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八點檔「台灣霹靂火」燎燒了一年多,燒出收視率、燒出話題、燒出流行語,甚至還燒出司法爭議。從來沒有一齣連續劇,可以讓兩大報以半版大幅報導,而且,還不是在影劇版。
從市井小民、媒體,甚至學界、警界、法界都隨這把霹靂火起舞。不管毀譽如何,三立就是有魅力操縱上百萬觀眾的視聽,讓他們按時坐在螢光幕前,屏氣凝神收看節目。
「我們不是超越無線台而已,我們一台,就可以抵過三個無線台!」數年前,三立在有線電視初試啼聲時,總經理張榮華曾發下豪語要超越無線台,「當初沒有一個人相信我做得到,現在你看看!」
張榮華,一個只有專科畢業,做豬哥亮餐廳秀錄影帶崛起的人,白手起家的傳奇卻媲美「台灣阿誠」,呼風喚雨的程度也不輸「劉文聰」,讓三立在媒體圈嚴重不景氣時,仍然一枝獨秀,成為全台灣最賺錢的電視台。
僅憑三個頻道,去年創下新台幣27億7000萬元營收,EPS(每股盈餘)4.07元的紀錄;預估今年營收可成長至33億元,EPS提高為5.04元。
當電視圈都在虧損邊緣度小月時,三立卻逆勢操作,斥資29億元蓋了一棟美輪美奐的豪華大樓,戲劇照拍、綜藝照做,甚至還搞「外銷」,透過授權偶像劇賺進大把鈔票。
三立紅的又豈止是這一把霹靂火?三立的八點檔、綜藝以及行腳類節目所向披靡,即使是重播時段,收視還是長紅。根據AC尼爾森6、7月的報告,收視排名前十名的節目,清一色都出自三立。
站在位於內湖園區,號稱「全台北最漂亮」的三立新大樓空中花園,居高臨下俯瞰四周,張榮華顯得意氣風發,「我或許沒辦法蓋一棟最大、最豪華的電視台,但是我一定要蓋一個最有特色的電視台!」
能夠按著夢想,創造自己的電視王國,張榮華的手筆,不知羨煞了多少電視圈內人。
從基層做起的CEO
身著淺灰色山本耀司西服的張榮華,看起來有幾分雅痞的味道,從他身上,已經再難嗅出餐廳秀時代的燈紅酒綠。
生於麻豆,長於高雄,沒耀眼學歷,沒堅強背景的錄影帶出租店老闆,靠著製作豬哥亮餐廳秀錄影帶聲名大噪,如今,卻坐擁一座摩登恢弘的電視製播大樓,搖身變為三立電視王國的主人。
很多圈內人都覺得,張榮華一點也不像典型的電視人。典型的電視人多半長袖善舞,辯才無礙,善交際懂關係,但張榮華卻恰恰相反。一位TVBS的電視同行描述,「張榮華是個『土人』啦,他最不懂交際應酬,在公開場合很木訥,假日寧可躲在家裡養花種菜。」
張榮華之所以走上這一行,是憑著對節目製作的超常熱情。除了沒有粉墨登場以外,在節目製作上,他幾乎樣樣精通,「攝影、編劇、剪接、導演……,我什麼都做過,我真的是從基層做起的CEO!」
正因張榮華對節目製作瞭若指掌,而且自己本身就是最熱情的觀眾,所以敢於他人所不敢。他大膽起用善於營造張力的香港編劇去編寫台語連續劇,果然一炮而紅;沒有新聞經驗,卻也似模似樣地搞了個新聞台;在有線無線台都瘋狂購買日韓偶像劇時,三立卻能將自製偶像劇「反銷」給這些偶像劇大國。
張榮華希望節目能檔檔叫座,因此,三立對收視率的敏感度遠勝於其他電視台,甚至已經到了「微調」的地步,把觀眾的脾胃摸得清清透透。
「台灣全紀錄」節目製作人黃義傑表示,「我們每一個節目的製作人,控制收視率都已經『成精』了!」
張榮華以轟動全台的「台灣霹靂火」為例,節目一邊播出,製作單位一邊緊盯每一分鐘的收視率隨時應變。起初這齣戲的定位是警匪片,但收視不佳,於是馬上改弦更張,改為結合愛情、商戰的劇情片,並根據各演員的觀眾緣加減戲碼,果真此舉讓收看霹靂火成為「全民運動」。
在其他電視台拚命爭買日韓劇的同時,三立去年卻把自製的「薰衣草」「MVP情人」兩部偶像劇版權賣到十幾個國家去,賺進上億的授權利潤,並衍生無數周邊利益。
