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到颱風天、連日豪大雨即將來襲,汐止、三重、板橋等低窪地區的居民就開始憂心忡忡、忐忑不安,趕緊準備沙包,甚至是抽水機隨時備戰,由此可見,都市淹水就像個可怕的夢靨,會造成民生與工商經濟、交通安全,甚至是環境與市容的嚴重破壞,使人民苦不堪言。
新北防汛新思維 化被動為主動
幅員廣闊的新北市,管理大不易,降雨時各平台訊息便會接踵而至,尤其過去的防汛機制,不論是雨量資料、監視器畫面等,都得仰賴人工來監看,積淹水地點也需要由各公所、民眾通報才得知,而且各自的系統獨立,沒有辦法資訊共享,不但相當耗費人力、物力和財力,更重要的是,難以達到事前防災的目的。特別是當極端氣候來臨之際,必須要分秒必爭,快速掌握可能淹水的區域,爭取更多的預警時間,才有辦法做好防汛應變處理。
為能讓市府在更短的時間內全面掌握水情情資,新北市政府水利局創建了具有資訊整合與輔助決策功能的智慧防汛平台,將包括中央氣象局104處雨量及天空雷達回波資訊、117處路面淹水感測器、66處雨水下水道水位監測、抽水站運轉資訊、82站抽水站及介接交通局、新聞局共423處CCTV即時監視影像、28處河川排水CCTV及27處水位計等水情相關訊息,透過物聯網平台導向自動化整合系統。
於2021年加入影像辨識功能的智慧防汛平台,除了以智慧系統將數據整合之後,可自動判讀出都市最大降雨區域、降雨強度的變化、新北轄內各淹水熱點,同時設定監測管理值,透過平台所接入之路口CCTV影像(共302支),結合人工智慧進行訓練學習,用以判斷CCTV影像現況是否為積淹水情境,立即由LINE機器人(水情小幫手)發出警示,通知積淹水情形,相關人員在短時間內,也能利用完整的數據分析,迅速找出積淹水發生原因,並透過抽水站預先抽水機制,增加雨水下水道系統的容納能力,以降低都市積淹水,整體防汛應變時間較以往至少提前1小時以上。
像是路面淹水感測設備已偵測到達5公分,但雨水下水道水位監測卻未達半滿管,就表示道路側溝、格柵有阻塞的可能,或是雨水下水道水位監測達到半滿管,抽水站前池未達起抽水位,則表示雨水系統有阻塞的可能,因此相關工程人員便能很快利用這些數據做對比,釐清問題所在,找出解決的方法。
抽水站升級進化,以虛實整合科技賦予智慧防汛與教育責任
除了數據整合、資料自動判讀與警示之外,水利局還引進VR、AR及MR等先進技術,用於教育推廣和專業培訓。於2021年11月底完成的「塔寮坑溪二抽水站防洪科技互動館」,便設立了「AR水利科普教育體驗」、「VR模擬訓練教室」及「MR虛擬教練」三合一的訓練及學習場域,成為全國第1座抽水站與科技教育結合的最佳先例訓練中心。
像是利用全罩式頭盔及3D軟體打造出抽水站場景的虛擬實境VR裝置,導入時下最新「元宇宙」概念、「虛擬教官」基礎,可提供多人線上虛擬實境訓練,讓人員在虛擬空間進行機組操作與故障排除訓練;擴增實境(AR)除了輔助資料庫管理、提升維護品質,還能提供民眾利用平板電腦或手機,掃描現場建置模型或海報,獲取防汛知識;混合實境(MR)技術,則是利用3D透視眼鏡,與現場機組結合,可應用於抽水機組操作,受訓場地將不再受限於專門的訓練教室,這項「MR虛擬教官訓練系統」,還榮獲「2022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的「智慧防災」縣市創新應用獎之殊榮。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以團隊經驗,結合科技化的智慧物聯網監測技術,使防汛能力不斷再進化升級,希望在面對任何嚴峻的氣候環境挑戰下,都能做到最完善的淹水防災應變準備,守護新北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與居住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