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們眼裡,這只是一張白紙;但我看到的,是二十多年來,它不斷改變的製造技術,」永豐餘集團第二代掌門人何壽川,順手拿起桌上的一張紙,這樣說明集團的核心事業。
走過七十七個年頭,國內造紙業的龍頭——永豐餘集團,如今橫跨電子通訊、金融、和生技產業,但依然堅守本業。永豐餘的本業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除了民生用紙,也生產工業用紙箱。
老字號的永豐餘,發跡甚早,老一代的人也許有更多的記憶:家庭必備的征露丸、川崎機車、久保田耕耘機都曾是何家的事業。
從二十歲踏入家族事業起,秉承父業的何壽川既延續本業,為傳統的紙業走出技術創新和國際化的格局,也以創業的精神,開創屬於自己時代的新事業。基層工程師出身,喜歡閱讀的何壽川氣質更像教授;他從紙業大老,轉而投身生技產業, 3月接下「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儼然成為國內生技界的新盟主。
今年,對永豐餘和何壽川,都是相當有意義的一年。
向來固守家業的何壽川,終於卸下擔任近二十年的永豐餘造紙公司總經理頭銜,在5月宣布升任三大事業部門總經理。經營多年的轉投資事業,也到了秋收季節,大陸投資收益倍數成長,元太科技苦熬十年轉虧為盈;農業紙蓆成功推出,大陸自有品牌「綠屋」的蔬菜外銷日本。即使是暗潮洶湧的台北商銀經營權之爭,他也穩住了地盤。
在布局專業經理人接班後,他的下一個目標是讓公司營業額倍數成長,並將永豐餘轉型為控股公司。
三十多年來,集團習慣了何壽川的領導,強人之後,新一代的經營團隊能否順利成形?大陸新版圖和生技事業能否為集團帶來高成長的動能?產業觀察家認為,這將是永豐餘集團跨進百年企業的重要關鍵。
永豐餘集團最早由商社起家,第一代創辦人何傳1926年成立永豐商店,1950年和兩個弟弟在高雄縣設廠成立永豐餘造紙公司。早年家族擁有大批土地,1954年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以四大公司股票抵付地主,永豐餘因此持有台泥和工礦公司的股分,後來還曾參與籌設台塑公司,事業觸角廣泛。
現年五十八歲的何壽川是何傳的三子,被台灣基因公司總經理郭東源形容為「絕頂聰明」的他,本想在美國攻讀博士,卻被父親「騙了回來」,和二哥何壽山共同撐起家族事業。
二十出頭,何壽川就當上台泥、工礦和台塑公司的董事,他喊王永慶叔叔,有機會跟在「經營之神」身邊學習,也親眼看見工礦公司從整合一百六十多家企業,到完全結束營業,對企業經營他有深刻的體會。
何家第一代兄弟互相扶持的傳統,也傳到了第二代。1984年何壽山接任永豐餘董事長,何壽川升任總經理,兩人分工合作,永豐餘工紙事業部總經理鍾弘治說,兄弟不爭權,下面的人就不會大小眼,公司因此能在穩健中成長。
鴻圖百億擴大格局
1985年何壽川為趕上國際紙業技術,推出「鴻圖百億投資計畫」,投下相當於一年營業額的巨資,大規模擴廠,吹起多角化的號角。
當年參與擴建計畫的鍾弘治指出,本來公司沒有工業用紙紙系,這項計畫設立了紙器廠,發展出新事業體,現在工紙事業占公司營收四成,若合併大陸營收,已躍居國內第一大。
楊梅廠生產的衛生紙也擴大投資,增加競爭力,市占率大幅提升,目前僅次於合併後的舒潔;公司最專精的文化用紙,也因久堂廠增購昂貴的二十二號機,將銅板紙的製造升級。
這項計畫耗資約新台幣140億元,為了因應龐大經費,當時主持財務處的主管,現任精業集團董事長黃宗仁,籌畫了國內首次發行的可交換公司債、可轉換特別股、海外可轉換公司債等新金融商品。這次大行動,不論是建廠或是財務計畫,都為永豐餘開拓出新格局。
擴廠計畫進行近三年,何壽川南北奔波,一年走了十幾萬公里路,工作量加倍,日夜趕工,加上投資回收的壓力,1992年積勞成疾,得了肝病。
這對熱愛工作的何壽川是個相當大的打擊,對公司也是危機。鍾弘治回憶,剛開始何壽川不聽醫生的話,還辦公室、醫院、住家三處跑,幾個幹部為了把事情分擔下來,天天跟他說公司沒事,還拍胸脯保證一定把事情做好。
這次意外的大病,讓何壽川提早授權,當年那群「被迫快速長大」的幹部,如今也成為各事業部及關係企業的負責人。一年多之後,何壽川順利康復,回到企業戰場。他告訴老幹部們,「紙業你們已經比我懂了,可以交棒了,我要去發展新事業」。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創業主,十八般武藝都要會,」他笑著說,勞碌命的何壽川頭髮花白,但氣色非常好。
本業延伸,投身生技
很多人覺得生技和紙業有一大段距離,但對何壽川來說,這是本業自然延伸而來的事業。
造紙需要種樹,他曾為了培養樹苗,試種銀合歡,最後因為成林的樹發生病變而造成近7億元的損失。「我難過得想要切腹自殺,很不服氣為什麼會失敗,」他至今仍記憶深刻。為了記取教訓,他更認真地下功夫研究樹的育種、交配。「現在亞洲的快生樹種像相思樹、尤加利樹等,都是我們當年研究出來的東西,」他有些得意地說。
造紙廠需要用水,以前用毒劑回收水,後來改用微生物,「微生物這塊是可以在不同領域運用的,」何壽川解釋兩者間的關係。
