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當天,火車駕駛人以「集體休假」的方式,要求補發三年來的加班費,造成空前未有的交通癱瘓,損失約新台幣三千萬元。
接著,六月十八日的端午節,火車駕駛人二度威脅罷駛,雖然並未再釀事端,卻付出六十億的代價;那天,鐵路局和台汽公司也分別流失百分之三十及百分之五十的旅客。
形形色色的「小危機」
火車司機只是冰山一角,目前已經有更多的公務員不再甘於「吃苦耐勞」的宿命,開始循著與往常不同的方式來爭取自己的權益。形形色色的「小危機」正在形成。其中包括:
.石油工會(中油員工組成)不滿中油薪資及人事制度,將發動加油站員工「集體休息」。
.桃園中正機場行李搬運人員抵制不合理的加班。
.郵電人員要求星期日不上班,已從七月一日起實施。
.財政部台北關稽查組行李檢查關員之間,相互感染著一種「摸」的心理,關員吳立勳憂心忡忡的分析:「只要有一點抵制的「小動作」出現,可以讓旅客從檢查台擠到大廳牆壁,每天大排長龍。」
很久很久以來,包括火車駕駛在內的五十多萬名公務員,只是一個「集合名詞」,一些身形模糊的影像,模糊到叫人幾乎忘了他們的存在。但是部分人搭上了「自力救濟」的列車之後,一下子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社會大眾也才驚覺對他們倚賴之深……。
台北市北投區公所里幹事吳雍儀,把公務員比喻為一群家庭主婦,累了半天好像什麼成果也沒有看到,「可是只要她兩、三天不在,家裡就要天下大亂了。」
仔細分析這群家庭主婦的「心事」,不外乎待遇、升遷、社會肯定及勞逸均衡等。說起來這點點滴滴的要求已是「老生常談」,正因為決策者對「老生常談」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點點滴滴的怨言才在新政治形勢推波助瀾後氾濫成災。
問題常常從「錢」開始。公務員一向被認定應該「安貧樂道,薪資但憑長官裁奪」。因此,資質在伯仲之間的大學同學,畢業十年後,進民營企業的人擁有經理、副理頭銜;待在公家機關的人,卻連股長都幹不上,彼此待遇幾乎相差一倍。
「以前很多人認為稅務機關是金飯碗,」台北市稅捐處稽查科股長林錫祺指出,大專畢業、通過國家考試激烈競爭的基層稅務員月薪兩萬出頭,「加班費一小時才二一十元,連普通工廠作業員都不如。」
待遇不如人,或許還可以勒緊肚皮忍一忍;但在素以身分地位來評斷個人價值的社會,幹了一輩子不過是個小科員,更叫許多公務員氣短。
兩年前人事行政單位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地方政府中久任現職達二十年以上者,占一八%。某些基層機關內部流行這麼一句話--「五進五出」--以五職等任用,也以五職等退休。
升遷管道如「啤酒瓶」
在這個被形容為「啤酒瓶」的升遷管道中,想出人頭地,「機遇」有時比真才實學更不可或缺。年方四十就擔任環保署空氣保護處處長的沈世宏,拿到博士學位後,就是受到前環保局長莊進源賞識,公務員生涯從簡任級的十職等開始起跑。他不只一次設身處地的為部屬著想:「很多五、六職等的人還要熬一、二十年才能爬到我今天的位置。」
機遇較差的大多數,在待遇和升遷均不如意的處境下,談起對未來的展望,就像一位基層公務員的抱怨:「不能說沒有前途,至少前途已在此停頓。」
先天上吃虧,已足夠令公務員意興闌珊,外界貶多於褒的評價,更容易挫傷士氣。在所有批評中,「一竹竿打翻一船人」式的批評公務員操守有問題,是最嚴重的貶抑。
今年端午節前夕,台北市議員周陳阿春敦促市政府切實整頓貪瀆歪風,並列出七、八個被一般人指為有收受紅包陋規的市府機構,其中稅捐處「榮登」榜眼。
這位議員的指證,也許不無所本,但十九年來考績始終維持甲等的台北市稅捐處林錫祺股長,對外界這種「只拍蒼蠅、不打老虎」的指責忿忿不平。他舉例說,四月初台北市稅捐處破獲一個黃金案,扣押黃金三百八十公斤,金額達一億六千萬元。「應該算是打了一隻大老虎中的大老虎了吧!」
另一種最會影響士氣的批評是「養了太多呆人」。對於某些公家機關而言,這句話也許並不冤枉,但聽在一些目前正面臨業務量劇增、人手極度缺乏的單位耳裡,卻令他們火冒三丈。
以人民的保姆 警察來講,據警政署統計,去年一年共發生一千八百多件集會遊行,動員警力二十七萬人,而全國警察不過五萬餘人,每天平均要出動八百人去應付這類事件,但這些警察固定的業務不能因此耽誤,必須利用出勤之餘補辦。
被工作追著跑
某派出所陳姓警員承認:「幾乎每個人都是被工作追著跑。」平均每天十小時的勤務,一星期只能在家睡兩個晚上,逢年過節也無法和家人團聚,初為人父的陳警員無奈的說:「對太太我有很大歉疚。」
人手不足的後果,假如只是某些公務員和他們的家人受害,也許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假如社會上多數人都將變成受害者,問題可就複雜了。
拿每個人出入國境都必須接觸的海關為例,以一至三月入境旅客做比較,七十五年為五十四萬人,七十六年增加十三萬人,今年又增加七萬人;關員卻從每股十四人減少到每股十人。資深關員吳立勳說:「每天到了下班之前,累得簡直一分鐘也站不下去,偏偏旅客還是像螞蟻一樣從樓梯上走下來……,上級不給我們加人手,相對受苦的就是旅客。」
公務員的待遇、升遷、社會評價、勞逸不均等問題,多年來在公共行政專家筆下,在研究單位的報告中,早已司空見慣,為什麼這個時候還要再提出來一次?別的行業裡當然不乏類似的怨言,為什麼要對公務員特別厚愛?
因為最近這段時間,我們已經看見或可以預見這些老問題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爆炸性後果。因為一般民間企業鬧勞資糾紛,最多鬧到公司關閉、老闆破產,社會上其他人照樣工作、照樣生活。可是政府機構具有「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特性,一旦鬧到停擺,整個社會就可能居無水電、行無舟車、音訊隔絕、治安大亂、垃圾成災……。火車駕駛「集體休假」便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像一鍋煮沸的粥
前不久,一位學者形容解嚴後的社會「像一鍋煮沸的粥」,人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爭取權利。身處這樣的環境中,公務員有話要說的聲音也此起彼落。
他們的訴求也許不盡然都對,但一味「不聽、不看、不談」,充其量只是把即期支票拖延為遠期支票,當遠期支票被迫兌現,更要賠上民眾生活不便、政府威信受損的額外利息。
至於要不要付出這樣的利息,就看政府能不能洞悉社會在變、公務員也求變的心情;以及社會大眾能不能重新界定自己與公務員之間的關係,共同找出社會資源平衡的那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