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1+1大於2,誰發揮了綜效?

林美姿
user

林美姿

2004-02-01

瀏覽數 40,250+

1+1大於2,誰發揮了綜效?
 

本文出自 2004 / 2月號雜誌 第212期遠見雜誌

檯面上,2003年金控公司最熱門話題是「購併」,買和賣之間,牽動每個人的神經;檯面下,「綜效」才是金控公司較勁的重點,大不代表一定贏,能做到1+1>2,金控這條路才不算枉走。

兆豐金控旗下的中國商業銀行總經理蔡友才,每天忙著拜訪企業客戶,小客戶也不放過,車子裡所有金控旗下的信用卡、貸款、基金、證券開戶資料一應俱全,「客戶要什麼有什麼,」他活力充沛地笑說著。富邦金控尾牙頒獎給全金控的「證照王」——富邦人壽廖勇誠,他一個人就擁有十五張證照,還準備繼續考試,再創紀錄。

上至總經理,下到小職員,為了金控這場戰役,個個使出渾身解數,台新金控的員工利用週六、週日上課;玉山金控的員工穿著制服,假日還在大街小巷跑業務。

2003年金融市場的板塊位移:富邦金控標得台北銀行,世華銀行併入國泰金控,中信金控買下萬通銀行;這些購併只是前哨戰,「真正的競爭才開始,金控競爭力的關鍵,在誰的綜效最先發揮出來,」國際投信副總經理楊師銘說。

金控公司成立的原意是希望藉異業結合達到3C的綜效,包括交叉銷售(cross selling)、降低成本(cost saving)、資本運用效率化(capital efficiency)等。依國外經驗,金控合併第一年還處於花錢階段,第二年成本可降低,三到五年可看到綜效顯現。

有趣的是,投信、證券研究部門主管普遍認為,已成立兩年的國內金控公司在2003年還未明顯發揮綜效,但幾家大型的金控公司,例如國泰、富邦、華南等都能提出綜效效益,尤其是各家金控都積極致力於交叉銷售,以子公司共同行銷的方式,提高產品和通路的附加價值。(頁142表一)

儘管各金控統計交叉銷售(也稱為跨售)的指標不盡相同,但目標一致。只要有發行信用卡的金控,都將衝發卡數或刷卡金額列為首要任務;國泰金控去年到11月,經由跨售增加的信用卡高達四十五萬張;中國商銀的信用卡去年也歡慶突破百萬張。「銀行保險」成為熱門業務,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個金總處資深副總經理周榮生指出,利用銀行通路銷售保險不僅有效,還具攻擊性。財富管理公認將是今年金控的主戰場,富邦、台新和兆豐金控都將大舉招兵買馬。

銀行是最好的綜效通路

以保險為主體,集團最早有跨售雛型的富邦金控,經一年的努力,執行副總經理龔天行認為,數字證明銀行體系是發揮綜效最好的通路。2003年富邦金控旗下,跨售比重銀行占六成,證券兩成,其他通路合起來兩成。即使被法人認為子公司獨立性最高的兆豐金控,去年的跨售總收入也占金控總收入的2.5%,副總經理謝劍平預期今年可成長到5%。

綜效的多寡最後是回歸到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來檢視(頁142表二),元大投顧金融研究員楊文靚認為從財務數字上,還未明顯看到綜效浮現。華南金控市場行銷處處長陳信雄說,現在要子公司的盈餘回饋給金控母公司,只能說是滄海一粟,遠不如母公司集眾公司之力,將業績注入子公司來得直接明顯,甚至可一舉改變子公司在該產業的排名。

永昌證券在納入華南金控後,ROE和ROA(資產報酬率)都從十名之外,躍居證券業前五名。華南永昌投信去年8月加入華南金控後,透過各子公司協助募集的基金就有新台幣100多億元,總資產規模一下就突破900億元,從小型投信躋身到中型投信。在金控的大樹庇蔭下,小公司的確增強了競爭力。

由於金控的管理剛起步,目前各家對綜效的評估標準不一,不斷在摸索修正中,在跨售上,主要是依業務或產品項目訂定跨售目標。

不少消費者對金控時代最深的感受是,金融機構人員更頻繁的商品促銷;用行話來說,這是為了「提供客戶更完整的金融服務」。富邦金控的統計,目前企業戶平均購買二.四二個金控旗下的產品,一般消費者平均購買一.九二個產品,依此平均數,可以分出不同層級的客戶,也可瞭解每年的跨售是否有進展。

麥肯錫顧問公司的一項報告指出,台灣到2010年,個人金融的金額將會增加三倍,其中包括信用卡、無擔保放款以及銀行保險等。這也是各家金控在消費金融領域上大張旗鼓的原因,尤其在財富管理業務上大家更是摩拳擦掌。華南金控董事長林明成表示,今年在消金業務方面將有大動作。中信銀計畫將目前占全行盈餘15.5%的財富管理業務比重在三年後提高至22%。

