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快時尚電商品牌SHEIN即將進駐巴黎精品百貨,開設首家實體店,引發抗議。而且,就在11月5日開幕前夕,又傳出販售兒童外貌的情趣娃娃,更讓法國當局揚言封殺。撇開爭議不說,SHEIN為何引爆排山倒海的怒吼?難道,巴黎人擔憂其品牌被降格?但其實,精品也曾考慮轉戰電商,只是尚未出現成熟的獲利模式。畢竟,精品的價值並非來自於「賣得有多快」,而是建構在「體驗的稀缺性」。
中國快時尚品牌SHEIN宣布,將於2025年11月進入巴黎的巴詩威百貨(BHV Marais)、老佛爺百貨(Galeries Lafayette)的部分分店後,巴黎人竟包圍百貨公司抗議,甚至連市長都公開表態「對此感到擔憂」……擔憂什麼?
體驗,是精品品牌讓顧客回訪的理由
我曾經在三宅一生、高堤耶(Jean Paul Gaultier)、安納蘇(ANNA SUI)等時尚品牌,負責市場開發與行銷,觀察品牌動向是我的習慣和樂趣。在我看來,SHEIN事件是一場品牌定位的戰爭:巴黎竭心維持高端形象,市長的「逐客令」,一方面出於經濟理性,二方面出於文化感性。這場看似過度反應的抗議,實際上,觸動法國品牌文化的神經,來自中國電商的低價品牌,可能讓高端通路「降規、降格」嗎?
根據法國時裝學院IFM(Institut Français de la Mode, 2018)統計,精品銷售占法國GDP約3.1%,逐年穩定成長,並帶動包括旅遊、餐飲、零售通路及相關製造行業,約100萬個工作機會。對法國而言,「維護品牌」幾乎等同維護國力。這並非大題小作,而是為了守護一個國家的經濟護城河。
來自品牌力量的「經濟護城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愛馬仕(Hermès)柏金包。結果,等了三年,花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只為了買一個包。這並不是「非理性」,而是品牌長期設計的「專屬陷入」(Exclusivity Lock-in)。消費者因此付出「專屬陷入成本」(Exclusivity Lock-in Cost):當顧客因稀有、情感或使用體驗,而對品牌產生依附,轉換品牌的心理與實際代價變高。
事實上,不僅是精品業,蘋果(Apple)早已在科技業實現相同邏輯:iPhone使用者必須購買專屬的iPhone充電線、轉接頭與耳機,當你擁有愈多iPhone周邊,要轉換到Android系統的「退出成本」就愈高。
每個品牌都致力於在打造「獨一無二的世界觀」。Logo、色票、視覺比例,甚至包裝切邊,都受到嚴格規範。品牌故事刻意被拍成電影、改編成小說,目的就是讓夢想轉化為可消費的商品。當夢境與商品結合,顧客對高單價的敏感度下降,品牌溢價便自然生成。精品品牌更會不遺餘力地維護高端定位;店面設計,如皇宮或魔幻花園,透過空間、香氛、服務節奏營造「沉浸式體驗」。顧客付的,不只是包包價格,還包括被當主角對待的尊榮感。
稀有,是精品品牌能高訂價的關鍵;體驗,是精品品牌讓顧客不斷回訪的理由。
然而,隨著電商崛起,品牌定位面臨錯置。這兩條黃金法則正面臨矛盾:究竟,高端品牌該不該進入電商?低價電商品牌又能否登上奢華百貨的舞台?
其實,高端品牌(或集團)很早就嗅聞到電商商機。這群對市場極度敏銳的人,說他們「不懂電商」,有點瞧不起人。電商確實能放大品牌知名度,但也可能稀釋品牌價值,這就是他們猶豫的點。這樣的猶豫,隨著以下幾個專做頂級品牌的電商崛起,也逐漸改變:
.2003年,加拿大電商SSENSE上線。
.2006 年,Mytheresa成立,主打Richemont集團旗下精品品牌。
.2007年,英國創立頂級電商Matchesfashion。
.2020年,亞馬遜(Amazon)與頂級百貨Saks合作推出Saks on Amazon。
精品品牌開始嘗試線上購物,這股風潮也吹向化妝品、手錶與眼鏡產業。在大數據與AI的輔助下,似乎「什麼東西都可以賣」;甚至,包括夢想。
然而,電商的黃金年代並未如預期延續。
速度可能帶來銷量,深度才能進入人心
根據麥肯錫2025年1月的產業報告顯示,加入電商的精品品牌(如LVMH旗下品牌、Dior、Gucci等)在 2020~2025年間,透過線上直營官網與授權平台,成功觸及年輕客群與新市場,擁有穩定成長,特別在疫情期間,透過電商彌補實體銷售的缺口。但相對地,堅持不進入電商的高端品牌(如香奈兒Chanel、愛馬仕)持續強化線下體驗、維持限量與稀缺的品牌策略操作,穩固品牌價值與長期信任,甚至在轉售市場中保持極高的保值率。
更甚者,過去幾年,這些專售精品品牌的電商平台,從曾風光一時的Matchesfashion、SSENSE,到Mytheresa、Yoox Net-a-Porter,也接連傳出財務重整或市場縮編。
當潮水退去,市場看見一個不變的真相:高端品牌的核心價值,始終源自於顧客體驗,而非通路數量。
這兩種路線的差異,揭示一個現象:電商可以帶來短期的規模與觸達,但無法複製「體驗的稀缺性」。對精品品牌而言,數位化是工具,體驗才是靈魂。當顧客推開精品店厚重的大門,感受香氣、光線與服務的節奏,那一刻產生的「專屬陷入」,是任何演算法都無法模擬的。
因此,未來精品品牌的關鍵不在於「要不要上電商」,而在於如何穿梭在虛擬與實體之間,並維持稀缺與體驗的平衡。五年的電商實驗證明,高端品牌可以上線銷售,但無法上傳靈魂。無論是LVMH的數位轉型,還是愛馬仕堅守實體的慢節奏,真正決定品牌價值的,從來不是通路策略,而是顧客體驗能否延續稀缺與尊榮。
SHEIN事件提醒我們:當精品遇上流量,速度可能帶來銷量,但深度才能建立信仰,進入人心。
(作者為JW智緯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中華OGSM目標管理協會」理事長;本文轉載自《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