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教育部請饒了孩子!學習歷程「書審系統」出包讓學生白忙一場?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22-05-24

瀏覽數 79,750+

圖/僅為情境配圖。賴永祥攝
圖/僅為情境配圖。賴永祥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昨晚(23日)深夜,台大的院所群組炸鍋了!有學測申請審查老師發現,教育部首次採用的學習歷程「書審系統」出現大瑕疵,「多元表現綜覽」等多個表單,自行上傳學生的欄位一片空白,又無加註原因,等於做了白工,恐造成老師誤判,以為該生沒有學習成果,影響到評分及錄取機會。讓家長不禁大喊:教育部可以饒了學生嗎?為何「學習歷程」相關系統又出包了?

108課綱匆促上路後,各種配套措施急就章推出,學習歷程檔案就是其中一項。去年9月25日爆發學習歷程檔案大規模消失事件後,原以為教育部會記取教訓,優化學習歷程的系統。沒想到,現在各大學都趕著進行二階的申請入學審查時,熟稔高中端、大學端運作的台大教授赫然發現,有學生的資料是空白的,進一步探究才知道「出大事了」。

今年,大學考招第一次採用學習歷程檔案,大學端事先根本無法得知學習歷程檔案會用什麼方式呈現,直至現在,進入最後一週(5月23至27日)的審查期,老師才知道學習歷程檔案「到底長成怎樣」。

其實,大學端都很認同,透過統一的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可以方便老師查閱資料,「問題是教育部為何不做好前置模擬作業,思考也不夠縝密,造成系統無法呈現該有的資料或說明,例如自行上傳PDF書審資料考生的多元表現綜覽資料空白的原因;或呈現不該出現的資料,例如系統清楚顯現重考生身分。這些問題對考招最核心的公平性,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無奈地說。

現今的大學申請入學,第一階段先透過學測成績篩選備取學生,例如某科系要收40個學生,會撈三倍錄取名額、120個學生,做為二階審查。過去,二階審查包括書審(學生繳交的PDF報告)、口試與筆試,有些科系很嚴格,三種都會採用。

學習歷程檔案至關重要,影響申請入學評分及錄取機會

今年,全台疫情嚴峻,有部分學系取消面試或筆試,申請入學書審資料變得格外重要。偏偏過去由學生製作的書審資料,改由學習歷程檔案取代。張耀文說,書審資料對學測申請入學本來就很重要,尤其對因疫情而取消口試或筆試的學系而言,學習歷程的書審資料更是至關重要,直接影響錄取與否。

今年首屆108 課綱的學生,若選擇用學習歷程上傳書審資料,不會受到影響。但教育部同意考生選擇用學習歷程系統或自行製作書審資料上傳,對自行製作資料的考生,包含重考生和部分108 課綱的應屆畢業生,他們的學習資料在「書審系統」的「多元表現綜覽」項目下,卻是一片空白。

例如,當審查老師勾選「競賽參與紀錄」時,理論上只要提供資料的學生都能被看到,卻因系統無法相容,自行上傳資料的學生,即使是應屆畢業生也僅有原系統中的修課紀錄,其他項目均為空白,不會說明原因;但重考生卻會被加註:此檢視模式舊課綱學生因無數據資料,故其欄位皆為空白。

「這些學生上傳的PDF檔案,系統抓不到,顯示空白,會讓老師誤以為學生沒有資料,」張耀文歎氣說,教育部同意學生可以上傳多元資料,包括多益、托福的分數、各種競賽的成果,以及各科的學習報告,卻因系統無法整合,導致抓不到資料,可能會對這些學生造成傷害。

為何會有學生選擇上傳補充資料?教育部設計的學習歷程檔案採制式化,就像開罐頭一樣,所有人都長一樣,認真積極的學生會想展現更多元的資料,讓審查老師參考。

張耀文根據經驗指出,會選擇自行上傳資料的學生可能更有創意,更在意能不能申請到理想科系,這跟沒有提供資料的學生是不同的,二者所呈現的都是「空白」,卻有天壤之別,對自行上傳的學生非常不公平。

