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研發公司藥華藥(6446),在知名女星張鈞甯參與私募的話題帶動下,股價再創新高。最近生技圈內人士,最熱門的話題是,要怎麼找到女明星投資?台灣的新藥類股可以投資嗎?
生技類股,尤其是新藥類股,在某些股市名嘴口中,是急漲急跌,盡量不要碰的「高風險妖股」。但有女神之稱的知名演員張鈞甯,卻「大膽」投資新藥研發公司藥華藥,隨著藥華藥傳出多項利多消息,其股價也不斷攀升。「女神」搖身一變成為「女股神」,成為股市的熱門話題,也帶升一波生技類股價。
不過,由於女股神是參與藥華藥的私募,但受限於私募三年內不得交易的限制,她目前還無法實現帳面利益。以生技股大漲大跌的股性,在閉鎖期過後,她的股票帳面價值是否可以順利變現?恐怕也無人可以拍胸脯保證。
事實上,股價急漲急跌,不是台灣生技股獨有,國外也一直如此。生技產業,尤其是新藥研發公司,由於開發時間長、產品開發變數多,往往需要題材帶動,才能維持股價。
很多有EPS的公司,其股價或估值,甚至不如具有想像題材的公司,甚至有新藥公司,在產品成功上市後,股價反而大幅滑落。許多股市名嘴,甚至以此為題,借題發揮,當作是台灣生技類股的怪象。
本夢比是生技股正常現象
不過,在熟悉生技產業的專家眼中,這種現象也不是台灣獨有,國外這種例子更多。主要原因在於生技公司的估值,本來就在於投資人對於公司產品未來的市場規模的想像。若產品上市,其股價估值的方式,就轉換為以銷售數字作為估值的模式,估值模式,從所謂的「本夢比」模式,回歸到論斤秤兩的「本益比」。
因此,即使是已經有許多產品公司上市,且每年有豐厚收益的大型醫藥巨頭,也會很積極砸錢收購沒有產品,但有技術,也具有高風險的新創生技公司,以維持投資人對公司的評價。
可以說,燒錢就是生技醫藥產業的宿命。即使賺了錢的公司,也還是必須持續砸錢、燒錢持續投資,才能讓公司有「未來性」。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就會面臨藥物專利過期,大量學名藥出籠,殺到血流成河的紅海市場。
首富也搶投,台灣生技股今非昔比
台灣生技類股,在2010年後,就歷經幾波起落,早期是基亞肝癌新藥,之後由於第三期臨床解盲失敗,生技股股價跌落。浩鼎在前中研院翁院長的光環加持下,又讓投資人燃起希望,但隨著解盲失敗,又讓生技股陷入谷底。許多投資人也對生技股失去信心。
不過,持平而論,台灣有能力研發出可以賣到全世界的新藥公司,還是所在多有。就靠投資人有沒有眼光發掘。
事實上,生技股其實一直持續有重要金主投資,尤其是電子產業的資金。最近幾年陸續掛牌上櫃的許多生技公司或增資/私募案,都有很多電子產業資金的參與。
例如台灣首富郭台銘投資台康,或者電子產業發跡,轉為成為專業投資人的「台灣巴菲特」的陳賢哲投資北極星藥業。這些具有研究團隊資源的電子大亨,勇於投資生技,顯示他們仍相當看好台灣生技產業的實力與前景。
不過,張鈞甯是否可以成為名符其實的女股神?還是要看藥華藥的產品,是否真的能夠成為暢銷藥物,以及其後續是否能研發出更具有潛力的產品線。
藥華藥題材不斷
以題材而言,藥華藥創立後,就一直是各界「矚目」的股票,多空看法不一。事實上,在最近其股價開始攀升前,藥華藥還被櫃買中心列為「限制交易股票」,在解禁後,股價才開始一飛沖天。
藥華藥的技術核心為新型干擾素的技術,透過其專利技術,藥華藥製造出的 人造干擾素分子,可以讓干擾素在人體內停留較久,且副作用較少。
干擾素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人體內有三種類型的干擾素,包括α(alfa)、β(beta)、γ(gama)。醫學研究發現,干擾素可以誘發人體的免疫機制。因此,常用於抗病毒感染藥物,或用於強化人體的免疫系統。
理論上,只要與病毒相關,或與免疫力低下導致的疾病,干擾素都有可能的治療效果。這也是藥華藥的核心產品為長效干擾素,卻可以發展出一系列不同適應症產品的干擾素藥物平台的原因。
延伸閱讀
輝瑞、默克療效缺口 國產新藥齊發補上
干擾素效果已獲驗證
不過,過去干擾素多半用於慢性感染性疾病。例如在新型B型與C型肝炎的藥品問世之前,可誘發人體免疫系統反應抑制病毒的干擾素是治療B型與C型肝炎的標準療法。也有科學家嘗試探索以干擾素來治療新冠肺炎。藥華藥的產品線之一就有對應新冠肺炎治療的藥物。
由於干擾素的作用畢竟不是直接作用,當可直接對抗病毒的新型藥物藥物出現,其地位就會受到挑戰。以C型肝炎為例,當多家可以直接殺死病毒的藥物陸續上市,且列入標準治療指引後,干擾素的地位就被預期可能被逐漸被取代。
除了抗病毒以外,α干擾素也被證實可以治療紅血球增多症(PV)治療。因此,藥華藥就利用其在製造新型長效干擾素的技術,成功以治療PV為適應症,獲得授權,並通過三期臨床試驗,取得美國藥證。
上市只是第一步 仍待驗證
畢竟新藥獲准上市,只是開始,藥品上市後能否大賣,才能見真章。這關係到市場競爭態勢的演變,也與合作夥伴的銷售能力,甚至是否有人出來挑戰其專利,都有關係,影響變數很多。
很多人就把新藥上市前寫在授權協議上的授權金額,稱之為「Bio Dollar」,意指這是仍待驗證,還不一定拿得到的錢。
儘管藥華藥已經陸續發佈很多好消息,但藥華藥的產品上市後,雖然初步數字看來亮眼,但後續仍要面對既有療法的競爭,其產品專利是否會受到挑戰?也仍有變數,後續「女神」是否真的能順利成為「女股神」,還需要密切觀察。
投資生技股 不能放著不管
相對大型電子權值股,生技股股本小,但未來想像空間大,若公司籌碼集中,有相關話題帶動,股價很容易有大幅波動。因此,當電子股低迷時,生技股往往是成為股市投資人的資金停泊港,也造就了許多生技類類股的股價高峰。
不過,不可諱言,許多生技股往往在創造波段行情後,股價就每下愈況。導致生技股成為部分股市名嘴點名批判的對象。
這次藥華藥等生技類股公司股價再度登上高峰,確實或多或少很多消息面或非基本面配合,不一定完全歸功於基本面。投資人除了陶醉於帳面上的紙上富貴,也不可忽視風險,必須密切注意個股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