銷售網,從小城鎮的雜貨店到都會區的樂購量販店都不放過。業界人士指出,大陸樂購一家店等於八十家松青超市所賺的錢,所以大陸比台灣市場更具吸引力。

穩居台灣通路龍頭的統一集團,在大陸的競賽將從省運選手升級到奧運選手,敵手不僅是頂新集團,還有大陸的國營事業,更有世界級的對手。吳燦坤說,把眼光放遠,在大陸,未來世界第一店沃爾瑪百貨都會是對手。

「台灣的贏面,在未來納入大陸市場通路布局後,整合兩岸的採購權,有可能讓台灣通路業的排名重新排列組合,」亞碩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李傳政表示。統一和頂新集團在大陸展開食品和通路的雙軌戰役,高清愿也認為,通路強的人,將決定最後的勝利。

不過從沃爾瑪的國際步伐可瞭解,零售通路業經驗複製到新興國家有一定的困難。台大教授李吉仁指出,除了法令、運輸等客觀條件不同外,通路業是人力資本的行業,員工的素質會影響運作的順暢和成本,即使同文同種的台灣要複製通路經驗到大陸並不容易。

進不進通路,顧客是用腳來投票。

當統一超商開始賣飯、賣漢堡,被搶生意的麥當勞開始賣中式餐飲,小巷裡的自助餐店如果不創新,就可能漸次消失。零售通路市場永遠不會飽和,堪稱台灣第一店——統一超商的總經理徐重仁指出,「追求顧客的滿意度是無止境的,台灣還有很大的空間去努力。」這場通路戰,將會一直打下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