張榮華深知,本土色彩太濃是三立的罩門,口味年輕而且沒有文化包袱的偶像劇,將是三立走向國際的籌碼,「對我來說,『薰衣草』雖然只有十五集,但它比兩百四十五集、收視長紅的『台灣阿誠』還重要。」
錢,要花在刀口上
張榮華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戲劇瘋子」而已,在為節目狂熱之餘,更是一個腦筋清楚的生意人——錢,絕對要用在刀口上。
三立的成本控制能力是出了名的。張榮華常說,「我們三立不是很有錢,但很懂得用錢!我要的是『好』東西,但絕不是『貴』東西。」
以新聞為例,三立不是一開始就買進十部SNG車(每台成本約600萬~1000萬元)、招考五十組記者,轟轟烈烈地搞一個新聞台。而是分階段進行,一開始是三節新聞外搭新聞節目,做了兩年才轉成新聞台,從未賠過錢,甚至還小賺。
「我一開始就規劃不要賠錢,要兩、三年才回本的事,我是絕對不幹的,」張榮華篤信,「做戲劇、做新聞都是一樣的,必須用商業邏輯去操作。」
在戲劇節目上,三立從不迷信大牌,因此三立的戲劇常出現一些名不見經傳的生面孔。張榮華非常樂意培養新人,就好像是股市操作,與其追高殺低,不如買股本小的潛力股。
張榮華酷愛室內設計,平時勤跑各大古董店、家具賣場、五金行。他把挑選家具或古董、收藏的心得也應用於培養新秀上,「你要在數千件品項中,不花太多錢,就挑到你要的好東西,這是一種『眼光』。」
或許有人會覺得疑惑,在景氣能見度這麼低的時點,卻花29億元蓋製播大樓,似乎有違張榮華將本求利的作風。
事實上,張榮華的算盤還是撥得噠噠作響。以前三立在松仁路租賃大樓,租金一坪2200元,加上中影和五股倉庫的費用,一個月需支付700多萬。蓋了新大樓以後,管理集中,空間多三倍,一個月繳給銀行的錢降到600多萬,比以前更划算。
以前三立借中影拍戲,收音、燈光都不符合期待,來回路程花上兩個小時,還沒有冷氣,夏天拍戲拍得汗流浹背,吃力不討好。
「人到最後,生活不外乎是一個家,跟一個辦公室,」談到工作環境,張榮華臉上線條頓時柔和起來,「做一流的內容,就要有一流的硬體。我提供資源給員工,期待員工幫我把節目推上華人市場。」
永遠在想下一步
小人物奮鬥成功史是三立八點檔連續劇最喜愛的題材,張榮華的發跡故事也跟他的戲劇一樣傳奇。
基本上,張榮華是個非常「鐵齒」(固執)的人。「這世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直到現在,這句話還是常常掛在他嘴邊。
他永遠都在想下一步該怎麼走,所以能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折處抓住機會扶搖直上。
十餘年前,在做錄影帶出租的生意時,他注意到做空白錄影帶更有利可圖,於是轉去開工廠。以每卷100多元的「土製」空白帶,槓上每卷索價500元的Sony空白帶,橫掃整個中南部市場。
當空白錄影帶競爭者眾,使得利潤削薄時,張榮華又祭出「豬哥亮餐廳秀」錄影帶突圍。張榮華本來就酷愛聽歌看秀,當「玩興趣」變成「賭事業」時,張榮華不惜一擲千金,「為了把豬哥亮做起來,我花了2000萬,那是我當時三分之二的財產!」
之後,有線電視市場開放,電視台盜播錄影帶的情況非常猖獗,張榮華轉念一想,與其做節目給別人盜播,不如乾脆自己弄一個頻道來播,三立綜藝台就在這突發奇想下誕生。
「也算是運氣好,那時候只要花幾千萬就可以做有線電視,你現在就算花個幾十億,恐怕也搞不起來,」張榮華得意地說。
聽某嘴,大富貴
台諺云,「聽某嘴,大富貴。」
張榮華能在電視圈打下半壁江山,在三立掛執行副總經理的太座蘇麗媚功不可沒。
員工、朋友以及競爭對手眼中的蘇麗媚,是一個美麗、嚴格、聰明、細膩、事必躬親、富執行力的主管,三立大小事包括劇本、演員定裝、場景、音效等細節都須蘇麗媚經手。「她甚至還親自下去剪『台灣霹靂火』的帶子,」三立行銷副總經理張正芬笑說。
