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化敵為友 日韓聯手打天下

高聖凱
user

高聖凱

2004-01-01

瀏覽數 14,800+

化敵為友 日韓聯手打天下
 

本文出自 2004 / 1月號雜誌 第211期遠見雜誌

2003年11月在日本札幌舉行的亞洲棒球錦標賽的日韓大戰令人難忘,球場上一片身穿火紅的韓裔球迷與白色日本旗海互別苗頭。儘管球場上比拚廝殺,但在資訊商場上,日韓關係卻從未比現在更友好緊密。日韓聯手,成為亞洲資訊產業最具影響力的新組合。

關鍵零組件一直是資訊業者決戰市場的獨門法寶,絕不輕易與外界合作,但日韓業者在消費電子上,從記憶卡、光碟機讀取頭,一直到液晶電視面板的合作卻日益密切。

商場世敵握手合作,一方面是為了在未來數位消費電子市場中卡位,另一方面為了「攘外」。面對資訊產業日益集中的趨勢,為站穩市場利基與主導權,日韓大廠化干戈為玉帛,開始齊力前進。另一方面,日韓合作更有意拉開與競爭者的差距。一位資深產業記者說,包括台灣等業者在資訊零組件產能規劃上直逼日韓,唯有合作才能成為市場強勢。

2003年初,日系電子大廠索尼(Sony)為增強消費電子影響力,決定擴大記憶卡授權,將MS Dual(索尼新一代記憶卡)部分交由韓系大廠三星(Samsung)製造,並以保障三星數位相機讀取頭CCD(電荷藕合元件)的供貨需求做為交換條件。此外,日廠東芝(Toshiba)與三星合資成立光學儲存公司,共同研發下一代 DVD燒錄規格。最令業者訝異的,是2003年10月索尼主動與三星合資建立第七代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面板廠,讓原本在液晶電視市場敵對的日韓突然成為合夥人。

儘管只隔一道海峽,日韓大廠的盟友之路竟走了四世紀之久。回顧兩國發展歷史,日韓向來存有殖民與被殖民的情結。從十六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日本兩度侵略朝鮮,兩國在民族意識上仇怨多於友善,遑論稱兄道弟。

這股夾雜歷史仇怨的情緒也延燒至商場競爭。

1980年代日貨揮軍韓國市場,引發韓國民眾抗爭,同樣的,日本面對韓廠也多所防範。過去日本對出口韓國資訊產品與技術不但多加管制,連娛樂媒體內容上也要占點便宜。由日本索尼出資的電影「蜘蛛人」,在製作時便利用影像處理方式,將原置於紐約時代廣場上的三星電子看板更換成美商,雙方還因此告上法院,其中較勁意味昭然若揭。

如今這情勢卻因日本一連串主動尋求韓國廠商合作的動作出現變化。首先,2002年4月日本三洋電機會長井植敏為瞭解韓系廠商如何快速發展,親赴韓國三星考察。有趣的是,三十三年前,三洋是傳授三星黑白電視製造技術的前輩,沒想到如今師徒角色易位。

角色易位,風水輪流轉

日韓化敵為友,展現日韓資訊商角色地位的微妙變化。首先韓國廠商近年以製造強勢力鞏市場,並樹立品牌價值,表現直追日本。三星2003年下半年首次踢掉美國英特爾,成為手機快閃記憶體第一大供應商,此外,韓國在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與LCD一直保持世界第一。

韓國在消費電子與通訊的品牌效率持續攀升,據拓墣產業研究所統計,2002年三星出貨的手機數量,就直逼日商生產量的總合。

國際輿論也看好三星等韓國廠商的市場實力。美國《財星》雜誌認為,三星有機會超越索尼,原因在於強悍的市場支配力與產品競爭力。而英國《金融時報》則以一句「青出於藍勝於藍」,點出韓商與日商的關係。

相較之下,日本廠商2003年成長力道,似乎出現停滯,甚至面臨瓶頸。2003年日本廣受討論的,便是索尼公司的獲利警訊,輿論甚至以「Sony Shock」形容索尼危機對日本資訊產業的影響程度。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索尼2003年第三季整體企業的淨營收成長率倒退四分之一,上半年整體企業毛利率也僅1.5%,而2002年更不理想,營業利益僅約15億美元,僅僅是三星的四分之一。

索尼獲利危機引爆出日廠近年在技術與市場發展策略的問題。拓墣資訊通訊研究中心主任柯維華指出,索尼近十年的技術發展策略中,只有數位影像技術CCD普及成功,其他技術都沒有亮眼成績,企業缺乏成長動力。「索尼近年來是背水一戰,」日經BP社更毫不客氣地點出索尼欲振乏力的困局。索尼財務長德中暉久2003年訪台接受《遠見》訪問時表示,索尼因大量投資寬頻事業造成沈重負荷,「得背負多年負擔才能翻身,」他說。

更重要的是,連日系廠商引以為傲的電視市場,也因低估液晶技術崛起勢力,而將未來電視產業成長主力--液晶電視的主權拱手讓給韓國,這是日韓廠商權力板塊位移的重要關鍵。

電視影像技術日新月異,索尼原以為傳統映像管還可以主導市場十年,不料液晶技術一出現便迅速成為電視市場新勢力,造成索尼電視出貨量日益萎縮。過去四年,索尼的電視全球出貨量縮水一百萬台。

索尼深知自己的液晶面板生產技術落後,毅然決定與韓國合作,希望借力使力挽救市場危機。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主任詹文男指出,日韓面板廠的合作,就是日本趕上液晶電視產業腳步的權宜之計。

台上牽手,台下較勁

反觀韓國大廠所以能呼風喚雨,在於他們掌握關鍵零組件,進而掌握市場發展的主導權。三星與LG兩大韓廠發展過程就是以三隻零組件的腳站穩市場,包括液晶螢幕面板、DRAM與NAND(資料儲存用快閃記憶體)記憶體,都擁有全球二至三成市占率,堪稱世界第一。柯維華形容,兩大韓廠橫掃全球,市場威力如同鴻海般具霸氣,但韓國的規模卻是鴻海的三倍以上。

儘管日韓合作頻繁,但檯面下的較勁卻持續不斷。三星集團董事長李健熙一直以「超越索尼」為首要目標,並訂下在3G通訊、液晶驅動晶片與燃料電池等領域超越日本的目標。而日廠也不甘示弱,展開一連串反攻計畫,其中以索尼最為積極。

索尼決定以新一代遊戲機產品,搶回亞洲消費電子第一大廠頭銜。繼PS2主機成功主導市場後,2003年底索尼再推出強調DVD燒錄功能的遊戲主機PSX,並將銷售決策權從娛樂事業群,轉交至消費家電事業群手中,試圖挽回消費家電品牌口碑。

日韓合作成形,成為亞洲資訊產業的龍頭,但合作帶來的後續問題,必須靠雙方廠商的智慧解決。首當其衝的就是品牌定位。

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副主任秦素霞便質問,當消費者買到的液晶電視產品裡子相同,唯一差別在外殼掛三星或索尼品牌時,消費者該選誰的產品?她認為,當日本為求硬體成本考量與韓國合作時,自己品牌價值的後續變化值得深思。

更值得深思的是台灣未來在亞洲扮演的角色與地位。日韓合作日益密切時,台灣必須借鏡韓國,思考如何在亞洲未來資訊產業上發揮關鍵的影響力。「市場上只有追隨者與被追隨者,端看你的選擇,」美國通訊晶片設計大廠Broadcom的技術長山姆里(Herry Samueli)點出未來業者在資訊市場的生存之道。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