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德儀在台半甲子開枝散葉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3-12-01

瀏覽數 34,250+

德儀在台半甲子開枝散葉
 

本文出自 2003 / 12月號雜誌 第210期遠見雜誌

隱身於中和南勢角鬧區裡的德州儀器(TI),淺灰色的廠房外觀,很難讓人跟高科技產業聯想在一起;但這裡卻為台灣培育出超過四十位高科技業的董事長、總經理,創造近新台幣2000億元的產值。

德儀在台灣三十四年,儼然成為台灣電子業CEO們的育成中心。

1975年,宋恭源、吳安豐、林元生三位年輕的德儀工程師,在中和圓通寺附近創立光寶電子,開啟德儀人創業先河;爾後的王景春創立健鼎科技、黃顯雄建立勝華科技、陳忠雄創立敦南科技、張蓉崗創辦世平、游世聰創辦盛技、劉守雄創立華興……,德儀人的創業故事繁不及備載。

德儀為何能成為IT業創業者的育成中心?服務超過二十六年的德儀亞洲區人資副總曾玉芳分析,大部分外商徵才往往採取高薪策略,但「德儀更鼓勵創新,提供員工一個可以揮灑的舞台與空間。」

正由於德儀重視創新且不吝傳授最先進的技術,使員工創業的比例遠較其他外商高。

開啟台灣半導體的先河

在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創業史,與外商的本土人才培育息息相關。

德儀於1968~1969年間,積極擴展海外生產據點,當時擔任高級經理的毛鑫博士,在美國總部大力倡導在台灣設廠,開啟台灣半導體業的先河。

1969年6月,台灣德儀正式在台北華國飯店租用辦公室,同時也在中和南勢角租用三層樓民房,同年10月德儀中和廠的半導體封裝、測試生產線正式開工。

當時,台灣產業界對於「半導體」技術,尚處於懵懂的學習階段;德儀派遣外籍技術人員指導台灣工程師,引進最新的半導體封裝技術。此舉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而言,無異是醍醐灌頂,直接加注一甲子功力。「台灣開始搭上高科技的列車,」德儀「黃埔一期」員工,敦南科技副董事長陳忠雄形容。

陳忠雄在1969年進入德儀服務,並且從最基層的封裝部門生產線主任開始,承接美國技術人員最新的半導體封裝技術;二十一年內,訓練出王景春、林行憲、黃顯雄等精英。

陳忠雄憑著台灣人特有的愛拚耐磨精神,短短五年內從生產線主任,升到台灣德儀的一級主管。

這一群德儀的校友,都有著共同的特質,就是強調目標管理、追根究柢、成本控制、與踏實。

德儀非常重視教育訓練,從基層的生產線主任開始,就訂立「目標管理」,要求幹部不僅要重視生產線的良率、報廢率,更嚴格要求主管必須進行製造成本的控制與目標管理,「cost down(降低成本)並非只是紙上作業,而是實際擬定可行的辦法,並且嚴格實行,」健鼎科技董事長王景春表示。

其他企業的生產線主管通常僅負責員工的出缺勤,德儀卻賦予生產線主管企劃與執行的權責,使剛出社會的年輕主管有發揮的空間,勝華科技董事長黃顯雄指出,「德儀的線上主任就像小的CEO,磨練出企業經營管理的實戰經驗。」

王鼎春進一步說明如何推動製造成本降低,當時德儀積極推動cost learning curve(成本學習曲線)的成本控制模式,要求所有主管在生產1元的半導體產品時,必須規劃在下一階段降低30%的成本(0.7元),然後接下來要做到0.49元的成本;所以主管在原物料、支出及管銷費用方面都要嚴格控制,必須嚴密地規劃如何達到目標,並且在年底前驗證實行成效。

「德儀的強項是在cost down,就像榨豬油一般,榨到一滴不剩,」黃顯雄雙手做出擰毛巾的動作說著。

互相提攜,開創新機

血濃於水的情感,使這一群德儀人相互提攜創業,逐漸在台灣電子產業中形成一股「德儀幫」勢力。

宋恭源從光寶電子,到逐步建立旭麗、敦南,過程中都可以看見德儀人的積極參與。

1980年,光寶急欲跨入CIS影像感測器領域,宋恭源立刻找上德儀老同事陳忠雄。陳忠雄帶著卓越的廠務管理能力加入,打造出全球第一的影像感測器大廠。

另一位光寶集團的靈魂人物——執行長林行憲,也是德儀培訓出來的精英。林行憲是德儀第一位台灣籍總經理,並在十年內將台灣分公司的營業額從800萬美元提升到1億美元。

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訂閱遠見,贈送24吋行李胖胖箱

十一年前,林行憲帶著這份令人羨慕的成績單,駐進光寶集團,擔任旭麗總經理。

在旭麗近十年任內,林行憲再度展現爆發性的經營績效,旭麗營業額從新台幣23億元一路衝到160億元,躍升全球第一大的鍵盤廠、掃描器、印表機以及多功能事務機(MFP)大廠。

