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單車界特斯拉VanMoof,為何亞洲唯一首選台灣?

全球最美E-bike!年成長3倍、2年募資超過50億元

白育綸
user

白育綸

2022-04-15

瀏覽數 114,750+

圖/造型時尚搭載馬達輔助騎乘,帶動城市通勤潮流。VanMoof提供
圖/造型時尚搭載馬達輔助騎乘,帶動城市通勤潮流。VanMoof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未來5年,我們要讓世界上1000萬人愛上電動腳踏車!」風靡歐美的電動腳踏車獨角獸VanMoof共同創辦人Taco Carlier,激動地說。 

包含CNN在內,被許多外媒譽為「腳踏車界的特斯拉」「全球最美電動單車」的電動腳踏車新創VanMoof,近期又多了一項事蹟,它從創投手中募得1.82億美元(折合約新台幣52億元)的資金,創下電動單車史上最高的募資金額。 

隨著疫情肆虐,歐美因腳踏車比起大眾運輸,更能保持社交距離,加上政策鼓勵掀起一股單車通勤的熱潮,VanMoof乘風崛起,以流線的外型,受到城市雅痞們的歡迎,連續三年,銷量翻倍,至今在19國家已銷售超過20萬輛。 

這樣一個受市場矚目、歐洲血統、產品要價7萬元台幣起跳的精品腳踏車公司,市場既不在台灣,創辦人的過往,與台灣也沒有太多文化連結,在海外尋找據點時,台北,竟是它最終落腳的地方。 

春陽照進台北市杭州南路的小巷子裡,一位身高近200公分,頭髮微捲的西方面孔,迎面騎車而來,在一幢停滿腳踏車的樓房前,優雅地停下。他,是VanMoof創辦人兄弟檔中的弟弟,44歲的荷蘭人Ties Carlier。 

VanMoof創辦人之一Ties Carlier。陳之俊攝

VanMoof創辦人之一Ties Carlier。陳之俊攝

「我們重新『發明』了每一個腳踏車零件,這點要是沒有台灣,沒有發達的腳踏車工業,恐怕也就不會有今天的VanMoof。」Ties堅定地說道,這也是VanMoof為何落腳台灣的主因。 

事實上,這家由Taco Carlier與Ties Carlier兄弟創辦的公司,早在2012年就在台北的舊公寓裡,成立了海外的研發辦公室,Ties也因此來台定居,轉眼已經十年。如今VanMoof在台灣的研發中心,已有超過300名設計師、工程師及採購人員。 

從腳踏車產業聚落,到彈性化的電子業,對於外國創業家而言,台灣提了一站購足的供應鏈,台荷混血的DNA,正是VanMoof從概念、設計原型,落地走向廣大消費者的關鍵。 

而所謂的在地供應鏈,最知名的便是在今年6月興櫃,由連接線器大廠信邦與緯創合資所成立的太康精密,太康從線材、電控,甚至專為VanMoof打造的整機組裝產線,成為電子業斜槓進攻電動自行車產業的代表。 

太康受惠於電動腳踏車賣得火熱,2021年不只寫下營收14.6億元,毛利率35.68%,EPS 6.87元的新高,也在去年宣布,將與VanMoof共同在台灣打造生產基地,為各個正積極尋找新應用出海口的電子業者,打開新的機會。  

最美電動腳踏車,帶動騎車通勤風潮 

談起這輛最美的電動腳踏車,故事要從2009年Ties與Taco合力創立VanMoof開始說起。 

當時,年約30歲的兄弟檔已有過幾次創業的經驗,也靠用於馬拉松、演唱會的手環機台,結合物聯網應用,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這讓這對兄弟檔以產品發明家自居。 

不過Ties與Taco對VanMoof的企圖心、使命感,遠不止於此。 

「在阿姆斯特丹有一半的交通,由腳踏車完成。在城市裡騎車,是那麼舒服、愉快。但當我們去到紐約、舊金山、巴黎,卻幾乎看不見腳踏車上的通勤族。」從自身的體驗出發,Ties直言,創業就是想讓單車文化,普及到每一座城市。 