教育部該加警語的不加,不該加警語的亂加

最令大學端不解的是,教育部既然同意學生上傳資料,卻又特別加註警語:「本項課程成果檔案係考生自行上傳至入學書審資料平台,其內容未經高中任課教師認證,檔案完成時間點亦不明。」這段話就極有可能影響到老師的評分。

知識與美味同行,遠見請客西堤

「這種引導式警語,是在暗示老師不要認同這個資料嗎?學生自行上傳的資料,也可能是老師認證過的,此敘述過於武斷,光這一句不一定是事實的註記,就有可能影響評分,」 張耀文說,如果有多益考980分的學生,需要外文能力強的科系,這部分自然會加分,這種增補的資料是大學選才的重要參考指標。

張耀文無奈地說,該加警語的不加,不該加「有引導式」警語的亂加;系統還清楚顯現是否為「重考生」(舊課綱學生),都會造成審查上的不公平,「對於兩個有相當成績表現的學生,一般審查教師可能會給應屆畢業生較高的分數……」。

大學考招首重「公平」兩個字,張耀文說,書審系統的綜覽功能選項立益良善,但配套措施、系統融合等問題尚未到位,就匆促上路,應等全部考生採用同樣系統上傳資料再開始啟用。「這個學習歷程系統本身就是一個瑕疵品,教育部強行推這個瑕疵品,到底是有心還是無意讓自行上傳資料的學生受到懲罰?」

當台大於昨晚發現這個問題時,緊急通知校內各學系審查老師要特別注意,張耀文也主動在臉書提醒各校學測書審教師、行政同仁「學測申請資料審查注意事項」。因為各校審查將在本週內結束,此事非常緊急,請相關單位盡量幫忙轉傳訊息,盡量不要造成「不公平」的審查。

張耀文提出兩項建議,希望教育部即時補救以降低傷害

尤其,對申請學生眾多的學系來說,恐怕會有審閱教師從行政人員幫忙彙整的報表,或由學系提供的彙整報表直接「評分」,忽略自行上傳學生所提供的學習資料。

最理想的狀況是,每位審查老師都要細看每份申請文件,但第一線的實務經驗是,學測申請名額早已超過很多學系合理的行政和審查負擔,且審查時間極短,約僅三、四天,審查教師同時還有教學、行政負擔,難以非常細部的審閱。

台灣的申請審查制度是由學系教師親力親為,但美國的大學招生試務,是交給專業專任人員處理,有數個月的作業時間,二者大相逕庭。

張耀文再次提醒,當審查老師發現學生資料空白時,最好能一個一個去查學生是否有自行上傳資料,不要損害到任何一位學生的權益,「現在是能救一個算一個了。」

張耀文也緊急對教育部提出兩項建議,希望能即時補救,將傷害降至最低:

一、請書審系統製作單位(暨南大學)立即關掉個別選項的彙整功能,待數年後,全部考生均統一由學習歷程系統上傳資料後,再提供此類的彙整功能。並請教育部緊急通知各大學所有學系,檢視是否出現彙整資料的問題?現階段,讓審查教師只能點選學生上傳的PDF檔,是較為公平的審查機制。即回到去年以前的資料審查方式。

二、假設目前無法立即關掉「個別選項的彙整功能」,至少應該在欄位加註說明資料「空白」的原因:是因為學生沒有提供資料?還是學生自行上傳PDF檔,以致於系統無法抓取到上傳資料?這兩種情形是天差地遠,對學生的審查成績影響甚鉅。

其實,今年的高三生堪稱是最倒楣的一屆,不僅遭受疫情的衝擊,還是108課綱第一屆的適用者。一位家長憤怒地說,教育部可以饒了孩子嗎?教育制度變來變去,要家長與學生如何是好。

「不管是考試或審查制度不公,痛的都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極少數參加考試的學生,」一位高中老師根據長年的觀察指出,多數家長也只在意不要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就好,但所有錯誤政策的結果,不是只有老師跟學生要承擔,全民都得付出代價。

延伸閱讀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數位專題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當AI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趕上人類的腳步,掀起一波職涯新革命,我們必須思考:大學學什麼對未來工作才加分?作為多數學子邁向職場前的最後一哩路,高等教育有責任培養學子的競爭力,一起剖析未來人才關鍵實力。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