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來台定居已八年的香港華僑,為了替親友辦入出境作保,經常和管區派出所打交道。他曾有過到深夜十一時才找到值勤警員蓋印的經驗。這種服務態度,使他對「人民袱姆」的印象大打折扣。
一名航空貨運公司的老闆,向主管機關申請一張營業執照,前後共填了二、三十張表格,花了四個月才弄妥。複雜紊亂的流程,簡直令他手足無措。他抱怨:「根本沒有人告訴我究竟該怎麼辦?」
政府動輒得咎
一名大學教授,為了檢驗汽車,整整被折騰了一天,從此視監理單位為「拒絕往來戶」,每年寧可花錢請「黃牛」代檢,一則可以節省時間,二則「懶得看那些人的嘴臉」。
說起與政府部門打交道受氣的經驗,很多人都有一籮筐。如果要比賽挨罵,恐怕沒有任何一個行業比得過「政府機關」;交通不好罵政府、空氣污染罵政府、治安太壞罵政府、汽油漲價罵政府……。政府動輒得咎,民眾只要有怨氣,政府是理所當然的出氣筒。
近一、兩年來,罷工、示威頻繁,很多是肇因於某些人「要給政府好看」。社會學家們擔心,民眾對政府不滿又沒有改善的話,會破壞社會紀律與國家發展。
有人把政府比喻做「國家的心臟」,它運作的好壞,關係著國家體質的強弱;也有人把政府比喻做「企業」,經營管理決定了這間企業的生存與前途。
「假如政府像麥當勞……」,不少人有這樣的期望。麥當勞是全美相當成功的食品服務公司之一。它在全世界有近一萬家餐廳,不僅把漢堡變成世界上銷售最多的一項食品,也改變了全世界上億人口對飲食文明的觀念和態度。
麥當勞有一句響亮的口號:「我們賣的不是漢堡,是服務。」曾任美國商業周刊資深記者的洛夫(John F. Love)分析,麥當勞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全體員工發揮了創造力,運用智慧來加強服務,使得它在速食業中最具有競爭力。」
雖然在學理上,並沒有確切的定義政府究竟是不是服務業,但是依照目前政府所涵蓋的業務範圍來看,食、衣、住、行、育、樂,無所不包,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哈佛大學企管教授海斯凱特(James L. Heskett)在其著作「服務業的經營策略」中,十分清楚地指出「政府是服務業」。有人甚且認為,「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服務業」。
人民是目標市場
行銷專家詹炳發觀察,近幾年來整個服務業的發展強調「消費者導向」,企業必須滿足消費者才能生存。這三點,和民主政治中政府必須以「民意」為基礎的精神不謀而合。
美蘇高峰會議期間,美國總統雷根到莫斯科大學演講說道:「某些國家的憲法是由政府制定後告訴人民怎麼辦;美國的憲法是由人民制定後告訴政府該怎麼辦……。」詹炳發相信,這句話不僅對蘇聯政府的集權專制冷嘲熱諷了一番,同時
也點出民主政治的精神:政府必須以它的目標市場--人民為施政方針。
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系主任張世賢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在十八世紀,政府的角色是「必要的罪惡」,管得愈少愈好;到了十九世紀,政府的權力極度擴張,被塑造成「大有為」、「萬能」的政府;及至二十世紀以後,民間的力量漸漸壯大,大社團、大企業出現,自主性強,政府只需管老百姓能力做不到的事。
時代改變,社會的資源逐漸由政府手中平均分配到各行各業。張世賢指出,縱使政府具備了公權力和管轄力,但是它仍必須和民間其他的行業一起競爭。因為,有競爭才有進步,「如果民間進步,政府不進步,政府會拖慢民間的腳步。」他強調。
環保署長簡又新在任立法委員期間,經常聽到議事廳內交相指責政府官員因循苟且、不圖長進。等到他自己做了政務官之後,深深感覺到政府單位因為行動老邁、制度僵化、法令過時等種種因素,使得「這部機器運轉困難」。
無謂的浪費
因反六輕事件而聲名大噪的宜蘭縣長陳定南,對基層公務員素質差又不知上進,既心痛又焦慮。他觀察縣政府裡絕大多數的同仁,工作態度茫然麻木,待愈久就愈「油條」。他不諱言:「如果是在民間企業,我看起碼有一半要開除。」
政府單位掌握了最多的資源(七十八年度全國總預算是九千億,平均每位國民支付四萬五千元)、擁有龐大的就業人口(銓敘部統計為五十萬,占全國總勞動人口六.二五%),卻不能做最有效的發揮。陳定南感嘆,「簡直就是無謂的浪費。」
簡又新初上任環保署,就拚命搞「建制」,五十餘種改革方案,驅策著環保署內部員工絲毫不敢懈怠,甚至連工友也被送到來來飯店受訓。「我相信我給部屬的啟發、鼓勵,是他們這一輩子從來沒有看過的場面。」他感到十分自豪。
和一般企業不同的是,企業有風險,弄不好就會關門,因此它有憂患意識。政府公務員沒有生存壓力,絕大多數的人捧著「鐵飯碗」,就在等下班、等公文、等批示、等預算中悠悠度過。一個是以追求利潤為主,另一個是受全民之託,管理公共事務。因此,不禁令人懷疑,在「體質」不同的情況下,現代服務業的管理精神,是否真能適用於政府?
