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簡文彬 改寫台灣音樂史

楊永妙
user

楊永妙

2003-08-01

瀏覽數 27,300+

簡文彬 改寫台灣音樂史
 

本文出自 2003 / 8月號雜誌 第206期遠見雜誌

從舞台走下來,手上沒有指揮棒的時候,長著一副大孩子模樣的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簡稱NSO)音樂總監簡文彬,不太容易從外型上被認出來。

穿著單色T恤,搭上簡單的長褲,臉上架著一付黑框眼鏡,好像只是一個無意間逛進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辦公室的普通年輕人。看著這位外型瘦削的年輕人大剌剌地走進來,警衛馬上攔住他:「請問有什麼事?」

警衛不認識的音樂總監

見狀衝上前來解圍的行政人員忙著解說:「簡老師是我們國家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

一年只有十五週在台灣,中正文化中心警衛相見不相識的簡文彬,卻是台灣古典樂迷心目中人氣指數很高的偶像。「平均來講,簡老師的票房超過八成,高過樂團,」國家交響樂團企宣組組長謝榮峰說。

前額的瀏海蓋住半個額頭,細長的丹鳳眼,笑起來像彎彎的月亮,如果把頭髮留長,簡文彬和日本偶像劇明星江口洋介還有幾分神似。

簡文彬不希望自己被看成偶像明星,但是他很努力地爭取觀眾的支持。他的目的不是個人的人氣,而是希望以人氣來證明,一個國家交響樂團是被社會需要,更是為台灣社會所期待的。

十七年前,只有十八歲的簡文彬,在國父紀念館聆賞了國家交響樂團的第一次演出。迄今,他仍然記憶著當時深刻的震撼。

當年的青澀和對樂團的仰慕與期待,形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理想,這是他最大的野心,要讓國家交響樂團從台灣出發,同時推上國際,「我的野心,就是夢做得很大,」簡文彬說。

林懷民為他執導「托斯卡」

近幾年來,國際間對於藝術家必須自詡為「公共知識分子」的言論日盛,例如任教於芝加哥藝術學院的美國知名藝術教育家暨評論家貝克(Carol Becker),她在2002年出版《超越奇觀——全球轉變與改變中的藝術政治學》一書中,曾提出「藝術家做為公共知識分子」的嚴肅課題。

貝克大力呼籲並提倡藝術家應該挺身而為公共知識分子,成為社會的良心。

簡文彬猶如貝克筆下那種「公共知識分子」的化身。接掌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兩年以來,簡文彬一直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希望透過更多對藝術的執著與實踐,滿足台灣人民對聆賞藝術的需求。

今年6月底,簡文彬企劃、指揮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的全本《崔斯坦與依索德》,是他兩年來的總成績,也可以看出這位新生代音樂家展現理念的努力與用心。「簡文彬展現出新生代的格局,」曾任職媒體、主跑藝術路線、現任台北市文化局研究員的盧健英說。

這齣華格納音樂歌劇,在音樂史上被稱為「歌劇奇蹟」,尤以力度強大的管絃樂配樂,為十九世紀後半開啟了嶄新的音樂語彙。

然而,這也是個困難度極高的作品。華人世界從未演出過的全本《崔斯坦與依索德》,在簡文彬帶領下,國家交響樂團大膽演出全本,創下台灣歌劇演出史上,五個小時完整演出的首例。

表演節目從下午一直演到晚上,考驗著國內觀眾的耐力和對這齣華格納音樂歌劇的支持度,當看到音樂廳裡出現超過一千五百名觀眾自備餐盒的浩大的場面,原本有些擔心的製作單位很開心,「真沒想到,絕大多數的觀眾能撐到最後,」謝榮峰驚訝地說。

這是簡文彬兩年來帶領國家交響樂團的重要成績,不夠完美,卻展現了台灣新生代藝術家的魄力與努力。

今年三十五歲的簡文彬對台灣音樂環境具有強烈的使命感。樂評家楊忠衡更以「少俠」形容簡文彬在音樂界的角色。

喜歡金庸小說的簡文彬,的確帶著武俠小說裡的少俠性格,始終堅持追求理想的熱忱與信念。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看到了簡文彬對文化的使命感。去年底,林懷民破例接下歌劇「托斯卡」的執導工作,他不只一次表示,「完全是因為簡文彬。」

