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郭強生的「慾可慾非常慾」

楊永妙
user

楊永妙

2003-07-01

瀏覽數 23,800+

郭強生的「慾可慾非常慾」
 

本文出自 2003 / 7月號雜誌 第205期遠見雜誌

今年三十八歲、任教於東華大學的郭強生,是小說家、劇作家,也是文化評論家。

從十六歲發表第一篇文章到東華大學任教,二十多年,堅持走在文化之路的郭強生,始終保持著熱情與勇氣。

十六歲那年,考進師大附中的郭強生嘗試創作小說投稿,他堅信自己將走上一條文學的路;他的筆沒有停過,獲獎紀錄愈來愈多。

1986年,就讀台大外文系期間,他獲得全國學生文學獎,同年成為台灣大學四十周年十大才藝青年之一;1990年和1991年,他的兩部舞台劇本「非關男女」和「給我一顆星星」,更分別榮獲中國時報戲劇獎和文建會舞台劇本創作首獎。

初出社會的郭強生和現在活躍於電子媒體的作家吳淡如等人,同屬於國內某出版社力捧的「偶像型作家」;很多人看好這位外型佳、口才好,又具有戲劇表演經驗的男性年輕作家,一定會成為「媒體明星」。

「寫而優則演」,是許多文化人的發展軌跡,和他同時崛起文壇的吳淡如,從平面媒體轉戰電子媒體,成為廣義的媒體人,就是其中一例。

但是,郭強生沒有走上世俗定義所謂「成功」的路,「培基固本比較重要,」郭強生說。

這個堅執和林懷民日前發表「先談文化、再說產業」的演講,強調推動表演藝術的產業化之前,必須先「培基固本」的觀點一致。

倘若沒有藝術的根基,又哪來文化產業呢?

文化需要培基固本

「文化,需要培基固本,」郭強生說。這是他的欲望,是自我的期許,也是一生的使命。他希望結合小說和小劇場的文化形式,能為文化扎根發揮一點力量。

郭強生的文化培根固基三部曲,第一步由自身做起,第二步則把對象由自身擴展到學校,挑戰最大的是第三步,也就是推及到社會大眾。

1989年~1998年是郭強生培根固基第一步。期間他赴美攻讀,九年的歲月,從碩士念到博士,他活躍於文學與戲劇領域之間,寫作、讀書不輟,並在1998年取得博士學位後,進入紐約哥倫比亞東亞系任教,開設中國流行文化電影、現代小說等課程。

三年前,東華大學文學院院長楊牧向他招手,郭強生毫不猶豫地從全世界最繁華的紐約返台到靜謐的花蓮任教,投身華人世界的第一所創作研究所,展開他培根的第二步。

教學三載後,郭強生決定藉由小說和小劇場的文化形式,展開文化培基固本的第三部曲,「這是困難度最高,挑戰最大的文化工程,」郭強生笑著說。

對影像和戲劇表演向來很有興趣的郭強生,十年前曾是小劇場舞台高票房的締造者。

十年前(1993年)他執導「非關男女」舞台劇,結合張曼娟和蔡詩萍兩位作家擔任男女主角,創下作家走上小劇場舞台的模式,也創造了高票房。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十年後,郭強生以「慾可慾非常慾」重回劇場,對人生有深微的解讀。

今年3月,郭強生成立有戲製作館,期望製作精緻的、富文學內涵的、具話題性的劇場作品,把流失的劇場觀眾再找回來。

表演藝術觀賞人口正嚴重流失。表演團體素質參差不齊是原因之一。例如,國內小劇場表演中,就出現即興發揮者眾多,按本照演者少的怪現象,「有些品質不佳的劇場表演,把觀眾嚇跑了!」一位資深劇場表演工作者談到曾經叱吒風雲的劇場,二十多年歷經盛極而衰的局面,不勝唏噓。

如何才能找回流失的觀眾?「好作品是先決條件,」郭強生說。

「書生」比「知識分子」有趣

在SARS肆虐的威脅下,郭強生堅持按原訂計畫在今年6月底推出「慾可慾非常慾」舞台劇,他期望透過既寫實亦具寓言的故事,藉由學術象牙塔的三位主要角色,由蔡詩萍、六月飾演老師,張孝全飾演一位學生,讓社會大眾檢視當前政治、權力與性別的對位。

有文學,同時借鏡百老匯,「有演技、有故事可看,同時符合劇場技術水準的最低目標,」郭強生說。

熟識郭強生長達十年的《聯合晚報》總主筆蔡詩萍就很佩服郭強生的勇氣,他眼中的郭強生,十年來都沒有變,「很難見到這麼堅持的人,」蔡詩萍說。

新生代作家孫梓評形容郭強生具有強烈的藝術家性格,「郭強生知道熱情的自己是愚蠢的,但他沒有放棄相信熱情之必要,」孫梓評說。

郭強生的內心底層一直有種身為讀書人的自我期許,他用「書生」來表達對自我的期許。

在他的心裡,「書生」兩字遠比「知識分子」來得生動有趣。他心目中的書生,個個自有一套修身齊家之道,有的山水間行走,有的奔波於社稷家國;偶爾畫樓聽雨,也不乏知交滿江湖。

書生,也是英文裡的「Renaissance Man」——文藝復興人,指的是多才多藝的全能讀書人,能詩能歌,允文允武,「他們理性與感性兼備,對於世界充滿了一種嶄新的、冒險性的期待與想像,」郭強生口中的文藝復興人和書生的性格如出一轍。

身為文化人,郭強生瞭解文化工作最大的回收,不在名利,而是在工作的本身。

去年,郭強生參加台北市文化局舉辦的詩歌節活動,這個原本連主辦單位都沒有把握能吸引民眾參與的活動,竟招來客滿的「聽詩人口」。

直到現在,很多文化人還經常提起這件事。當天,擔任來賓之一的郭強生,在回家的路上,臉上始終帶著微笑。

美好時刻也是工作所得,「這些美好會一直陪著我,」郭強生說。

終有一天,大眾會體會出這些美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