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與習近平規劃於19日再度通電話,在此關鍵時刻,一位華府智庫卻投書直指:美中對峙升溫,台海正成為最接近戰爭的引爆點!懇切建言川普「台灣不值得美國開戰」。該言論一出立即引起政界熱議。其實,一位曾受李光耀重用的前新加坡外交官,早在5年前就曾發現台灣曾站上核戰邊緣。他在近期新書中建言,中美如果想維持和平,對於台灣問題該有三個原則。
華府智庫「國防重點」軍事分析主任卡瓦納(Jennifer Kavanagh),15日投書《紐約時報》,直言美中近來因台灣問題而陷入的對峙,讓兩國已邁入「有史以來最接近戰爭的時刻」。她也懇切建言川普,即便台灣對美國來說具有高度價值,無論從民主意義或半導體產業來看,也不值得為此開戰。這番話一出,立刻在全球政界引起熱議。
其實,早在5年前川普第一任期間,新加坡前外交官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就敏銳察覺台灣曾站上核戰邊緣。
「很少人知道,川普政府在2020年最後九個月,幾乎在核戰邊緣玩火。」馬凱碩在他的新書《Can Asians Think of Peace: Essays on Managing Conflict in the Asian Century》(中文直譯:《亞洲人能思考和平嗎?》)中嚴肅指出,當時最可能爆發核戰的地方,就是台灣。
馬凱碩:亞洲和平倡議中,台灣問題最關鍵
馬凱碩是誰?他曾是李光耀最重用的新加坡外交官之一,擔任過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聯合國安理會主席,並在當地外交體系服務超過30年,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的傑出研究員,著有《中國贏了嗎?》、《見證亞洲世紀》等書(均由《天下文化》出版)。他在國際事務與亞洲視角的豐富經歷,讓他對台海局勢有著獨特深刻的見解。
2020年中印邊境爆發軍事衝突,讓馬凱碩意識到亞洲已不如以往和平。他也因此決定發起「亞洲和平倡議」(Asian Peace Programme,簡稱APP),而台灣問題正是促成這項倡議的關鍵原因之一。馬凱碩認為,與中印、印巴、南海這三大亞洲衝突熱區相比,台灣問題更加敏感,因為它正踩在中美關係的紅線上,最可能引爆兩國軍事對抗。
他在書中分析指出,川普於2020年3月聲稱中國應為美國COVID─19疫情負責後,白宮內的對中鷹派掙脫束縛,幾乎放棄了維持中美和平關係的「一中政策」。在時任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的帶頭下,川普政府試圖派遣現任官員訪問台北。馬凱碩認為,這等同違反華府與北京維持官方關係、與台北維持非官方關係的共識。他直言:「他們要不是沒意識到,就是根本無視這極可能引發核戰的風險。」
一根小蠟燭,照亮亞洲和平之路
如今五年過去,中美與台海局勢更加緊繃。馬凱碩所提出的「亞洲和平倡議」(Asian Peace Programme,簡稱APP),真能扭轉這樣的情勢嗎?
他表示,過去從事外交工作時,總是偏向尋求和平解方,「亞洲和平倡議」就是基於這樣的信念而生。他認為,亞洲急需一個高層次的和平小組,來介入並尋求消弭衝突的解決方案。不過,他也坦言,這種組織目前尚未出現,也超出他的能力範圍。因此,「亞洲和平倡議」(APP)的角色,就是當一根小小的蠟燭,透過發表關於亞洲衝突管理與和平維持的政策建議文章,點亮思考與行動的方向。
今年7月,他出版新書《Can Asians Think of Peace: Essays on Managing Conflict in the Asian Century》(中文譯名:《亞洲人能思考和平嗎:亞洲世紀衝突管理文集》),收錄來自世界各地學者與行動者共61篇深具見地的文章,探討如何在亞洲各個衝突熱點實現和平。
APP雖小,志向不凡
在8月底的新書發表會上,馬凱碩指出,目前APP(亞洲和平倡議)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內,成員只有四人。不過,他相信一根小小的蠟燭,也能在黑暗中帶來希望,指引方向,這正是APP(亞洲和平倡議)的使命。
至於他認為中美該如何在台灣問題上避免衝突、維持和平?他在書中提出三大原則:凍結(Freeze)、對話(Talk)與貿易(Trade)。「凍結」是指維持一中政策;「對話」則可增進雙方理解、降低戰爭風險;「貿易」更是最有效避免戰爭的方法。
在9月15日美中高層於西班牙會談關稅與貿易議題後,川普與習近平預計於19日再度通話。美國是否會改變過往作風,目前仍有待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馬凱碩的見解,值得深思。
影/8月底的新書發表會上,馬凱碩指出發起APP是希望展現蠟燭的力量,在黑暗中帶來希望。影片來源:YT@asianpeaceprogramme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