林懷民眼中的簡文彬,是「一個對文化具有高度熱忱的年輕人,始終思索NSO的未來以及樂團與社會的關係,」林懷民說。

簡文彬和林懷民最大的共同特質為,兩人都屬於在地實驗、用力扎根的類型。「我的堅持是,NSO的歌劇一定要能重複演出,」在簡文彬眼中,他希望NSO的歌劇能以極簡形式在音樂廳登台,而且還能隨時撤台、前往外縣市「流動」演出。

例如,去年底在國家音樂廳演出的「托斯卡」,明年5月就會全省巡迴演出。看到簡文彬與國家交響樂團用心和民眾溝通,林懷民相信,國內長期演出歌舞劇,一定能夠「累積」到更多喜歡聽音樂和觀看戲劇的觀眾。

簡文彬也是一個很能兼容的人。他和表演藝術巨擘林懷民合作,也和小朋友的良伴水果奶奶趙自強共同演出,去年度的兒童音樂會——永遠的童話(浦羅柯菲夫逝世五十周年紀念)中,他率領NSO演出「仙履奇緣」芭蕾舞劇選曲、「冬天的營火」組曲及「彼德與狼」等作品,今年,簡文彬還要與趙自強合作演出「神奇吹笛人」。

「古典樂一點也不難,」簡文彬說。

有了簡文彬,林懷民認為新一代的台灣文化人,仍充滿著希望,更是撩撥文化的火燄,在現今整個文化氣氛像是一盆餘溫猶存的灰燼的情況下,「只要再撥一撥弄,就可以燃起美麗的火燄,」林懷民說。

成長於台灣、成就於國際

簡文彬的執著與魅力,是否能吸引更多藝術人口,進而凝聚國內愛樂人的共識?

同時身兼德國杜塞爾多夫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和日本札幌太平洋音樂節常任指揮的簡文彬,是國內音樂界少數躋身國際的年輕本土指揮家。

他生於台灣、長於台灣,憑著個人的努力不懈與優異天分成就於國際,是音樂界的「台灣之子」。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這樣的成長背景,也和許多台灣本土企業相互輝映。去年9月建?集團就出資贊助由簡文彬企劃、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的「發現貝多芬」系列。

建?集團總經理蔡溫喜曾公開表示,簡文彬成長於台灣、成就於國際的背景,和建?的企業精神理念相符。

簡文彬的成長經驗已經形成一種價值和影響力,緯創集團財務長林進財更直言,政府應該對簡文彬和國家交響樂團做更多的投資,「養一個國家樂團,對於國民藝術品質的提升,報酬率一定超過十倍,」林進財說。

簡文彬的音樂學習經歷,更是許多音樂科系學生心目中的典範。

家住台北市民生社區的簡文彬,出身公教人員的家庭,四歲起接觸音樂,從鋼琴學起。

這樣一個尋常背景,卻能造就簡文彬在音樂上不凡的成就。簡文彬很早就表現出對音樂的敏銳感,他的母親也提供了音樂學習環境,讓簡文彬小學就進音樂資優班,從福星國小、南門國中,到國立藝專(現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畢業。「剛好比賽結果都能符合就讀標準!」簡文彬回憶當年求學的經歷。

但是,初中時簡文彬一度面臨缺乏良師指導的困境,「那時候,南門國中有幾位所謂的名師,說我沒有音樂性,所以不願意指導我,」簡文彬不經意談起當時的挫折。

十六歲起,簡文彬跟隨指揮家陳秋盛(現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學習指揮,國立藝專畢業後,簡文彬負笈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院學習指揮。維也納留學期間,簡文彬已經嶄露頭角;在校期間,他曾於捷克指揮莫拉維亞愛樂管絃樂團,並獲法國Douai指揮大賽二獎,及義大利Treviso指揮大賽首獎。

1995年簡文彬榮獲國際矚目的第一屆伯恩斯坦指揮大賽特別獎,國際聲望日益提升。在畢業後兩、三年內,即獲聘為德國國立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及日本太平洋音樂節(伯恩斯坦創辦)常任指揮。

1998年,簡文彬應阿姆斯特丹皇家歌劇院之邀,客席指揮二十世紀經典歌劇「伍采克」,備受好評;6月初,更率領德國萊茵歌劇院於國際樂壇盛會——「維也納藝術節」演出,為我國指揮家寫下新紀錄。