VanMoof創辦兄弟檔於荷蘭騎單車畫面。VanMoof提供

VanMoof創辦兄弟檔於荷蘭騎單車畫面。VanMoof提供

「這絕不是一相情願、激情,而是帶動一股浪潮的機會。不論你是否願意相信,20年內,城市的地景會全然改變,身為一個產品的發明家,我想用一台徹底重新設計的腳踏車,抓住商機。」Ties透出一臉創業家的自信與天真。 

一開始,Taco與Ties快速定義單車通勤族的痛點,他們觀察到,車身的頭燈總是沒電與故障,讓人不堪其擾,更讓單車通勤族提心吊膽的,是單車失竊的問題。Ties誇張地形容,「荷蘭人一年不被偷個幾次,恐怕也要覺得奇怪。」 

當VanMoof初試啼聲,推出重新設計過的頭燈、防盜鎖等配件,很快的在荷蘭獲得廣大迴響,卻沒有如預期征服外國市場,對於誓言要用腳踏車改變世界的兄弟倆,當然無法滿足於此。 

VanMoof切入自行車的整車設計,卻在市場上找不到合適的零組件,原來過去,腳踏車零件多半由Shimano(禧瑪諾)、Bosch(博世)這些巨頭把持,規格的制定者,供應給整車廠、品牌端的零件雖然顏色、外型略有不同,卻讓腳踏車的功能受限於,難以創新。 

為了重新設計、生產每一個零件,VanMoof將眼光望向亞洲,Taco在一段Podcast節目中坦言,2011年Ties曾到亞洲巡找創業的地點,第一站選在上海,進駐荷蘭政府提供孵化新創的共享空間,但對於沒有獨立伺服器的小企業而言,光是上網得翻牆,就讓他們吃盡苦頭,9個月後便鎩羽而歸。 

好在,當負責設計、製造產品的Ties隻身來到腳踏車工業大國台灣後,找到願意接受少量、客製化訂單,又能擁抱VanMoof理念的供應商,加上在地的設計師、製程工程師加入團隊,讓VanMoof終於有能力推出整車產品。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在地腳踏車供應大國,搭上歐州城市美學,打造自行車界特斯拉。陳之俊攝

在地腳踏車供應大國,搭上歐州城市美學,打造自行車界特斯拉。陳之俊攝

儘管在開發產品的初期,研發團隊也曾犯下讓人哭笑不得的錯誤。例如在設計腳踏車上的LED照明燈時,傳統開關容易因雨水滲透而短路,VanMoof開發出一款磁扣控制的頭燈,卻因磁力太強,讓用戶的銀行卡片全被消磁。   

VanMoof也一度因為重新設計零件後,成本太高、數量太少,而不受到主流供應鏈待見,「原本他們交貨(lead-time)就已經要排一兩年了,你只要2、3000件,他們連理都不理你!」Ties有些感慨地說。 

Ties的團隊一一克服障礙後,VanMoof在2016年終於推出首款電動腳踏車S1,這款造型流線、時尚的腳踏車,搭配自動變速、馬達輔助騎乘的優勢,VanMoof才真正在全球火了起來。 

Ties觀察,歐美各城市與荷蘭相比,通勤距離更長、上下坡起伏大,且太濕熱,是人們仍選擇開車上下班的主要原因。當電動腳踏車橫空出世,等於解決了上班族不想狼狽通勤的窘境。騎車上班,從此變成一件很酷的事。 

Ties回憶,在第一代電動車開賣的前一晚,公司的現金已經燒光、試賣也並不順利,他跟哥哥懷著忐忑的心情,一邊看著阿姆斯特丹的夜景,一邊告訴自己,「放手一搏後,就不會遺憾」,因為他們已經盡了全力。 

怎知隔天一開賣,電腦不斷傳來下單的訊息音效,僅一個小時,就接到200多張訂單,雖然現在看來毫不起眼,但在當時,對一個首發產品的公司而言,簡直已是天文數字,「這時我知道,我們終於找到了市場的甜蜜點。」Ties說。 

後來的故事,便是大家熟知的了。隨著近年環保意識高漲、疫情下,許多城市為了培養騎車的風氣,甚至降低市區汽車限速,鼓勵汽車與單車共融。軟性移動(soft mobility)蔚為風尚,讓電動腳踏車市場,真正進入了井噴式成長期。 

根據市調公司Fortune Business統計,電動腳踏車的市場將以16%的年複合成長率,在2028年達到524億美元的總額。VanMoof在電動車大餅中搶下一席之地,有時機天助,但更多是深入供應鏈多年、精準定位產品的努力自助。  

台灣產業怎麼學? 