不過,管理鉅細靡遺,加上治軍甚嚴,難免招致微詞。「在三立很難抓到真正的實權,」一位前三立主管覺得過去在三立有些縛手縛腳,甚至用「摳」來形容蘇麗媚的管理風格,他搖頭嘆道,「連一個便當、一段計程車錢都很難自己簽核!」
對此,東森節目事業總部副總經理馬詠仁想為蘇麗媚說句公道話,他過去曾在三立新聞台擔任高階主管,與張氏夫婦認識甚深,他表示,或許蘇麗媚會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地方算得很清楚,「不過,換個角度看,在三台都不大敢拍戲的時候,蘇麗媚卻有那個guts(膽識),花幾百萬去做一檔連續劇,這是她的氣魄。」
「說蘇麗媚是『垂簾聽政』也不公平,她跟張榮華應該是『互補』關係,」馬詠仁認為,張榮華對戲劇異常執著,而蘇麗媚則是一個很認真的幫手,可以幫張榮華顧好所有的細節。
蘇麗媚事必躬親,張榮華也不遑多讓。一位三立員工回憶,當初新大樓剛蓋好時,張榮華整天樓上樓下滿場飛,安排這件家具該擺在哪裡,那個房簷的角度又該怎麼修正。張榮華自己也承認,「連花園裡每一棵樹的直徑多少,我都要求得清清楚楚!」
張榮華堅信,只要大老闆親自去「關切」,事情沒有做不好的,因此他才會到處「巡行」,徹底要求。以蓋大樓為例,張榮華坦承,他對工程並不是非常內行,但他偶爾會去工地轉一圈,「總經理親自下來『關心』,大家就會乖一點,不敢偷工減料。」
但張氏夫婦凡事謹慎的特質,對某些比較渴求自由發展空間的員工來說,顯得過於拘謹。一位三立現任主管沈默半晌,才斟酌地表示,「有時候我覺得不被充分信任,很難跟他們推心置腹。」
想要面面俱到、盡如人意,本來就是件不可能的事,張榮華與蘇麗媚管理細膩的作風固然有人不習慣,但也有員工大聲喝采。
三立節目部製作人黃義傑在公司已六年,他表示,老闆的確是治軍甚嚴,但這種主管也會替員工扛掉所有不必要的雜事,「對製作人來說,能夠專心做節目是最重要的事,黑臉老闆會扮,責任老闆會扛。」
對多數三立員工來說,老闆關心細節也沒什麼不好,甚至還有整頓紀律的正面幫助。「老闆帶頭衝,下面沒理由不動啊!」黃義傑聳聳肩,說了一段有點像繞口令的「肩膀」理論,「主管有肩膀,屬下就有肩膀,這個『肩膀』會一直傳承下去。」
從收視掛帥到永續經營
雖然現在三立財源廣進,但若想更上一層樓,格局與家族形象是未來必須突破的限制。
「三立過去的成功,是因為它定位清楚,」東森新聞部高層主管表示,三立以「台灣人的電視台」自居,強調內容自製,但這樣悶頭做節目,格局似乎有限。
不過,鳳凰衛視節目統籌經理蘇靜芬的看法比較中性。她認為,這只是策略定位不同而已,節目是三立的最大強項,三立選擇固守長處,把賺得的利潤儘量用於節目上,以專注取勝。
「我們不像TVBS,股權受制於香港;也不像東森,一直在『擴張版圖』,一會兒做平台,一會兒做系統,我們就是專心把節目做好,」張正芬表示。
事實上,這幾年三立亟思轉型,員工也深刻感受到這種企圖。黃義傑表示,以前老闆來開會,談的是收視率和節目內容,「但是現在卻開始談企業經營與公司策略。」
一方面,聘用專業經理人沖淡家族經營色彩,二方面也積極建立各種評核制度。「以前管五十個人時,我不需要制度,只要用眼睛看就可以了,但現在三立已經是一家九百人的公司,沒有制度不行,」張榮華表示。
三立有17%的外資股權比例,就像是任何上軌道的企業一樣,任何動作或轉投資,都需經過這些大股東監督。
張榮華當前最重要的挑戰,是將三立這個「台灣人的電視台」,轉型成為「國際華人的電視台」。永遠都在想未來的張榮華,是否已經想好了下一著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