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高齡」就業者的悲歌

江豐富
user

江豐富

2003-10-01

瀏覽數 16,100+

「高齡」就業者的悲歌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3 / 10月號雜誌 第208期遠見雜誌

台灣歷年失業率一直以青少年為最高,但自1996年起,高齡勞工失業問題的急遽惡化與失業期間的延長,也成為此波失業潮的另一特徵。

台灣近年來高齡勞動力與高齡民間人口同步攀升,不過,因前者增加的速度比後者緩慢,近年來高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呈下滑趨勢。

為解決當前高齡勞工的失業問題,應根據市場自由競爭的法則,避免干預、扭曲市場機能的自由運作。

以下分別由就業市場、人力資本投資、經濟安全、產業發展政策、勞動政策及社會福利政策,提出六項政策建議:

一、積極開發適合高齡者之工作:

據研究,五十歲以上高齡失業者中,雖有高達70%的人因「年齡限制」而遭遇求職困難,但因「技術不合」或「工作性質不合」而遭遇求職困難所占之比率,分別都只有7.41%,因「學歷不合」所占之比率更低,約為3.7%。顯見,絕大多數高齡失業的求職者並沒有職能不足的問題,產業界之所以設置年齡雇用條件的主要考量,很可能是高齡勞工的體能不好、不易訓練或是職場上的可塑性和適應性較低。政府可設法協調產業界,積極開發「部分工時」「彈性工時」或「較不需體力」等適合高齡者之工作。

二、預做儲蓄理財準備、創造終身學習環境:

針對「高齡戶數快速增加而戶內人數急遽減少」所衍生的老年經濟安全與就業問題,夫婦本身應在人力資本投資與儲蓄理財上預作準備。政府長期的對策,應創造勞資雙方共同的「終身學習」環境,讓高齡勞工的技能隨時因應市場的需要而提升。

三、面對「低利率時代」的來臨,宜及早研擬因應對策:

資料顯示,原有儲蓄是絕大多數中高齡失業者在失業期間賴以維生的主要來源。

「低利率時代」的來臨,可能降低民眾的利息支出,也會嚴重削減民眾的儲蓄傾向和能力,不但對中高齡失業者的經濟安全和子女教育帶來雪上加霜的衝擊,而且也影響到所有民眾的老年經濟安全。政府宜及時研擬「低利率時代」的因應對策,將所有可能衍生出的社會成本降到最低點。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四、確保勞動政策的中立性與彈性:

高齡失業者長期失業的主因,是雇主對高齡勞工的雇用意願不高,其原因除了高齡勞工體力較差、不易訓練等因素之外,就是「勞動基準法」的退休金制度,規定雇主必須負擔員工一筆龐大的退休金。

勞基法嚴苛的退休金制度,不但已造成廠商過重的勞動成本負擔,而且也導致勞動條件的僵硬性。

因此,政府對勞工福利政策的變革,除應確保政策施行的靈活性與中立性,以免傷害到勞動市場的彈性外,也應考量到勞資雙方自由協商的空間,以及因應景氣變動的彈性。

五、積極發展老人照護及托嬰之服務業:

台灣外籍監護工與家庭幫傭數量迅速攀高,顯示台灣社會人口高齡化及家庭核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老人、病殘、嬰兒等的監護需求急遽增加。

政府應積極發展老人照護及托嬰之服務業,諸如經由BOT方式,全面興建現代化老人照護安養社區及托嬰所。

倘若能將傳統家庭式的老人照護及托嬰工作商業化、市場化、現代化,不僅僅能擺脫廉價外勞的威脅、強化老人的安養和照護機制,而且傳統所定位為女性工作的觀念,可轉化為男性也有意願從事的服務業,增加高齡男性勞工的工作機會。

六、落實失業保險及社會安全輔助措施:

針對不容易訓練及沒有接受訓練意願的高齡基層失業者來說,政府的各項促進就業職能訓練方案,根本就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為確保他們的經濟安全及減少社會成本,政府的短期因應對策,最好從社會安全機制著手,落實失業保險,健全老年生活的社會輔助措施。(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