「政府天生沒有市場機能,除非把市場創造出來。」企管學者司徒達賢剖析出問題的癥結。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黎昌意六年前從民間企業一腳跨進投資處。這位史丹福大學畢業的管理碩士,充分發揮了管理長才。根據調查,連續幾年來,投資處的服務品質在外商機構眼裡評價甚高。
此外,國內僑外投資總額連年打破紀錄,許多人歸因於投資環境好轉,「但我們也有貢獻啊!」黎昌意笑盈盈的神態,和他身後辦公桌上放置的「YES WE CAN」名牌,交互生輝。
做了六年公務員,礙於人事法規,黎昌意這個投資處處長,迄今仍是個「黑官」。但他相信,政府組織即使有先天的缺憾,只要肯用心,還是有發揮空間。
專家指出,政府施政除了要懂「行銷」、懂「管理」之外,更要懂得「創新」。行銷是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管理是為了追求行政效率;創新是要領導消費者,把潛在需求挖掘出來,創造新市場。
絕對不能短視
台大管理學院許士軍院長解釋,「創新是為了替人民帶來更大的福祉。」因此政府比企業更需要做R&D(研究發展),預估未來民眾到底需要什麼。譬如說,現在大家感覺交通很糟糕,但是在二十年前,有誰想到應該興建大眾捷運系統和地下鐵?又譬如,大家發現環境保護很重要,但在十年以前,有誰注意該如何未雨綢繆?未來十五、二十年,台灣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現在有沒有人關心?
詹炳發指出,不論是行銷、管理還是創新,政府做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決策之前,都應預先做「策略性規畫」,選定目標市場和生存利基,並預估競爭對手和風險。
「一個決策錯誤,對企業而言最嚴重的後果是倒閉,對政府而言則影響到全體人民的生存。」這句話足以說明,政府比企業隱藏了更大的風險。
民眾往往為了一己之利,政府卻要看全局。在帶領的過程中也許吃力不討好,就要耐心溝通、解釋。
宜蘭縣政府反六輕事件,便是一個例子。
當六輕準備到宜蘭縣設廠,在議會及地方民意幾乎一片叫好之下,縣長陳定南力排眾議,聯合一批環保界人士,跑遍了各鄉鎮舉辦演講、說明會,疾聲反對。
據估計,投資五百億的六輕廠,至少可提供給宜蘭縣一千個就業機會,每年四千萬稅收等好處。但陳定南卻不這麼想,「就長遠發展衡量,我們賺的最多的是污濁的水和空氣。」
為了反六輕,使宜蘭縣政府提出的「環保大憲章」(環境品質基準)預算案,在縣議會裡兩度被封殺,引來一些後遺症。但陳定南堅持,「民眾短視,政府絕對不能短視。」
走在民眾前面
「服務業就是行動導向的行業。」企管專家彭康雄經常替公、民營企業做分析診斷,他強調,政府的動作一定要快,要走在民眾前面。「日本通產省的評價為何那麼高,因為它永遠走在企業的前面。」彭康雄舉證,過去三十年,由於通產省成功的工業政策,帶動了日本經濟高速成長,躋升經濟強國之林,也逼使西方國家起而效尤。
社會日趨多元化,許士軍認為,政府的角色卻應更單純化,民間可以辦得通的事,儘量交給民間自己解決(如開放公營事業民營);並且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消基會等中介團體),分擔責任。如此可減少民怨,降低風險。
或許正如雷根所言:「由人民告訴政府該怎麼辦?」掌握民眾需求,發展出一套服務觀念,政府才能在民眾心目中,擁有競爭的優勢。那麼,「政府像麥當勞」就不再只是一個夢想。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消費者用鈔票買產品支持企業,民眾則用選票來決定是不是要這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