指揮所扮演的是樂團靈魂的角色,一個好的指揮家必須能心手合一、用手說話,將單純樂符賦予生命。

國內音樂科系的學生對簡文彬的指揮功力讚佩有加。一位台灣藝術大學的學生就說,「簡文彬的拍點非常清楚,我們只要跟著旋律走,後半拍就非常準確了。」

簡文彬的指揮風格瀟灑自由,指揮棒下舉重若輕,其扎實的鋼琴基礎應居首功,「簡文彬可以流利地閱讀各種不同的樂譜,隨心所欲地調整,」一位熟悉簡文彬指揮風格的樂手指出。

具有十九年歷史的國家交響樂團,前身為「聯合實驗管絃樂團」,合計累積超過六百場以上的音樂會演出紀錄,但直到2002年,樂團的名稱才確定下來。

一位資深媒體人,形容國家交響樂團是個「很不好帶」的樂團,「裡面有很多明星級團員,個個心高氣傲,」這位媒體人分析指出。

國家交響樂團大部分成員都是簡文彬的學長,卻願意接受他,顯示他揮動指揮棒的魅力與音樂才華受到肯定。

音樂界是個尊重專業高過資歷的環境,「我們不問年齡,只看能力,」任教於真理學院、和簡文彬同樣出身維也納音樂學院的小提琴家江蕙君說。

以創意與開拓力服人

簡文彬能讓團員們服氣的原因,當然是因為他本身的才華與魅力,但真正的關鍵因素,則是他的創意與開拓力,「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各種可能性,」盧健英說。

為了強化社會大眾對國家交響樂團的品牌印象,簡文彬從樂團內部「蹲馬步」的基本功夫做起。

簡文彬認為,「蹲馬步」是樂團重要的基礎。去年在台灣過世的指揮大師梅哲(Henry Mazer),1990年就曾對當時還稱為「聯合實驗管絃樂團」的樂手們說,「先練莫札特。」

2002年,簡文彬選擇讓樂團重新演奏古典經典貝多芬的曲目。以貝多芬的曲目做為國家交響樂團的開季重頭戲,是國內樂壇創舉,這種前所未有的破格,活化了國家交響樂團的形象,也成為樂壇人士的重要話題。

學音樂的人,會把樂譜當成地圖,身兼樂團指揮和音樂總監,更要是一位畫地圖的人,讓指揮棒變成地圖,「樂手只要跟著指引,就能到達目的地,」江蕙君說。

簡文彬心中有一幅更大的音樂地圖,他不只要把樂團帶到目的地,還要把觀眾帶到同一個地方。

繼「發現貝多芬」之後,簡文彬推出了歌劇系列,顯現出向自我挑戰的企圖心。「歌劇要走向跨界合作,才有新的活力,」簡文彬說。

歌劇是簡文彬帶領大眾的另一張音樂地圖。去年底,簡文彬先以普羅名劇「托斯卡」開鑼,今年相繼推出「崔斯坦與依索德」及「浮士德天譴」,預計明年開始,他更將與國內舞台劇場導演賴聲川合作「唐.喬望尼」「女人皆如此」及「費加洛婚禮」等三齣莫札特喜歌劇。

論幅度、論視野,都可以看到簡文彬對歌劇的旺盛企圖心。「他一步步帶領觀眾接受歌劇,」盧健英說。

黑衣短髮,露出調皮笑容的簡文彬,想把更多的台灣民眾聚集在一起。今年5月起,他推動招募「國家交響樂團之友」活動,一個月內,集合了近兩千位樂迷加入。

簡文彬努力的目標,是一個長期承諾,也是樂團和樂迷之間彼此的承諾。

他希望能在音樂森林裡找到一群同心的朋友。

6月底,坐在「掌櫃」酒菜茶館裡,簡文彬和演出的團員舉酒碰杯,慶祝「崔斯坦與依索德」順利演出,還吸引了八成以上的觀眾欣賞。

表面上看來,簡文彬的夢,似乎距離實現更近了,但是簡文彬的挑戰也才要開始。因為,今年國家交響樂團推出在國外行之有年的音樂會套票,銷售情況不如預期,但簡文彬並未因之受挫,「我會一直努力下去!」他說。

演奏廳裡,樂手紛紛就座,千餘位觀眾安靜地期待……。音樂少俠簡文彬從幕後走上舞台中間,風采翩翩,颯沓如星,他舉手揮棒,瞬時,絃樂音韻響亮!

走遍世界各地,面對台灣這塊土地,少俠抱持的「音樂理想」始終不變,無論前途是否困難重重,也不管要面對什麼樣的風霜,一如「托斯卡」對愛情堅定的追求……。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