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處理風險,國國有命?——灰犀牛與風險指紋

王力行
user

王力行

2022-02-23

瀏覽數 24,500+

處理風險,國國有命?——灰犀牛與風險指紋
 

本文出自 2022 / 3月號雜誌 疫苗商戰 台灣怎麼贏?

今年的世界很不平穩。俄國大軍部署烏克蘭邊界,更在2月24日進軍烏克蘭首都基輔;歐美領袖紛紛穿梭協調,但戰況起伏不定。 

同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直奔亞洲,除了日、澳,還有斐濟群島;美日軍演項目,顯示台海戰役不會是小戰爭,範圍擴大,時間拉長。而中共已發展小型潛艇,因應僅70米深台灣海峽的戰況。身處危機中的烏克蘭和台灣會不清楚自身的險境嗎?

烏克蘭與俄羅斯戰火持續膠著,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resident of Ukraine官網

烏克蘭與俄羅斯戰火持續膠著,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resident of Ukraine官網

這就讓人想起「黑天鵝效應」和「灰犀牛風險」。黑天鵝效應是指無法預知、發生率極小但衝擊力很大的事件。2007年到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就是一個案例。

灰犀牛風險不同,它是可以預見的,一步步逼近的危機,如果可以事先化解或處理,衝擊可以減低。烏克蘭和台灣的危機,應該屬於這類。

2016年,米歇爾・渥克寫了《灰犀牛:危機就在眼前,為什麼我們選擇視而不見?》一書,主要是從2001年阿根廷財政出現危機談起,當事人沒有接受減債建議,最後債權人血本無歸。10年後希臘爆發金融危機,政府決定和私人債權達成協議,完成換債計畫,才沒有把歐洲和全球經濟拖下水。

當時作者就指出:金融產業、地緣政治、氣候變遷等風險事件會一波波衝向全球。渥克女士自此開始全球宣傳「灰犀牛風險」,創辦「灰犀牛公司」。在各地演講中,常有聽眾問:灰犀牛概念能否用到個人生活中。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2021年,渥克真的把一些實例放入研究中,寫出《找出生活中的灰犀牛》一書。書中重要發現:「每個人都有風險指紋」。指紋是天生的、獨一無二的,人人不同。這也解答了:為什麼有人能覺察到風險,可以超前部署,有些人常誤判形勢,走向災難。

風險與性格、文化、環境有關

一位職業女性出國開會,被會議認識的男子下藥性侵。這件事對她的創傷成為個人危機。她是公開,還是裝作沒事?她知道,如果不處理,會影響職涯,人生也毀了。當時美國「# Me Too」運動剛起,她選擇了公開事實,直接面對風險。

「風險指紋」源自一個人人格特質、人生經歷和社會脈絡的組合。它能看出我們在團體中如何與人互動,在不同文化中,對風險特別敏感或視若無睹。在做風險決策時,還要看所處的文化、社會氛圍和政經環境。

身為全球財經記者和趨勢觀察者,渥克成立「灰犀牛公司」後,特別注意全球風險研究,尤其對處理風險性格的科學研究。其中以英國風險性格心理測驗所研發的「風險類型羅盤」,最能與作者風險指紋吻合。

此研究歷時10年,共1.7萬人參與。主要是用約100個問題,評量人們在360度羅盤光譜上的落點。最後做出八種風險類型的詮釋,這八個類型是:「熱切興奮型」「深思熟慮型」「感知強烈型」「沉著冷靜型」「膽大冒險型」「精明機警型」「縝密謹慎性」「無憂無慮型」。

若個人、企業、國家能意識到風險是和性格、文化、環境有關,也能找出「風險指紋」,那麼在個人生活、企業選才,甚至政府選舉領導人,都會有更精確的考量了。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