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筆記型電腦「登陸」的新挑戰

詹文男 周士雄 江芳韻
user

詹文男 周士雄 江芳韻

2003-06-01

瀏覽數 14,250+

筆記型電腦「登陸」的新挑戰
 

本文出自 2003 / 6月號雜誌 第204期遠見雜誌

資訊科技產業是台灣這幾年來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之一,其中資訊硬體產業2002年全球產值已將近500億美元,而筆記型電腦占硬體產值之比率超過20%,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經濟部尚未開放筆記型電腦赴大陸投資前,部分筆記型電腦業者在尋求進一步節省成本空間、配合國際大廠運籌流程及貼近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大陸市場的布局考量帶動下,陸續以第三國家公司的方式在大陸設廠生產。

而在2001年11月29日經濟部開放筆記型電腦赴大陸投資生產後,我國筆記型電腦業者在大陸生產的比重即呈現快速上升的態勢。2001年我國筆記型電腦業者大陸生產比重僅約有5%,2002年第一季已迅速攀升至28%,而在2002年第四季更已突破50%,大陸生產的比重首次超越台灣成為我國筆記型電腦業者生產的重心。總計2002年我國筆記型電腦業者大陸地區出貨的比重為總出貨量的38%,預估2003年將超過50%。(表一)

事實上,政府當初開放筆記型電腦赴大陸投資主要應有以下之考量,第一是降低成本、擴大規模經濟、提升市場影響力。第二、強化與大型買主的合作關係。第三、台商市場利得將回流台灣以助投資國內新興產業。而觀察目前的情勢,正面效果應該是遠大於負面。

首先是筆記型電腦廠商與國際品牌大廠合作關係日益緊密,例如戴爾(Dell)、Sony等大廠即積極要求我國筆記型電腦業者100%在大陸出貨,而其他如恩益禧(NEC)、東芝(Toshiba)、惠普(HP)、富士通(Fujitsu)等亦對台灣業者大陸出貨的數量有所要求。由於我國筆記型電腦業者代工比例高達92%,故如何滿足國際大廠需求對我國筆記型電腦業者顯得格外重要。筆記型電腦業者為國際前十大品牌業者的代工比重由2001年的51%成長至2002年的61%即是一例。

其次是經濟規模的擴大。隨著筆記型電腦業者大陸布局成熟,廠商開始獲得成本效益,且與筆記型電腦品牌大廠關係日益密切,我國筆記型電腦業者在整體訂單數量的掌握上明顯較2001年為佳。2002年我國筆記型電腦業者出貨量達一千八百三十八萬台,較2001年的一千四百一十六萬台成長30%,全球市場占有率已突破六成,全球第一的地位持續穩固。(表二)

大陸技術層次向上移動

不過亦有需要注意之處,首先,筆記型電腦研發流程從上游設計到下游大量生產間,約可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三階段,台商過去運行的模式主要是在台灣進行測試後再移至大陸廠,並在大陸廠區再作一次測試(因為人員與機器設備的差異)。這樣的運作模式不但增加廠商的運作成本,更降低整體的流程效率。而由於這部分技術成熟,學習曲線短,大陸廠區在台商幾次測試指導後也逐漸擁有相關能力,處理這部分的技術測試已不是問題。因此目前最終階段已大致移至大陸運作。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另外,在第一、二階段,因需具備較高階的技術、設計及語文能力,加上台灣在資訊產業發展已有幾十年的經驗,提供了相當成熟的產業環境供人員進行測試操作,因此這部分的學習曲線較長,大陸要掌握這部分有相當的難度。

不過隨著台灣資訊產業外移大陸比重逐年升高,間接已提供大陸相關的知識經驗,並逐步在當地建立了產業環境,因此兩岸在上游技術鏈的學習曲線已逐漸開始縮短,大陸技術層次向上游移動無疑對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是一個值得觀察的警訊。(作者詹文男為資策會MIC主任,周士雄、江芳韻為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