細看幾個VanMoof電動車的賣點,在新一代的車身上,不只有完善的硬體防盜系統,如警鈴、電子密碼鎖等硬體設施,透過連線,腳踏車還能自動辨識車主、定位失竊、鎖死遭竊的車輛。透過AIoT,「解鎖」許多成過去難以想像的功能。 

更有趣的是,在「單車獵人」計畫中,一但有用戶通報自己的單車遭竊,無論有多遠,單車獵人都會在兩週內,靠著定位找到、歸還失物給著急的車主,萬一失敗,則由官方直接賠償一輛新車,推出以來,失竊率成功下降了七成。 

「最近我接到一封用戶的來信,他在阿姆斯特丹的街頭,遠遠看到一台腳踏車,不用捆在任何柱子、鎖架,直挺挺地站立在那,卻不怕被偷,這位用戶直覺地相信,那是一台VanMoof」Taco說,能夠在消費者心中建立這樣牢靠的印象,絕對是他創業以來最驕傲的時刻。 

至於通路的策略上,VanMoof堅持不走經銷體系,所有訂單來自官網、產品直送消費者家裡,全球的實體店面,僅提供試乘與服務,更重要的是,在地的據點,會組織像單車獵人、快閃店這樣的活動,融入每一個城市的單車社群。 

回頭來看,當初Taco跟Ties定義的消費者痛點、出給自己的課題,無論是防竊、城市通勤的困境、文化推廣,這些年磨練,VanMoof都已能輕鬆的作答。 

左起依序為VanMoof創辦人Ties Carlier、Taco Carlier。VanMoof提供

左起依序為VanMoof創辦人Ties Carlier、Taco Carlier。VanMoof提供

Ties 觀察,台灣和荷蘭很像,從面積來看,不是太大的地方,但兩邊都是腳踏車「王國」:台灣生產了世界上大部分的腳踏車,輸出的是「貨物」,但荷蘭有舉世文明的單車傳統,輸出的是「文化」,也造就了一切的不同。 

典型「台灣之光」的故事,總是寫下台灣車廠以製造優勢,量大、性能好,驕傲地攻下荷蘭市場,如今歐洲品牌來台,享有同樣的生產優勢,放眼全球市場,產業典範也隨著電動腳踏車興起,從傳產轉移到電子業,或是時候,台灣品牌開始思考,自己的「願景」「生態」是什麼。 

「現在我們供應商、成本表(BOM)當中,來自傳統腳踏車供應商,已經連1%都不到」Ties自評,比起一家「腳踏車廠」,VanMoof更像一家科技公司。 

在台灣的電子業助攻下,VanMoof得以解構、再靈活地建構腳踏車的每一個零件細節,歐洲美學也得有接地氣的台灣供應鏈,只是這一次,不再獨尊那幾大者恆大的自行車系統廠。 

將視野放到電動腳踏車這個漸興起的戰場,儘管過去已有不少先行者,有衝勁,卻因沒有生產經驗,慘遭淘汰,台灣的傳統自行車產業,則擁有硬底子,一手好牌,但常常在當代工的「追隨者」,直到夾在中間的VanMoof殺出血路,才讓業者看到不同的可能。 

VanMoof給想要發展品牌台廠,最好的啟示便是:你可以說,重視美感、辦活動、倡議、說故事,這些看似都與製造一台腳踏車無關的事,是外國新創在唱高調,但或許這正是傳統的腳踏車業,在發展電動車路上,最缺乏的。 

VanMoof小檔案  

成立:2009年  
關鍵時間點:2016年正式推出第一台E-bike  
創辦人:Taco Carlier、Ties Carlier  
全球員工:約900名  
年營業額:2021年約1.97億美元、合新台幣60億元(調研機構預估)
累積用戶人數:約20萬騎士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