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英特爾8月22日調升第三季營收與毛利預測,一些媒體開始將這波成長視為科技產業大復活。但今年整體科技產業資本投資卻未明顯增長,產業景氣回春了嗎?還是季節性的買氣反彈?
A:通訊與網路產業仍在消化投資,這是我對景氣仍持保守態度原因之一。過去通訊與網路事業最大的問題在於過大的投資無法回收,我發現這兩項產業需要多一點時間才能再茁壯,因為產業仍在消化這些投資,我相信約過一年左右大家可以看見PC(個人電腦)市場明顯的成長,並帶動通訊與網路事業同步茁壯。
此外過去財經分析專家對景氣預測的誤判,也讓我對景氣的觀察更為謹慎。即便英特爾今年第三季營收與毛利明顯成長,但我不認為這代表產業根本性的成長,這仍需未來一到兩季持續觀察。我認為將這波營收成長視為科技景氣大復活仍言之過早(too early to call)。
Q:英特爾通訊事業群於今年成立,亞太區部門也設在台灣,是否意味未來英特爾與台灣會在通訊事業加強技術合作?
A:過去台灣與英特爾在PC領域緊密合作,但近年台灣在通訊與網路事業發展十分快,因為台灣把過去在PC製造所累積的優勢發揮於此。我相信唯有技術創新才是台灣的出路。
這次我在台灣宣布的研發中心是英特爾在亞太地區的首例,未來發展焦點將放在通訊與網路事業開發,這是我們對於台灣近年來在這兩個領域發展成果的肯定。
五年前我來台灣與廠商談的都是電腦事業的議題,現在我與台灣廠商談的事業更多元,包括伺服器、手機與PDA等。英特爾希望借重台灣在通訊與網路的優勢與資源,進行技術與產品研發。我相信未來幾年可以與台灣進行更多網路與通訊事業的合作。
Q:你不斷鼓勵台灣應走向設計研發之路,但許多廠商似乎仍不放棄製造者的角色,這對台灣科技產業發展有何影響?
A:我認為只要投資的產業是具前景且具獲利條件,台灣持續投資製造業是相當合理。英特爾過去十餘年開發晶圓技術也獲得良好的投資報酬。但一些低技術門檻、倚賴大量人力資源、投資報酬率又不高的製造業,就不該留在台灣。
每當與台灣廠商碰面會談,我都鼓勵他們持續在台灣投資技術,因唯有技術不斷創新才有機會成長。台灣廠商大部分也都體認投資技術的重要,他們也都承諾加強技術研發。
但同樣地,中國大陸市場的確具吸引力。從各種市場調查統計來看,大陸市場未來地位甚至可能比歐美還值得關注。大陸目前是世界第一大手機消費國,也是第二大電腦消費國。在英特爾看來,大陸是第一大具發展潛力的市場,第二大具獲利前景的地區。
Q:你對PC前景一向極具信心,但市場成長率仍逐年下跌,9月英特爾將發表新一代PC平台,有什麼特別含意嗎?
A:我並不認為PC市場在走下坡,因每年PC的產值仍相當大。但未來PC市場若要明顯成長,還是得仰賴企業換機潮的出現。即便市場成長疲軟,以PC產品平均不到一年的更新速率,我深信PC技術演進是必要的,它的意義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帶來市場新刺激的動力。在通訊產業也是同樣道理。
Q:你自從1998年接任執行長後,就積極推動電腦與通訊產業結合,如今已有成果了嗎?還有哪些挑戰?
A:我認為英特爾有很好的機會。英特爾以運算與連結能力的優勢跨入通訊產業,不僅可以因應許多通訊產品日趨複雜的功能需求,並且整合單晶片將有助於降低產品成本。我們已經率先推出整合運算、數位訊號與記憶體的單晶片,這將有助於推展通訊事業。
未來的挑戰還是在產品的競爭力,以及串連更多合作伙伴一同打造市場。
Q:你常提到你喜愛挑戰。你希望在任期屆滿前看見英特爾哪些具體成果?
A:事實上週五(8月29日)是我六十四歲生日。過去三年遇到的科技產業景氣低迷大概是我執行長任期最大挑戰。不過英特爾一直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這點是我感到最有成就之事。
我希望在近八年的執行長任內能為英特爾完成兩件事。首先,我期望企業能再度回到高曲線成長。此外我更希望英特爾在運算與通訊兩個領域都成為主要競爭廠商,並且在半導體領域持續發展創新技術。在我退休後,我希望也能當個像你一樣的資訊產業記者,我想我應該能勝任的!(笑)
Q:許多人將未來英特爾執行長接班人焦點放在營運長歐堤林(Paul Otellini),你對他的個人特質有何觀察?
A:他在英特爾就職超過二十五年,是個道地的英特爾人。他雖然所學專長在財務,不是技術領域出身,但他對於資訊產品瞭解透徹。很多人強調企業需要外人空降來帶動組織轉型,但我認為英特爾不需要,因為我們清楚瞭解我們要的是什麼。我想他的領導風格可能多一點市場導向,英特爾已給他所有成為專業經理人所需的訓練條件,他足以勝任領導者之職。(高聖凱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