財富管理業務不僅是新市場,在跨售的綜效上更是潛力無窮。台新金控去年前三季管理資產總額成長12%,客戶群成長10%,員工平均生產力成長三倍,整體財富管理對2003年的營運貢獻度達15%到16%,無懼於同業的威脅,副總經理兼財務長賴昭吟指出,預計2004年貢獻度將倍數成長,推升到25%以上。

銀行保險業務在金控成型後突飛猛進。去年前十一個月,國泰金控透過銀行通路跨售的壽險初保費達45億元,成長達92%,產險也有40億元。龔天行分析富邦金控2003年意義重大的綜效產品包括產、壽險以及消費性貸款的成長,去年前三季,跨售占產險保費收入的比重從2002年的12.2%提高到20.02%,壽險由30%提高到54.3%,成長突出。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這些綜效並非擴大版圖就可自然產生,「合併只是手段,卓越經營才是目的,」國泰金控總經理董成城表示。金控公司必須建立新軌道,才能闖出和傳統銀行不同的新天地。包括組織重整、獎勵制度、銷售文化和教育訓練等都是關鍵。

組織重整,讓大象跳舞

金控的理論之一是「大者恆大」,要讓大象還能跳舞,組織改造不能避免,首當其衝的,是要打破子公司各自為政的本位主義色彩。

台新金控為打破子公司之間的藩籬,率先改採「事業群」的組織架構。

在麥肯鍚顧問公司的建議下,內部經討論調整,以服務客戶為導向,將金控分為三大事業群:法人金融、個人金融和財富管理事業群;各設一位總經理,這種功能型的組織,台新金控證明運作順暢後,多家金控紛紛跟進。

中信銀個人金融總管理處去年盈餘破100億元,歡欣鼓舞之際,也同時宣布將把現行產品導向的管理型態,更改為顧客管理、市場區隔導向的新組織,企圖再刷新獲利紀錄。「組織模式對業績有很大的影響,」周榮生強調。

跨售需要產品和通路部門的協調,富邦金控每年度會召開產銷會議,召集這兩大部門的主管討論跨售目標,「在這個平台上,大家可理性地討價還價,訂出彼此可接受的目標和獎金標準,」龔天行說。

富邦金控將所有的產品區隔成通賣、協賣和專賣產品三類。通賣產品是所有子公司人員都可銷售的,例如機車強制責任險、信用卡、投資型保單等;協賣產品如房貸,其他部門的人只做引介,最後結案由房貸業務人員負責;專賣產品像是企業火險,專業度高,由原單位的人銷售。目前約有二十多項被歸為通賣產品。

對員工來說,跨售加重了工作負擔,工作意願的最大誘因還是獎金。富邦金控的跨售獎勵分為,公司的「大功」和個人的「小功」,大功的績效獎金依事業處發放,例如白金理財專員和證券業務員同屬財富管理總處,這樣彼此可避免惡性搶客戶。

「金融業是服務業,也就是靠人的行業,」林明成強調。金控公司的綜效深深繫於人員素質和銷售文化的優劣。

台新金控的銷售文化在金融業名列前茅。合併大安銀行後,台新金控改造大安的傳統分行,花了近半年訓練只注重存放款的員工,六個月後,台南府城分行業績成長300%,台北市忠孝旗艦店的手續費也較上年同期成長132%。

台北銀行在加入富邦團隊後,去年主推利率變動型年金,前九個月壽險的跨售表現比富邦銀行更佳,龔天行指出,這是第一步,今年預計北銀將可在產險上進一步發揮。

為了爭取客戶和業績,金控公司重金投資在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上,也投資在員工身上。富邦金控透過e-learning,將產品知識透過「富邦e講堂」的網路快速傳播。員工可在網路上進修證照考試的相關資料,也可查詢最新的個人業績和跨售獎金。

楊師銘分析,證券和投信業經過十六年來的開放競爭,在大量快速的淘汰下,員工競爭力相對較強。傳統銀行業員工,尤其是具官股文化的從業人員還有待提升。

總結2003年的金控表現,楊師銘指出,綜效最主要是反應在手續費及保險佣金的成長,但絕大多數金控公司在這方面都僅個位數成長,去年財務表現佳的金控很多是靠證券、票券買賣利益或損失準備回沖的挹注。「可能是許多金控還忙於企業文化整合階段,競爭力的提升還不明顯,」他說。

金控兩年來的發展,創造了六家躋身兆元俱樂部的金控公司,但這只是國內爭霸的第一戰,並非定局,排名隨時可能改變。「2004年金控的競爭焦點在跨售能力的提高,」龔天行指出。「開戰了,」在金融業奮戰二十多年的林明成雄心勃勃地說。硬戰才剛剛開始,江山鹿死誰手?英雄誰能勝出?只有時間能解答。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