台灣基因公司是永豐餘投資的生技公司之一,總經理郭東源觀察,在進軍生技的傳統產業老闆中,「何董事長瞭解這個產業最深入,連細節都很清楚。」
他舉例,生技產業的研發在外人看來是零和一的結局,產品沒完成前一切都是空談,但何壽川可以把握零到一之間的進展。「像他很懂樹木裡的天然物,常常可以提供專業的點子,」郭東源指出。
生技產業回收期長,肯堅持的老闆比較適合投資。何壽川自己都說,「從事生物科技這一行需要恆心,也需要信仰,而且是要比宗教更堅定的信仰。」
不過令他欣慰的是,哈佛大學政治系畢業的女兒何奕佳在昆山生技公司擔任總經理,自創的「綠屋」品牌,已成功外銷蔬菜到日本。有女繼承衣缽,這條路也不會走得太寂寞。
不過何壽川的堅持,也有過痛苦的經驗。在生病前,他成立國內第一家擁有自有技術的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廠,熬了十年才賺錢,許多後來居上的大廠,像友達科技早已凌駕在前。這個創業經驗,讓他學到一個重要的教訓,他後悔沒有及早把當時擁有的技術和專利開放分享,成為業界發展的標準,延誤了時機。一直等到如今小尺寸的液晶顯示器商機成熟,才有機會翻身。
在大陸和世界爭長短
留美的何壽川相當具國際觀。1976年和中華紙漿公司投資印尼,1984年對泰國進行國內首樁紙業整廠輸出,1992年進軍中國大陸,也是國內造紙業前進大陸的先鋒。今年,大陸十座工廠,上半年的獲利挹注達4億元,下半年預估可達2億元,比去年成長一倍以上。「預計2006年大陸將成立二十座廠,未來大陸事業對母公司的貢獻會愈來愈大,」鍾弘治指出。
大陸讓永豐餘找到一個新實驗場,「在台灣拿第一沒意義,若能在大陸拿第一,就能和世界爭長短,新的商業模式有可能讓我們變成全球企業,」何壽川豪氣地說。在上海,永豐餘的五月花已奪下家庭用紙市場的第一名。
要在大陸打出新天下,何壽川也是戰戰兢兢,「我們先從點到面,再到區域,然後到全國去拓展,」他說。
「一個股本134億元的老公司,未來要有高獲利,唯有靠大陸,」元大投信也這麼指出。
接觸過許多企業,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總裁魏永篤覺得,永豐餘是個「樸實」的企業。「正向、正信」是何壽川相當自豪的企業文化,「我們公司同事講話保守,做生意也不會誇大其詞,」他說。
傳統的家族企業重倫理,也重情義。何壽川曾因為生病而暫時停止工作,所以他對生病的員工非常關懷。
鍾弘治去年底長骨刺,有次和何壽川開會,因為痛到手發麻,不經易地按摩手臂,被何壽川發現,馬上安排他的私人醫生幫鍾弘治看病。大陸揚州一位關係企業的經理得了肝病,他親自聯絡醫院,不但把這位經理馬上送回台灣醫治,病癒後留任台灣,還交代主管不要讓他工作太勞累。
以造紙為核心,永豐餘長期以來形成的工程師文化,雖然勇於技術創新,但在以客戶服務為主流的時代來臨後,企業文化也面臨改變。
「要把握住客戶不走,就要勾引住客戶,提供免費的服務,讓客戶不想走,」何壽川說。
從五、六年前開始,向來有讀書風氣的永豐餘開始集思廣益,為客戶設想新的total solution方案。鍾弘治舉例,以前公司只賣紙箱給工廠,可是產品要出廠,不只要紙箱,還要內裝的小盒子以及繩子,我們不用全部自己生產,但要幫客戶一起準備好,讓他們節省交易成本和時間。
「這對工程師的思考來說是有難度的,但我們向來不是怕變的公司,」何壽川指出。
在追求獲利勝於一切的商場上,何壽川是少見還會強調社會責任,甚至捨得犧牲利潤的企業家。
永豐餘的家庭用紙有「三不」原則:不染色、不印花、不加藥劑,因為這有害健康。永豐餘公共事務部協理劉瑞娥說,即使當競爭對手促銷印花衛生紙時,何壽川還是堅持有所不為。有益環境的再生紙、農業紙蓆都是賠本在生產;儘管要求自己工作減量,何壽川還是接下生技中心董事長的職位,理由也是「生技產業對國家很有幫助。」
連週休二日都在工作的何壽川,將一生奉獻給家族事業,他一雙優秀的子女儘管也在集團內掛名,但他在接受訪問時明白表示,「家族經營只到我這一代,it is over。」
從當年公司最年輕的員工,做到最年長的一位,五十八歲的何壽川對於七十七歲的永豐餘,自己歸結出佛經裡的一句話:「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只願擁有當下,」當有機會時,每一刻他都會認真去做。
永豐餘集團變身圖
第一階段
(1923年~1950年)
》何傳三兄弟先成立永豐商店,經營買賣業,1950年創立永豐餘造紙公司。
第二階段
(1951年~1970年)
》永豐餘在高雄久堂設廠,不斷擴充生產規模,並轉投資中華紙漿公司,以掌握上游原料。
第三階段
(1971年~1980年)
》擴充生產項目,在全省各地設立不同品項的紙廠,並創立國內第一所造紙研究中心。
第四階段
(1981年~1990年)
》進行「鴻圖百億」的大規模擴廠計畫,開始海外整廠輸出,並透過轉投資展開多角化經營,構成包括資訊、金融、印刷等集團事業群。
第五階段
(1991年迄今)
》積極開拓大陸市場;轉投資顯示器、通訊、奈米材料及生技產業,成功研發多功能紙蓆,並設立南澳示範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