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經濟成長率6.09%創新高的台灣,但受薪階級領到的年終平均才1.1個月,甚至企業調薪幅度連續兩年創下「次低」,每月僅能加薪約1250元,追不上持續上漲的物價,貧富差距形成兩個世界。
隨著台商大舉回流,加上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停的停、斷的斷,台灣靠著出色的「T防疫」逆勢崛起,製造業24小時不停機,2021年經濟成長率創下11年來新高,達6.09%,人均GDP突破3萬美元,成功擠進發達國家門檻。但在一片榮景中,數據顯示,普通民眾卻對這樣豐碩的經濟果實相當無感。
台灣民意基金會在2021年底發布的一份民調指出,高達37.6%民眾認為2021年的經濟與2020年一樣,沒什麼改變,甚至有31.8%的民眾認為經濟變壞,只有26%認為變好。
另外,根據104人力銀行近期發布的調查也指出,2021年企業的調薪幅度僅3.4%,不僅跟逾6%的經濟成長率有一定程度落差,這個數字甚至是7年來的次低,僅高於2020年的3.01%。
調查並預期,2022年企業調薪幅度僅3.1%,比2021年更低。
預期2022年企業調薪幅度創8年次低
這些數據都顯示,普羅大眾真的難以感受現在台灣經濟是史上最佳,荷包依然乾扁,那些6%以上的經濟成長,似乎是另一個平行時空中發生的事情,與自己無關。
在薪資增速不夠的情況下,通膨的引線卻又被燃起。
近期台灣不但陷入缺蛋危機、紙價飛漲,大批民眾擠向量販店搶購商品…,各類物價飆漲。
根據主計總處的最新統計數據,2021年消費者物價指數來到13年新高的1.96%,7個月突破2%警戒線,其中5個月集中在下半年,重要民生物資漲幅更高達2.47%,連在外面吃個水餃,每顆都要價9元,民眾不僅感受不到經濟成長的榮景,只感受到荷包噴錢的速度比以往更加快速。
台灣民眾黨立委邱臣遠就對此議題直言,「萬物皆漲、薪資不漲」已是全民感受,2022年企業預期平均調薪僅3.1%,若成真,將創下8年來次低,比2021年還要低,如果以台灣年薪中位數50.1萬計算,每月僅能加薪1250元,根本跟不上物價漲幅。
2021年經濟成長創新高,調薪幅度卻創7年來次低,凸顯了台灣經濟果實分配確實出了問題。
根據104的調查,2021年台灣畢業新鮮人起薪,學士僅3.1萬元,為5年來首次下滑;碩士起薪3.5萬元,6年來首次下滑,且企業年終平均1.1個月,是8年來新低。
亮眼的數字下,年輕人正掙扎著求生,繁華盛世下點上幾筆心酸的矛盾。
貧富差距拉大,贏家與輸家兩個世界
尤其,不論是新鮮人起薪、調薪幅度,以及年終獎金的額度,較高的行業都集中在金融業和資通訊產業。
在後疫情時代下的K型復甦,特定產業及族群受惠,但一般的受薪階層不僅沒有分享到整體經濟果實,反而與富裕階層差距愈來愈大,再加上通膨加劇,社會被進一步分為「贏家」和「輸家」的兩個世界,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2021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創下6.09%的亮眼紀錄,其主要原因在於出色的出口表現,尤其是半導體產業的出口數據,再加上全球資金熱錢湧入,連帶讓台股水漲船高。
因此,綜觀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金融業,都成了這一波景氣榮景的大贏家。
不過這兩個贏家產業的就業人口均不高,與IC半導體相關的就業人口約80多萬人,金融業的從業人數也不過剛剛好超過80萬人,兩者相加,在總人數超過1100萬人的就業人口僅屬「九牛二毛」,導致大多數的民眾對經濟亮眼的表現,只有無感兩個字。
另一方面,占台灣就業人口最多的族群,反倒是在疫情下受傷最慘重的服務業。
服務業從業者超過680萬人,占近六成的比率,這些多數人在疫情海嘯下頻頻發出求救訊號,蓋掉了景氣繁華的喧鬧聲,正是台灣長期以來,輕服務業、重製造業及高科技產業所導致的創傷。
如何讓經濟分配更公平?有待操舵的執政者更費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