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場「豆漿早餐會」揭開台灣半導體傳奇序幕(下)

呂學錦
user

呂學錦

2022-02-23

瀏覽數 1,00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編按: 本文為〈一場「豆漿早餐會」揭開台灣半導體傳奇序幕(上)〉之下半部,也是本系列文章的完結。

2.4 更遠大的計劃 

經濟部於民國62年7月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聘請中央研究院王兆振院士擔任院長。

民國63年2月1日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退休。六天後康寶煌出席了著名的小欣欣豆漿店早餐會。

五個月後的7月19日,康寶煌擔任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METS)積體電路組座談會寶煌主席。他說:

(1)  今年2月中旬,行政院秘書長費驊召集會議,說明奉命研擬台灣電子工業突破現狀的計劃,其理由為台灣缺少天然資源,而人口密度高,教育普及,必須利用此優點以推動電子工業,製造就業機會改善人民生活。

(2)  3月1日電信總局及工業技術研究院奉到交通部長及經濟部長令,成立電子時錶研究發展小組。

(3)  因本小組工作不限於電子時錶之發展,乃於4月間奉命更名為「電子工業研究發展小組」。

(4)  本小組每月開會一次,已開會五次,單月在工業技術研究院,雙月在電信研究所,分別由王院長兆振及方總局長賢齊輪流擔任主席,潘博士為顧問,寶煌為計劃執行人。目前正式參加小組的單位有工研院、中山科學院、電研所及交大。

潘文淵在此座談會中強調「這次我回國的目的,就是要擴充本小組,並擬定一個更大的計劃,以便配合發展台灣電子工業技術上的需要,台灣電子工業不能停留在加工裝配階段,必須有遠大的計劃。」

潘文淵所稱的更遠大的計劃,他在發言時已經著手草擬(《矽說台灣 》p.87)並接近完成。三天後,7月22日,潘文淵擬具「發展台灣電子積體電路技術計劃」,並致函孫運璿部長。如附錄一

在計劃書最後,潘文淵很得體地致上謝忱:

本計劃之擬訂,得下列諸君之寶貴意見最多,敬深摯感謝之忱:

經濟部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王兆振

交通部電信總局長       方賢齊

工業技術研究院、電信總局顧問 康寶煌

民國63年8月,經濟部核定潘文淵擬訂的「發展台灣電子積體電路技術計劃」,並正式成立「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電子中心)執行該計畫。並分別由康寶煌及交通大學教授胡定華,擔任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及副主任。

民國65年3月5日,電子中心與RCA簽訂「積體電路技術移轉授權合約」。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2.5 配合政策:經濟部和交通部協議工研院與電信研究所合作 

民國66年11月14日,經濟部部長孫運璿致函交通部部長林金生。該函第一段孫部長大方地表達第一階段引進RCA技術,「本案在進行過程中,承貴部電信總局及其所屬電信研究所協助與密切合作,致深銘感,敬表謝忱。」

接著孫部長提出第二階段技術引進,並希望跟電信研究所密切合作之意。函文如下:「最近與RCA洽商引進技術項目中,另增加「雙極型積體電路」一種,⋯⋯貴屬電信研究所之「六年發展計劃」中,原亦列有同類之「雙極型積體電路發展計畫」1億餘元。

為避免重複投資起見,擬建議由工業技術研究院與電信研究所相互合作,合併進行;亦即由電信研究所提供部分已有之設備及準備採購之機具,而工技院則提供土地、廠房、附屬設備以及技術之移轉,其合作研究成果則作為兩部共同之貢獻。

此一方案,可以大量節省資金,縮短研究過程,其成果則提供貴部及工業界用以改進電子及通訊設備之製造。此項合作對於國家整體利益而言,裨益甚為顯著。」

因此,電信研究所業經核准的「雙極型積體電路計劃」,以合作方式移轉工業技術研究院執行 。電信硏究所「半導體研究計畫」,也就擴大銜接至 電子工業硏究發展中心「積體電路計畫」,圓滿達成無縫接軌,繼續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

3. 鋪建半導體發展起飛航道:METS 

鋪建我國半導體發展起飛航道,可以回溯到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METS)的起源。民國54年7月費驊是交通部次長,同時擔任在台北的中國工程師學會總幹事,跟在美國東岸擔任紐約中國工程師學會會長的潘文淵連繫,探討留美工程師們如何幫助台灣。

因此,促成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METS)於次年開始舉辦,每兩年召開一次,成為介紹新技術的平台。電子工業發展相關的技術課題是前幾屆METS的重點。難能可貴的是這個討論會都留下詳實的記錄。

鑒於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的貢獻,在此把民國61年至69年期間舉行的五屆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METS),有關電子組半導體/電子工業之討論記錄彙整於附錄二之一二之二二之三二之四二之五供參考。

感謝中國工程師學會秘書處的協助提供資料;也感謝中華電信退休同仁楊桂芳女士協助把METS文字檔轉成電子檔。

附記   

這篇文章緣於筆者出席由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為緬懷李國鼎逝世20週年,舉辦的「台灣半導體・世紀新布局」論壇。

經由座位前排友人介紹認識蔣顯斌董事長。蔣董事長說正在拍攝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故事。本人以這個論壇專刊中,杜俊元董事長寫的「當時的電信總局方賢齊局長也是整個過程中的靈魂人物,他是團隊的操盤手,由孫院長全權委託。」回應。「我們缺少有關方賢齊的資料」蔣顯斌說。

基於曾經任職於電信研究所,略知該所早期的業務內容,本人於是表示願意花點功夫探索。若有结果則提供記録片參考。

謝謝張來喜、葉勝年、和謝錦銘等三位前輩的參與回憶往事,提供資訊。感謝中華電信研究院王景弘所長,代表院方提供協助。再次感謝中國工程師學會秘書處的協助,提供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專輯供參考。

附錄三乃有關電信研究所在半導體計劃的詳細內容。請參閱葉勝年教授2022.02.10的文章〈1973.07.1-1975.6.30 交通部電信研究所〉張來喜2022.2.15整理的〈交通部電信總局電信研究所半導體計劃〉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海線崛起-臺中產業起飛新廊帶
數位專題

海線崛起-臺中產業起飛新廊帶

近年「海線五雄」沙鹿、龍井、梧棲、清水和大肚迅速崛起,能源、高科技、金融業紛紛進駐,龐大投資額正湧向海線城市,市府的「富市臺中」計畫,大力招商,讓海線搖身一變成為炙手可熱的產業新廊帶。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