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物價上漲的趨勢,似乎仍看不見盡頭。比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統計44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很多跟台灣一樣:「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甚至還有國家的通膨率驚人,竟然超過50%。
春節將近,你也在期待公司年終大紅包嗎?
然而,無論年終獎金有多大,面對近十年來最嚴重的全球通貨膨脹,今年(2022)的獎金恐怕都將比往年更「薄」一些。
何謂通貨膨脹?根據中央銀行定義,通貨膨脹意指「物價水準在某一期間內持續幅度上漲」,或是「等值的貨幣,其購買力持續性地下滑」。而對一般大眾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東西變貴了!
對一般大眾最有感的,莫過於2021年第四季開始,全台各連鎖餐廳接棒齊漲。麥當勞的經典大麥克多了3元、肯德雞主餐一漲10元、王品集團餐點平均漲幅更是來到5%之多。
物價上漲,對低收入階級的打擊最為嚴重。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2021年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2.84%,是該年以來六度超過2%通膨警戒線;若以所得層級別分類,低所得家庭的負擔更重,CPI年增率更一路飆到3.05%。主計總處證實,低所得家庭的通膨壓力,創下逾九年(101年10月以來)來的新高。
不只台灣人苦於通貨膨脹,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遠高於台灣。
事實上,台灣的這波通膨,與全球性高通膨的趨勢一致。一方面,由於全球疫情逐漸復甦,各地恢復消費力道,需求提升;但另一方面,因新冠疫情而大亂的全球供應鏈,尚未重整到位,供給短缺,最終導致了全球自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通膨。
為呈現全球通膨惡化現狀,《遠見》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統計的44個全球主要工業國的數據,製作「OECD通膨地圖」,自全球疫情甫萌發的2020年1月開始,一路記錄自2021年10月。
透過視覺化各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變化,呈現疫情以來各國的通膨趨勢。
地圖中,以「藍紅色階」來表達通膨起伏。愈接近深紅色,代表該國CPI增幅劇烈、通膨較嚴重;相反地,顏色愈趨近深藍色,則代表該國通貨緊縮。
阿根廷、土耳其的通膨悲劇
值得注意的是,在OECD的統計中,阿根廷與土耳其在過去一整年中,始終占據通膨率漲幅榜首與榜眼。兩國的通膨率分別高達44.9%、16.6%,遠高於其他國家兩倍以上。其中,非官方機構分析師認為,阿根廷2021年全年通膨率累計約51%。
阿根廷的物價漲得有多凶?
根據拉丁經濟諮詢公司的資料,12月前兩週,物價整體上漲4.4%,食品和飲料上漲5.2%,服裝上漲7.5%,娛樂產品上漲5.7%。
學費提高了7%,首都車庫停車費平均漲幅在15~25%之間。布宜諾斯艾利斯政府還下令從2021年12月1日起,將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出租車費率提高30%,這是該年度以來的第三次上漲。
事實上,阿根廷早自2018年開始,就陷入了嚴重的匯率危機,2019年,該國的通膨率同樣超過50%。
OECD分析,阿根廷的貨幣政策存在嚴重漏洞,政府在公共支出的效率低落,與無效的保護主義,都是造就阿根廷通膨不止的原因。
全球已開發國家中,美國通膨率最嚴重
在OECD統計的44個國家中,總計有九成的國家,目前通膨率為過去兩年的最高峰或次高點。其中,有約莫近六成的國家,最新的通膨率集中在3%至6%之間。
在全球已開發國家中,則以美國的通膨率最為嚴重。2021年10月的資料顯示,美國通膨率突破30年來新高,來到6.2%,遠遠超過加拿大(4.7%)、德國(4.5%)、英國(3.8%)、法國(2.6%)等主要工業國的通膨現況。
近來美國民眾無不感受到物價上漲,汽油和食物等價格持續飆升,即使如熱狗這樣的平民食物,價格也以兩位數的百分比增長。
美國自採取印鈔策略,挽救新冠病毒造成的經濟衰退後,緊接著通貨膨脹便來勢洶洶。大幅影響美國國內民生消費,聯準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也不得不改口坦言:「通膨現象不是短暫現象。」
若進一步看全球主要經濟國的最新通膨率,歐盟區的通膨率約莫4.4%,創13年新高,歐盟統計局評估是受到能源價格上漲及供應鏈瓶頸的影響。二十大工業國(G20)與七大工業國組織(G7)的通膨率,則分別為5.25%、4.77%,同樣也是疫情爆發以來的最高點。
至於其他的亞洲主要經濟大國,通膨率則較為趨緩。截至2021年10月,韓國3.2%、印尼1.7%、中國1.5%。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七大工業國中,唯獨日本在過去一年中,通膨率始終未突破1%,甚至在2021年8月以前,物價指數還一度呈現近一年的負成長。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分析,日本企業之所以放棄上漲產品價格的原因,是因為日本民間的消費力需求已非常疲弱,若企業在將成本移嫁消費者,恐導致消費力道更弱,導致企業獲利更低。
後疫情時代萬物皆漲,近四成國家通膨率逾5%
從「OECD通膨地圖」可以發現,在2020年初之際,全球超過半數的國家,通膨率約落在0%至2%的低通膨區間。另有三成多的國家,通膨率約落在3%至5%的中度通膨區間;僅有不到一成的國家為通膨率超過5%的高通膨國家。
但到了2020年中,第一波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經濟大封鎖,供需兩端同時大幅收縮,全球物價指數開始快速下跌。2020年6月時,全球約有半數國家的通膨率都在正負1%之間。此低通膨率的現象,一路持續到2021年第一季,才開始逐步回升。
有趣的是,通膨率上升期間,恰好也是各國疫苗逐步開打之際。隨著疫情防控得宜,在2021第二季開始時,全球通膨率開始有了明顯彈升,2021年2月,超過2%的通膨警戒線的國家還不到15個,但到了2021年4月,已來到23個。
自此之後,全球通膨率開始迅速飆升。2021年7月、8月、9月,通膨率突破2%的國家,分別是28、34、38個。
而截至2021年10月的最新統計,在OECD所統計的44個國家中,已有八成六的國家,通膨率突破2%;更有近四成的國家,成為通膨率超過5%的高通膨國家。
專家指出,其實供給面的收縮沒有得到緩解,特別是復工復產的節奏各地不同步,加劇了供需失衡。
台灣CPI上漲趨勢,與全球一致
若進一步分析,通膨率最嚴重的國家則會發現,高通膨國家多半集中在新興工業化國家,例如阿根廷、土耳其、巴西、俄羅斯,上述國家通膨率目前都已經突破了8%大關。
由於台灣並未加入OECD組織,故無法直接與他國CPI進行比較。不過,若以行政院主計處自行統計的數據來看,台灣近兩年的通膨趨勢,與全球一致。
在2020年1月時,台灣通膨率為1.86%,隨後通膨率持續走低,直到2021年4月,通膨率才再次超過1.8%。其後,在短短八個月內,迅速突破2%的通膨警戒線六次,2021年11月,通膨率更是來到2.84%,創下近八年半來的紀錄新高。