1999年底林行憲升任光寶集團執行長,開始著手進行組織改造、提升競爭力及培養專業經理人的計畫。

「光寶集團幾乎是由德儀的人所組成,甚至早期的LED(發光二極體)產品也是從德儀獲得技術,」一位電子業者指出,雖然目前台灣的德儀已經關閉LED生產線,但光寶在積極投入研發下,已經躍升為全球前三大、台灣第一的LED大廠。

宋恭源對德儀人的提攜,不限於光寶集團本身,更協助王景春創立健鼎科技。

在國內印刷電路板業中,王景春是另一號傳奇人物。他曾在德儀擔任封裝測試部門副總經理,並帶領亞瑟、健鼎兩家公司的股票上市上櫃。

在1984年離開德儀後,王景春率領德儀的同事田鎮英、龍藉柱、盧桐秋等人,進入翁大銘成立的華銳擔任總經理,之後因經營理念不同而離開。

王景春在1989年擔任亞瑟科技總經理,當時亞瑟科技每月僅有600萬元到700萬元的營業額。他利用一年多的時間,善用廠務管理的特長,調整生產線,提高產品良率,讓亞瑟轉虧為盈,並締造每股盈餘(EPS)2元與協助股票上櫃的戰功。

王景春在擔任過三家公司的專業經理人後,決定自行創業。他在創業初期獲得宋恭源、吳安豐的資金協助,並號召老同事胡景秀、方照賢,組成以德儀人為主的經營團隊。

健鼎成立初期選定以POS(端點銷售系統)產品為主,但因主要競爭對手均為IBM等國際公司,POS市場競爭激烈;為追求公司成長,王景春決定跨入製程繁瑣的PCB(印刷電路板)產業。

雖然目前PCB的台灣競爭者眾多,但王景春憑著德儀的製程管理經驗,冀望透過良好的製程管理,來提高獲利能力。

王景春認為,對PCB廠商而言,「成本控制對提升獲利率或許重要,但提升良率對於提高獲利更具效果。」基於這樣的構想,健鼎科技於創立之初,即建構一套內部資訊管理系統,即時掌握產品的良率與報廢率,並以德儀最擅長的半導體製程管理,來管理複雜的PCB生產線。

源於德儀的精確製程管理,讓健鼎能在眾多PCB大廠獲利嚴重縮水的狀況下,保持EPS近3元的佳績。

好,還要更好

德儀培養出許多電子業專業經理人,與林行憲同為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同學的黃顯雄,則是另一個德儀人創業成功的例子。

1971年大學畢業的黃顯雄,在進入美商安培服務不到一週,公司突然宣布從台灣撤廠的決定,黃顯雄立即面臨失業的窘境。他最後進入台灣德儀擔任生產線主任,並在王景春的帶領下,與林行憲共同管理半導體的封裝生產線。

但裁員的陰影未因進入德儀而消除,雖然黃顯雄的工作表現傑出,但受到不景氣的影響,任職不到半年又被裁員。兩個月後,又戲劇化地被王景春找回德儀。

一再被外商裁員的經驗,也使黃顯雄體悟到專業經理人所承擔的風險與回報不成比例,決定自行創業。

雖然只在德儀工作二十二個月,但黃顯雄充分掌握機會,懂得「有捨就有得」的道理,放下眼前優渥的高薪,追求另一個夢想。

1975年工研院電子所與美國RCA合作,派員赴美學習最尖端的半導體前段的晶圓製程。黃顯雄認為晶圓製造業前景可期,毅然放棄在德儀1萬6000元的高薪(當時一棟房子售價約為17萬元),在八百多個應試者中脫穎而出,接受8500元的月薪赴美受訓。

黃顯雄歸國後旋即擔任聯華電子副廠長,推動台灣的晶圓代工產業,並且一路從副廠長、廠長,升到副總經理。由於是從基層的生產線主管做起,直接接觸第一線作業員,所以他特別重視員工的想法。

黃顯雄這種重視員工的特質,彰顯在聯電第一次發放股票時。原先董事會決議僅發放給公司的幹部,一般的員工並不能獲得配股紅利,當時黃顯雄力排眾議,建議聯電的員工也應納入配股範圍,首開台灣電子業員工分紅配股先例。

在歷練半導體前後段製程後,黃顯雄決定換跑道,投入LCD(液晶顯示器)光電產業。1993年6月黃顯雄接手當時營運虧損的LCD廠勝華科技,並著手更換兩條LCD生產線,鎖定中小尺寸的LCD為主力產品,同年12月即達到單月營收損益平衡,並在1995年締造EPS 6.8元的營運新高。

宋恭源、陳忠雄、王景春及黃顯雄等昔日的德儀人,憑著自身的努力與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從美商德儀吸取企業經營的祕訣後,到外面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而這種「好,還要更好」的自我期許,也正是德儀人不斷開枝散葉的原動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