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收聽/遠見on air每週二、四、五、日準時更新,陪你輕鬆聊財經、產業、國際大小事。
烏俄危機,將讓全球陷入新一波核武競賽?!根據美國科學家聯盟發布的2022年最新全球報告,最近悄悄重啟或增加核武的國家可不只有白俄,還有這些大國,背後則是各有所求。
出兵烏克蘭後,俄羅斯領袖普丁(Vladimir Putin)於2月27日宣布將俄軍核武提升到高度戒備狀態。同一天,親俄國家、白俄羅斯也公投修憲通過廢除非核地位,為重啟核武做準備。3月1日,更傳出普丁已將家人移到西伯利亞一處地下城市,以避免核戰波及。
這些線索,都令人愈來愈擔憂,是否全球正迎來新一波核武升級競賽?核戰威脅更勝以往?
事實上,根據美國科學家聯盟(FAS)公布的2022年最新全球核武報告,正規劃增加部署的國家,可不只有甫才通過公投的白俄而已,還有許多大國。
首先,目前據估計,全球總計有1萬2700個核子彈頭的庫存量。其中擁有最多核彈的國家,仍以俄羅斯居冠、美國次之。其他依照數量多到少,依序是中國大陸、法國、英國、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與北韓。
只是,在80年代美蘇冷戰結束後,歐美各國曾達成逐步減少核武的共識。2022年的1萬2700個最新統計數據,與1986年冷戰高峰期的7萬300個相較,可以說已是明顯下降。
但是FAS分析表示,別看到數量有減少就安心,就長期數據看,核庫存下降最明顯的時期,主要是90年代。但是據該團隊觀察,趨勢已自2020年起有所改變,包括了美、俄、中、英、法、印、以色列與北韓,最近都有規畫更新或增加核武的計畫。
美國︰數量減少,只是在升級汰換
首先來看美國,縱然2022年擁有數量比前一年下降,根據情資指出,那只是因為美國陸續淘汰老舊彈頭的假象,其實,美國同時間砸下大筆預算,要用更先進的核彈系統取而代之。
另外在此期間,俄羅斯也進行類似的大規模更新升級計畫。
中國、印度與巴基斯坦︰都參加增核競賽
近年和美國愈加對立的中國大陸,則不只在進行裝備升級改善,更在積極擴大核武規模中。印度與巴基斯坦,也都有積極擴大核武規模的計畫。
為何如此?其實印度2020年與中國的關係開始明顯惡化,兩國邊境衝突頻生。而印度更長期與鄰近的巴基斯坦不睦,建國以來共發生過三場戰爭。近期這三國的對立情勢,屢屢出現一觸即發的跡象。
例如2020年7月,巴基斯坦趁中印兩國在有領土爭議的北部邊境拉達克(Lakadh)對峙時,見縫插針地在印巴停火線吉爾吉特(Gilgit)積極增加兵力,就讓印度莫迪政府相當憤怒,也讓鄰近地區情勢一度緊張。
如今中國大陸、印度與巴基斯坦都加入了增加核武的競賽,不禁讓人聯想,背後可能有藉此對抗角力的野心。
英國:擔憂美俄矛盾,去年一夕變增核
至於英國,去年(2021)3月,當地政府進行國防戰力檢視,並聘請一群核武專家商討後,突然宣布將核武儲存上限,從225個提高到260個彈頭,令許多政治專家大吃一驚。
因為英國在80年代後,長期都是採取逐步減少核武方向。沒想到會在去年一夕改變!
據英國諾丁罕大學教授溫.里斯(Wyn Rees)與捷克布拉格國際關係學院研究員艾茲瑞爾.貝門特(Azriel Bermant)的合作研究指出,英國改變立場,其實早有跡可循,跟美俄近年先後退出「中導條約」,頗有關係。
其實,1987年,由美國總統雷根與蘇聯領袖戈巴契夫簽署的中程導彈條約,是美蘇雙方在彼此銷毀中程飛彈上達成共識、以減少核武的關鍵里程碑。而自此之後,英國身為美國長期盟友,也決定裁撤陸基中導。
然而,2018年,當時的川普總統卻打破了這個好不容易建立的共識。他認為俄羅斯長期不遵守此條約;另外中國大陸擁有大量中短程飛彈,又非此條約的簽署國,美國為了防衛兩國威脅,必須在2019年退出此條約。可以想見的是,俄羅斯普丁,也馬上同步暫停執行此條約,來回敬美國舉動。
里斯與貝門特分析指出,英國原本就是因此條約,長期以來採取刪減核武立場。現在情勢丕變,英國政府最忌憚的是俄羅斯藉此研發更強大武器、而中國大陸也在擴大核武軍備,為了防禦,也只能被迫一夕改變作法。
雖是被美俄矛盾牽連,但是英倫地區規劃部署更多的核武,已是可預見的未來。
此外,法國、以色列等國雖沒有太多細節露出,也卻都有升級核武計畫。長期把核彈當作恫嚇他國方式的北韓,就更不用多說。
FAS表示,由於核武戰力在各國都是高度機密,僅美國曾公布過,數據大多屬推估,但是他們是掌握情資後彙整成報告,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日本安倍,大談「核共享」
除了上述已有明確部署規畫的國家外,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於2月27日,竟趁著討論烏克蘭戰事,借題發揮倡議起日本與美國該開始探討「核共享」政策,也就是在日本境內部署美國核武、方便兩國共同運用。
雖然他的發言,不能代表目前日本政府立場,此言一出仍引發諸多聯想,更讓中國外交部憤怒回應,指摘日本軍國主義仍陰魂不散。
從這些線索,可以發現全球因諸多地緣政治因素,確實讓核武威脅逐步升高中。俄烏危機,不過就是其中一個導火線罷了。
然而,相信沒有人真的想要見到核戰,該如何避免發生?目前看來,只能期待各國政府在未來面對敏感議題之際,發揮外交談判功力,避免硬碰硬,致使引發不可收拾的後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